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学业倦怠现状及应对策略
——以扬州市某重点高中为例
2021-12-02朱飞飞
朱飞飞
一、问题提出
(一)学业倦怠的界定
学习倦怠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学习负担过重,持续地处在较大的学习压力之下,产生生理和情绪耗竭,同时与同学和教师的亲密感下降,关系逐渐疏远,学习效能感也不断下降的现象。
(二)高中生学业倦怠现状
高中是个体人生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高中生的生理发展逐渐走向成熟,但心理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由于三年后要面对人生的一次重大挑战——高考,高中生在学习上承受着来自各方的压力,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学业倦怠,有的学生甚至出现厌学、拒学的情况。因此,对于高中生学业倦怠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扬州市某重点高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3个年级分别随机抽取3个班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放问卷500份,现场回收有效问卷447份。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学生学习倦怠量表》对被试进行施测。该量表由胡俏和戴春林根据我国中学生的特点编制而成,共21道题,采用5级计分法,包含4个维度,分别为情绪耗竭、师生疏离、生理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其中前3个维度采用正向计分,学习低效能感维度采用反向计分。
三、研究结果
(一)高中生学业倦怠的总体情况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中生在学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在1.97~2.53之间,以3为中间值作参照,各项得分均低于参照值,说明高中生学业倦怠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学业倦怠各个维度的平均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学习低效能感、生理耗竭、师生疏离、情绪耗竭,其中,学习低效能感和生理耗竭的得分超过参照值的学生人数达到48%和43%,这说明高中生学习低效能感和生理耗竭情况比较严重。很多高中生在初中时成绩可能名列前茅,但到了高中,特别是重点高中,班级的同学都是各初中的尖子生,在这样的竞争环境下,很多学生会产生较大的失落感。而且高中的课程难度增大,对学生的要求也变高,导致学生的学习效能感较低。此外,学生的休息时间减少,睡眠时间得不到保证,缺乏户外锻炼的时间和机会,很容易造成学生生理上的不适。
(二)高中生学业倦怠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1.高中生学业倦怠在性别上的差异。
为研究学业倦怠是否存在性别上的差异,笔者将学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作为因变量,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中生学业倦怠总分及情绪耗竭、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三个维度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男生的得分高于女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有:(1)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家长对男生的期望比对女生高,对女生则会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因此女生的学业倦怠水平相对较低。(2)女生的心理成熟度比同龄的男生高,她们可能更懂事,自控能力较强,在学习上投入更多的积极性,与教师的关系也更加密切;而男生相对自控力较弱,可能将更多的精力花在运动或游戏上,学习落后使他们的学习效能感较低;再加上男生不愿意受教师的管制,常常受到批评,因此与教师的关系也会相对紧张。
2.高中生学业倦怠在年级上的差异。
为研究学业倦怠是否存在年级上的差异,笔者将学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作为因变量,年级作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高中生在学业倦怠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高二年级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和高三年级。究其原因可能有:刚从中考的压力中挣脱出来的高一学生,对新学校的一切事物充满了新鲜感,还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而且高一的学业与高二和高三相比还不是特别紧张,学生还不能深刻体会到高考的压力,因此高一学生的学业倦怠总分较高二要低。而高三学生经过了三年的高中生活,已经完全适应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调节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业倦怠。但是对于高二学生来说,这个阶段是整个高中的分水岭,面临着文理分科,刚适应的教师和同学又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适应;加上在选科方面,有些学生对自身情况缺乏足够的认识,盲目听从教师或家长的建议,最终选择的并不是自己擅长的学科,导致学习出现困难,承受更多的挫折。
3.高中生学业倦怠在父母教养方式上的差异。
为研究学业倦怠在父母教养方式上是否存在差异,笔者将学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作为自变量,父母教养方式作为分组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学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分在父母教养方式上均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民主型教养方式的得分最低,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得分最高。在学习低效能感、师生疏离维度上,专制型教养方式的得分最高;而在情绪耗竭、生理耗竭维度上,冷漠型教养方式的得分最高。进入青春期的高中生,对父母的情感依赖逐渐减少,追求独立的想法越来越强烈,他们不愿意父母过多地干涉,需要更多的自由、理解和尊重。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说话机会,懂得倾听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意愿和想法,这样孩子便能得到更多的情感支持,学习压力自然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而专制型或冷漠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一味地让孩子言听计从,不懂得与孩子沟通,孩子本就面对繁重的学习压力,再加上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自然会出现情绪耗竭、生理耗竭,最终导致学业倦怠。
4.高中生学业倦怠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为研究学业倦怠在学习成绩上是否存在差异,笔者将学业倦怠总分及其各维度作为因变量,学习成绩作为自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高中生学业倦怠总分及各维度分在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排名越是落后,得分越高。分析其原因可能有: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教师会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在他们身上花费更多的精力,而且会更加信任和宽容,学生自然自信心上升,学习积极性提高。而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认同感较低,缺少关注和期待,遇到问题更多是责备、惩罚,导致成绩较差的学生产生反抗心理,师生关系疏远甚至恶化。正值青春期的他们,在各种责备和失败中,会出现各种情绪问题,最终在学习上产生倦怠感。
四、高中生学业倦怠的应对策略
根据研究结果,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预防高中生学业倦怠的产生和加重。
(一)学校层面
在如今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相应的文件,让教育局及学校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优化学生成长的校园及社会环境。各地教育部门也根据减负精神出台了一系列强制性的规定,但是这些规定真正得到落实的很少。因此,教育局各部门及学校应积极落实有关文件,将减负的工作做到实处,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
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预防学生出现学业倦怠:第一,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学校可以通过学生社团、校本课程的形式,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在活动中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耐挫力、意志力的提升。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学会用合理的方式管理自己的情绪,更全面地认识和看待自己,学会合理应对压力。第三,确保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适当的体育运动是学生释放压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可以开展具有校园文化特色的集体运动,如学习太极功夫扇、组织马拉松等,既能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也能让学生的学业压力在体育运动中得到释放。
(二)教师层面
就教育教学而言,教师要合理安排作业量,注重作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避免惩罚性的作业,确保学生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让学生有时间进行课外活动,增强学生体质,避免出现生理耗竭。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注,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帮助学生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
就教师管理而言,应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教师要讲求民主、注重平等,认真倾听每一位学生,而不是根据学生的成绩区别对待。除了学习和成绩之外,教师还应给予学生更多心理上的关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抗挫能力,注重学生自信心和坚强意志的培养。在班级管理上,多设立干部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己能力的机会,特别是成绩靠后的学生,可以通过班干部经历增加他们的责任感,提升其对自身的要求,从而增强学习动机。
(三)家庭层面
在家庭教育方面,父母应尽量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让孩子在温馨和睦的家庭氛围中更好地学习和成长。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时,父母不要一味地责骂和惩罚,而是帮助孩子一起寻找问题的原因,并让孩子有机会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想法;不要总是盲目地把自己的孩子与他人比较,应该帮助孩子确立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给予积极的鼓励。
(四)学生层面
高中生要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激发自身的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业情绪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各项任务,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自信心。情绪管理最关键的是调整认知,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存在哪些错误的认知方式,改变错误的认知方式,情绪自然会有所改善。其次要学会合理地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可以通过适当的运动、找同学倾诉等方式消除焦虑等不良的学业情绪。最后要学会积极的心理暗示。被动的学习状态只会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出现生理耗竭、学习低效能感等。学生应抓住学习的主动权,积极主动地安排学习任务、学习计划。通过制定合理的目标,让自己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满足感,从而激发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最终增强学习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