APP下载

《锻铜浮雕》课程线上教学设计探析

2021-12-02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艺课程设计

2020年突如其来的一场疫情打破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学生无法步入课堂。为了积极响应教育部号召的“停课不停学”相关教学原则,笔者开始思考,并且转换“工艺实践”课程的教学思路,积极应对线上授课方式。

1.课程研究背景及存在的问题

针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高校正常上课秩序的影响,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在疫情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1],以及2月10日又印发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2]。根据文件精神,教育部门及各地高校积极运用线上教学平台和优秀课程资源,组织、推广网络教学,以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同时利用多形式、多手段开展线上教学活动,确保网络授课质量。

此次进行大规模的线上教学实践,既是在特殊情况下的应急之举,也是在“互联网+”教育模式下,对网络课程教学设置的探讨。截止到2020年2月2日,教育部组织了2.4万余门免费在线课程,其中包括1291门国家精品课程,涵盖了本科12个学科门类[3],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为线上授课提供了坚强保障。经过对多家网络平台的考察与比较,发现艺术类课程比重较轻,其中多为设计基础课程和艺术理论课程。经过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和智慧树在线教育平台进行“首饰设计”相关课程检索,结果显示只有寥寥几门课程;同时对“金属锻造工艺”相关课程检索,结果显示多为“金属工艺学”“金属热处理原理及工艺学”等理科课程资源。经过检索和对相关课程的了解,发现首饰专业方向网络课程特点如下:其一工艺种类课程资源较少,多是首饰制作基本工艺课程,缺乏与“锻造”工艺相关课程资源;其二课程内容安排常规化,多为点到为止,缺乏对课程相关知识的针对性分析;其三课程设计单向性,多以知识点讲解为主,缺乏课堂讨论、辅导等环节设置。虽然网络课程资源丰富,但是对于实体课程的线上授课,应根据课程的具体情况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因此,工艺实践类课程采取网络授课方式,无疑增加了课程的难度,应根据学科培养计划、教学目标、教学本体等具体情况,探寻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以确保授课质量。

2.《锻铜浮雕》课程概述以及线上授课分析

2.1 《锻铜浮雕》课程概述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现代手工艺术学院根据本学院的教学特点及专业方向,开设了《锻铜浮雕》课程。本课程为工艺美术(首饰)专业本科三年级的专业必修课,90学时、4.5学分。此门课程为工艺实践型课程,主要教授金属锻造工艺的相关内容及具体知识点和工艺、工具的实践方法,其中工艺、工具方法训练所占课时比例为全课时的70%。课程的教学重点为:在工艺实践的基础上,掌握工艺、材料、工具的应用方法,进而促进有效形式表达。课程的具体内容为:介绍工艺相关理论知识、工艺工序、工具使用等;掌握和练习工具和工艺方法;领会工艺要领和工艺呈现方式;根据前期训练,进行工艺创作实践以及课程知识总结。课程的主要授课方式为讲授、演示和现场指导。课程知识点采用讲授的方式,工具、工艺的操作方法和对金属材料的处理以现场演示的方式进行。工艺方法采用现场演示,可使学生较为直观、准确地理解工艺知识,更能时时跟进解决工艺问题,确保后续内容顺利进行。

2.2 《锻铜浮雕》课程线上教学状况分析

在当前环境下,线上授课方式多为通过教学平台进行直播或录播,多是视频质料,主要以理论讲解及思想答疑为主。《锻铜浮雕》根据本科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确定为工艺实践类课程,采取线上授课的方式进行,具有一定的困难。面临的困难主要包括:第一,采用线上授课方式,难以实现实时交互,缺乏掌握学生工艺学习的精确信息,从而导致教师指导迟缓与偏差;第二,课程内容中,工艺实践课程比重大,即使采用直播和视频资源的方式辅助教学,也增加了学生工艺学习的难度,难于实现课程预期效果;第三,缺乏工艺实践工具、设备和安全保障系统,家庭环境中难以实现工艺操作。同时,工艺制作中难免产生一定的震动和噪音,不适宜于居民楼中进行;第四,工艺学习困难、成效慢,缺乏及时交流与帮助,势必会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减少,呈现消极学习状态。本课程的授课时间长,授课内容环环相扣,某一环节出现问题,那么其他环节将难以进行。在不具备工艺实践条件下授课,势必会造成教师授课吃力,学生学习困难的现象,因而难以实现正常状态下课程教学质量。综合多方因素考虑,笔者认为面对实践型课程线上教学,教师需要积极应对,适时转换教学思路和适当调整教学方案。

3.《锻铜浮雕》课程线上教学思路转换

3.1 根据教学本体探索新思路

鉴于特殊时期以及线上教学条件,应根据学生知识结构及接受能力探寻新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方法。本次授课对象为三年级的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多门专业课,主要包括:设计概论、设计艺术史等学科理论课程;现代造型技法、首饰表现技法等专业技法表现课程;首饰工艺基础、首饰综合材料、花丝工艺等工艺训练课程。从课程设置分析,本班级学生已具备扎实的专业工艺基础,并具备一定的工艺理论知识和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从另一个角度看,学生知识结构中工艺技法的学习比重较大,缺乏适当的设计思维训练和工艺设计方法等内容的探讨。虽然在工艺课程中也涉及相关内容,但不是授课重点,因此对此部分内容的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就此,造成了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时,呈现思路窄、问题认识不清等现状,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研究手段和能力。因而,此次线上授课可谓是一次契机,结合当下教学环境可以适当地调整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而完善学生知识结构。

基于学生前期学习基础和后续发展需求,更为了课程学习过程的安全、深入,固将本次课程的教学方案做以下调整:由“工艺实践”课程调整为“工艺主题设计”课程,并将本次授课的重点放到工艺主题设计方法的探讨上,着重训练学生的创意思维和个人研究能力,尝试建立准确的设计观点。就此调整,既没有改变原课程知识体系设置,也没有违背学生知识构建基础,反而丰富了学生设计思想的认知。

3.2 新教学方案可行性比对

新教学方案是建立在对课程知识点和学生知识结构的分析基础上,面对当下教学条件具有较强的可实施性。主要在于:一是,授课重点由工艺实践到工艺主题创作。根据新的教学目标,工艺创作内容所占课时比例为全课时的70%左右,从而解决了工艺实践困难的问题。主题创作侧重于设计思维训练,此过程需要文献资料及设计案例研究分析,较之工艺训练,相对容易实现。二是,材料替换。在工艺主题设计中,可使用可控材料进行工艺模拟,以达到对工艺方式、结构形体的准确理解和诠释,确保了主题创作顺利开展。三是,具备设计表达能力。学生具有手绘、工艺基础,能够清晰、准确地绘制设计稿和制作设计模型,以便分析讨论。四是,网络资源丰富。疫情期间各大网络资源库对外开放,保障了课程对文献、案例等资源的需求。五是,课程预期效果比对。根据以往经验,可对课程设置调整前、后进行授课效果预评估。原教学计划注重工艺技法的训练,由于条件限制,即使按计划授课,也会造成工艺学习浅显、粗糙、消极听课等状况,课程质量将无法保障。新课程内容适用于线上教学模式,既保留了原有的工艺知识的学习,又增添了对工艺主题设计的探讨,还培养了学生对资料的分析、整理和研究能力,进而能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3.3 调整授课方式

网络授课教学模式下,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传授知识与同学接收、理解是否能成比例发展,需要及时跟进教学方式和方法。本次课程采用“授人以渔”的方法,结合必要的教学手段,多角度地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和能力。具体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改变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线上长时间的讲授会引起学生倦怠,为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主题研究的作业形式,通过选题、素材收集、绘制图稿、集体讨论,共同探讨主题设计方法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其二,分组协作、成果比对。对于部分课程任务合作完成,可促进组内成员对问题思考、讨论、交流,有利于探索问题内涵的本质,并运用多角度、多方式的思考问题,促进对知识的系统梳理。同时组与组之间成果评比,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弥补线上授课监管不利的弊端。其三,课堂讨论、创意共享。授课中根据课程内容设置多个问题点,采用随时、随机点名回答问题,实现实时交互,并将回答记录记入平时考勤范畴。课堂作业采取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方式促进了师生、同学间的相互交流,还实现了创意共享。其四,在授课之余,实施网络、线下教学资源推送,实现了线上听课与讨论、线下研读与完成课题作业。根据课程知识点,推送学习资源,并根据资源设置相关作业,借此监督学生线下学习情况,并确保学生消化所学知识。

4.《锻铜浮雕》线上课程教学内容设置

《锻铜浮雕》课程是面向首饰专业方向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为期5周,每周18课时。具体课程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4.1 《锻铜浮雕》课程相关知识点的讲解

此部分内容主要介绍课程背景、教学目的、课程内容安排与调整、工艺基础理论等基本知识。针对此次上课方式和教学内容安排及时与学生交流,让学生明确课程方向和个人学习任务和目标。锻造工艺是一门优秀的传统工艺,对于此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主要包括:古老艺术形式、工艺文化、审美;工艺概念的界定、工艺手段、成型方式;工艺应用范畴及功能;工艺工序及工具和使用方法;工艺设计要素;工艺主题创作方法。在本课程之前,已经开设了多门史论课程,对于工艺发展史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因此授课中,只涉及到对工艺史中几个知识点进行强调,并未展开讲述。本次课堂的重点在于对工艺概念的认识和阐述工艺主题设计方法,锻造工艺概念的界定主要从金属表面状态、工艺手段、成型方式、材料特性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进而从多方位认识锻造工艺。三年级的学生对金属工艺手段有一定的认识,比较容易理解锻造工艺概念和工艺特点,进而对工艺主题设计要素的理解容易接受。在此部分内容的讲解中,运用了案例分析的手段阐释工艺、文化、肌体、功能之间的关系,并结合当下生活方式讲解工艺创作的设计思路。

4.2 工艺知识点及工艺成型状态的掌握

学习工艺主题设计,首先要对工艺方式和工艺实现的条件做全面、清晰的了解,否则创作活动难于进行。鉴于学生具有工艺基础,对工艺知识点的了解相对容易。主要采取以下认知方式:首先,理论讲解。主要采用课件分享的方式,运用工艺步骤图片,介绍工艺流程和工艺难点。结合工具的各个角度的图示,讲解工具的功能和使用方法,并以笔记的形式记录、提交;其次,以工艺直播和工艺视频的方式演示工艺方法,不仅可以观看工艺步骤,还可以学习工具运用方式以及工艺操作的细节处理;最后,运用文字的形式整理工艺工序,并标出每一步骤的注意事项。此外,在对工艺方法的学习基础上,还需掌握工艺造型方式、风格、式样、材料属性之间的关系。为了使学生了解工艺方式所呈现的视觉形态以及对工艺的现实性、局限性的掌握,此次教学采用绘制样稿和制作工艺模型的方式实现。如:根据个人对工艺的理解,绘制锻造工艺作用下金属表面状态的8种不同形式,讨论后再选出三种形式继续发展8种样稿。经过对创造思维的不断挖掘,在无限的训练中逐渐认识自我,并且根据个人经历、爱好建立个人工艺风格。同时运用可控材料对样稿进行3D视觉模拟,检验形态的细节处理、结构构建。

4.3 以经典作品分析工艺主题设计要素

经典作品具有系统的设计方法和新颖的设计理念,以此类作品为例进行设计要素分析,可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本次课程选用两种类型的饰品进行对比、整理,一种是中国古代经典锻造首饰,另一种是当代典型锻造作品。对古今同类工艺作品的比对、分析,可认识到设计要素之间差异性和侧重点,更易于理解设计与时代、文化、技艺、生活方式的关系。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无数珍宝,对作品的选择并未多加限制,而是采用多种视点进行,可为同类饰品多代纵向分析,也可是单件作品横向分析。多角度、多方向的探讨问题,可以促进对问题全面思考。对作品的分析,可从种类、形式、材料、审美、礼制、佩戴方式、功能等要素进行,并对产品设计要素一一解读。此过程中,可抛开设计表象,运用图例分解和专题研究的方式对知识进行梳理,既能呈现清晰的设计思维体系,也能掌握传统造物原理。当代经典作品选取了中央美术学院刘骁老师的“九龙壶”,从创作思路、风格式样、新文化、新材料、工艺再创造等几方面进行分析。经过两种类型作品的分析与研讨,使学生更明确当代设计与肌体、文化理念、审美和抒情诉求、造型方式、功能等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够清晰掌握传统工艺的当代应用方式。

4.4 探索工艺主题设计方法

此部分内容是在案例讲解的基础上展开的。通过成功案例的分析,能够使学生清晰地认识工艺主题设计的步骤、方法,有助于设计实践的顺利进行。本次课程采取命题方式,主题为“复制”。学生根据个人经历、爱好、自我认知等因素对“复制”进行整理、分析,理清复制内容导向。在对“复制”内涵的认知中,借用思维导图的手段进行寻找。思维导图可以清晰地显现个人思维痕迹,在思维扩散和情感聚集中寻找个人诉求点。这一过程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的统一。在此模式的激发下,学生对“复制”主题的认知各抒己见,形成思想的交汇,丰富了课程内容。在对工艺主题设计的学习中,本次课堂运用了素材收集、绘制设计稿、模型制作等方式进行。在此过程中,采用不间断的绘制图稿和发展小样的训练模式,来探寻设计思维的无限可能性,并以自问的方式对个人主题进行不间断的反思,直至理清问题。在工艺主题设计中,综合运用各设计要素进行设计创作,在绘制稿件的同时运用相似工艺进行3D思维设计。此过程,还应考虑首饰本身的要素特征,比如佩戴方式、作品固有结构、构造材料等。此外,需注意传统工艺与当代设计的建构点,将中国传统的设计智慧以多元的方式运用到现代设计中。

4.5 作业设置与文献资料收集

在网络教学中,作业设置是课程内容的重要部分。此手段不仅可以监管学生的学习状态,还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单纯的讲授已不适用于当下教学环境,命题作业的自主研究更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本次课程中作业类型、形式相对丰富,主要有:课内作业、周总结作业、课程总结作业等,并以图稿、模型、文字的形式分别完成,以实现学生创意的及时共享和对知识的总结。作业任务的布置,主要根据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的薄弱点和课程发展需要而定。作业类别要符合课程进度需求,既要有思维扩展性的训练,又要有对知识梳理性的总结。作业数量要以学生心理承受和授课质量为度。在线教学期间,文献收集与研读几乎贯穿于整个课程,从对工艺知识认知到课程选题及个案举证都需要相关文献资料的支撑。文献类型主要包含工艺视频、古籍文献、专业图书、论文、图片等,应根据个人选题方向对文献进行归类检索、整理归纳。同时,各教学平台都推出了不少优质课程,其中不乏与此课程相关的优秀资源,如“文化创新产品设计”“设计思维与方法”等,可供学生科学参考。

5.课程线上教学实践思考

《锻铜浮雕》课程线上授课方式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现了从单纯的知识传授到研究性、启发性的转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实践显示此次教学方案调整相对成功,学生课堂参与度高、适应快,课下与教师沟通积极。经过首次线上授课,笔者对课程实践做了以下思考:其一,对工艺课程教学的开展应从多重维度进行,在传授工艺技巧的同时,应对传统文化、社会现象、创作方法进行引导,借此开阔学生的研究视野。此外,课程内容需精准,以点切入,深入研究。其二,以思辨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探讨,并通过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有利于促进创意思维和设计方法的建构。其三,理清工艺发展文脉,探讨对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可从传统技艺的发展、文化寓意、美学角度提取关注点,实现中国传统工艺的当代设计转化。其四,教师监督要认真、负责,以强有力的监管机制为依托培养学生稳定、优良的上课习惯。教师需精准地掌握课内活动,将情况及时反馈学生,并以考勤制度为依托记入最终考核评价体系,以督促学生的自觉性。

注释:

[1]教育部:《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2020年2月4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2/t20200205_418138.html,2020年2月4日。

[2]教育部:《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2020年 2月 10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2002/t20200213_420863.html,2020年2月10日。

[3]教育部:《教育部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师工作若干事项的通知》,2020年 2月 10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3735/202002/t20200213_420863.html,2020年2月10日。

猜你喜欢

工艺课程设计
当活动走向课程 少年已走向未来
某压力容器模拟锻件制造工艺
小方坯连铸无塞杆保护浇注工艺实践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基于OBE的软件测试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工艺的概述及鉴定要点
瞒天过海——仿生设计萌到家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设计秀
有种设计叫而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