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境依存性记忆研究综述*
2021-12-02于战宇
陈 君 于战宇
一、心境依存性记忆的概念及早期研究
心境依存性记忆(Mood-Dependent Memory,MDM)又称情绪依存性记忆。心境是一种持久而具有弥散性的情绪状态,当不考虑情绪的唤醒强度和维持时间,可将情绪与心境看作是同等意义的概念。[1]心境依存性是指被试在编码阶段和提取阶段心境的匹配程度,当编码和提取时的心境匹配时,记忆易化,回忆效果得到提高。[2]Bower等人对心境依存性记忆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利用催眠引导的想象力诱导被试产生快乐或悲伤的情绪,要求被试学习两列单词表,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情绪下学习与回忆两列单词表,回忆成绩更好,而相反情绪下回忆成绩较差。[3]这一结果证明了心境依存性记忆的存在。
心境依存性记忆的早期研究的争论在于,心境依存性效应能否作为一种稳定的记忆现象而存在。从前人的研究结果可知,在各种记忆中关于心境依存性的研究结论不太一致,但是大部分研究还是强有力地证明了心境依存性效应的真实存在。那么,为什么在相似的研究中,心境依存性对记忆产生的影响不同呢?可能是因为情绪本身就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再将其作为一种记忆单元,必然会产生情绪与记忆之间的相互影响。当情绪与记忆事件建立联系时,情感单元有助于记忆事件的检索提取,但同时它还会启动自由联想、幻想和知觉分类等其他心理过程。再者,情绪线索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线索属于弱线索,情绪线索的有效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他线索的强度,因而在记忆的提取过程中,情绪的作用容易被“掩蔽”掉。[4]为了了解清楚在哪些条件下心境依存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研究者从情绪和记忆两个角度探究可能引发心境依存性效应的重要因素。
二、心境依存性记忆的影响因素
Eich整合前人的研究,肯定了心境依存性效应的真实存在。[5]心境依存性记忆研究不可靠的问题不在于现象本身,而在于检验它的方法。他通过一系列研究证明了可能影响心境依存性效应的关键因素。
1.记忆事件的性质。
记忆事件分为内部事件和外部事件,内部事件是需要被试通过想象、推理等心理过程生成的,外部事件是主试直接提供给被试的记忆事件。[6]由于内部事件与情绪的联系更紧密,可以增加发现心境依存性效应的可能性。例如,一个短语是由被试产生的,而不是被试阅读的,那么在前后相同心境的条件下,回忆或识别这个短语的可能性会更大。因此,要想验证心境依存性效应,事件编码方式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记忆事件最好由被试生成。
2.提取任务的类型。
在记忆的提取过程中,其他提取线索越少,心境线索的作用就越重要,心境依存性效应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7]在自由回忆任务中,基本没有可提供给被试参考的具体化的提取线索,而线索回忆任务和再认任务中,被试能接受可视化的线索,因此,采用自由回忆任务的实验中经常出现心境依存性效应。但结果并非总是如此,只是比较几种任务下心境依存性效应出现的概率,推断自由回忆任务能够观察到更多的心境依存性效应。可能还存在一种比自由回忆更能敏感捕捉心境依存性效应的测量方法。
3.情绪状态的质量。
情绪状态的质量包括情绪的唤醒水平、情绪的性质。对心境依存性操控的有效性总是与产生的情绪的唤醒水平有关。除非产生的情绪相当强烈,且心境不匹配条件下的两种情绪状态相差甚远,否则心境依存性效应不太可能被观察到,心境匹配条件下的情绪状态要无限接近。Haaga指出,在心境依存性记忆范式中,编码阶段和测验阶段必须使用相同的诱导过程,情绪状态的相似性与诱导过程的相似性密切相关。[8]同时,情绪的性质也是影响心境依存性效应的关键因素。Eich和Macaulay就“模拟情绪与真实情绪引发心境依存性效应的能力”这一问题,展开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只有真实的情绪才可以引发记忆的心境依存性效应。[9]因此,被试的情绪状态必须是强烈的、稳定的、真实的,并且不同的情绪状态之间要有显著差异。
综上可知,为了更好地探究心境依存性对记忆的影响,排除材料、情绪唤醒不足等因素导致的误差,可从三个方面选择最优方案:(1)选择内部事件。生成加强了线索-目标的关联过程,心境作为唯一可依赖的线索时,线索-目标的关联过程也是唯一的,促进了心境与记忆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2)采用自由回忆任务。目前,考察记忆的测验任务主要是自由回忆任务、线索回忆任务和再认任务。相比之下,自由回忆任务中能观测到更多心境依存性效应,可能因为在自由回忆任务中,心境作为一种无形的线索携带着提取所需的记忆信息,使提取易化。[10](3)借助情绪启动任务。情绪启动方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使个体产生暂时的情绪状态的方式,主要有材料诱发和情境诱发两种。材料诱发主要是通过词汇、图片、视频和音频等诱发情绪。情境诱发主要有博弈游戏、电脑游戏等,通过让被试在情境中做出某种行为来诱发情绪。Eich通过比较连续音乐技术(Continuous Music Technique,CMT)与模拟情绪带来的情绪体验,发现连续音乐技术是一种产生强烈而稳定的情绪的实用方法。[11]无论使用哪种情绪启动任务,都需要测量启动后被试的情绪性质及其唤醒水平。
三、心境依存性记忆的研究展望
一方面,以往研究心境依存性记忆都是将心境划分为积极、消极,从未考虑将其细分。将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作为一个单一的构念来考虑,是研究情绪和记忆关系的整体视角,这种简化并不利于区分各种情绪类型。虽然对于存在多少种具体的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这一问题没有统一结论[12],但是有研究者已经创建了情绪诱导材料库,有效地区分了悲伤、愤怒、恐惧、厌恶等情绪[13]。这些具体情绪调动的心境依存性很少受到关注。目前,一些实验中诱发的负性情绪的类型没有被准确评估,从操作性来看,大部分研究启动的情绪可能是悲伤。未来研究应着眼于检验不同类型的情绪对编码和提取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心境依存性记忆中,Bower认为情绪节点与记忆事件节点之间的联系是脆弱的,因而在有其他线索的干扰下,情绪和记忆事件的弱联结不足以支持扩散性激活达到阈上水平。[14]那么,是否存在某种方式可以增强被试的情绪与记忆事件之间的联结,使得情绪的线索作用被放大?情景整合理论认为,被试操作时,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卷入,能够促进被试与操作任务(记忆事件)的整合[15],也就是说,理论上被试操作能够间接增强情绪状态与记忆事件之间的联结,使得情绪可能成为提取阶段的有效线索。然而,操作任务是否对心境依存性有积极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总之,心境依存性效应作为一种真实存在的记忆现象,仍有很多未知的问题,如心境依存性效应产生的神经机制、心境依存性对不同记忆类型的影响等,未来可以从这些方面展开研究。
四、心境依存性记忆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在教育领域,记忆一直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随着教育的深化,学生接受的知识材料越来越抽象与繁杂,对记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心境依存性记忆的研究为学生更好地存储并灵活运用知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首先,Bower提出内部状态作为环境背景可以与目标事件相关联,并可以作为线索促进目标事件的提取,这可以很好地解释现实教育现象。例如,处于适度的考前焦虑的学生往往比一点都不焦虑的学生在考试中发挥得更好。这是因为焦虑情绪是一种内部状态,它也会出现在考试过程中,即学生编码与提取的过程都伴随着这种内部状态,学生的考试成绩会比较好。可见,在教育过程中灵活运用心境依存性记忆的研究结果,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由于内部事件与情绪联系更紧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使之产生内部联系,而非机械地传授。只有个体积极地将外部事件转化为内部事件,才能将情绪与知识材料进行重新编码,进而使情绪成为有效的线索,在提取过程中给予支持。
最后,在教学过程中要合理唤醒学生的积极情绪。情绪唤醒过低,不足以使情绪与刺激产生稳定的联系;而情绪唤醒过高,会使得学生过于活跃,注意力稳定性下降,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学习情绪,合理把握情绪唤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