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发展现状及建设思路
——基于第四轮评估结果的探讨

2021-12-02王忠武格根图任海燕屈志强王赟博高翠萍韩国栋

草原与草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农业大学内蒙古评估

王忠武,格根图,任海燕,屈志强,王赟博,高翠萍,韩国栋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呼和浩特 010018)

学科评估(China discipline ranking,CDR)是指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自2002年开始,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全国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整体水平评估,至今已开展并完成了四轮评估[1]。

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启动,按照“自愿申请、免费参评”原则,采用“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2]。按照“人才为先、质量为要、中国特色、国际影响”的价值导向,设定了“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3]。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草学学科参评高校共计26所。结果显示,草学学科是内蒙古农业大学所有参评学科中评估结果最好的学科,结果为B+,在其他设有草学学科的院校中,只有教育部直属的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草学学科评估结果为A+,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紧随其后,是省属高校中评估结果最好的高校之一,和甘肃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同为B+学科[4]。

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草学学科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是在内蒙古自治区草地畜牧业发展的关键时期成长起来的一门独具地域特色的基础学科。

1 学科基本情况

草学学科发展于1958年创建的我国首个草原本科专业,以内蒙古草原和牧草资源为主攻方向,依托内蒙古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为内蒙古农业大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是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1975 年开始招收少数民族授课班,蒙、汉双语教学。1979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81 年获首批硕士学位授予权;1993 年设立草原科学博士点;2011年草学学科晋升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学科;2012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2016年获批自治区“双一流”建设学科[5]。

2 学科方向和优势特色

学科结合内蒙古草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内蒙古区位生态优势、丰富的草原资源优势和牧草种质资源优势,形成天然草地资源与管理、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饲草加工与利用、草地鼠类生态与防治 4 个学科方向,凸显了地区、资源、民族和文化特色。在天然草原放牧管理与家庭牧场精准调控、草地适应气候变化、牧草种质资源创新与育种、优质饲草高效生产与加工利用、草原鼠害防治等领域持续取得重要成果。

3 人才培养目标

学科培养思想政治素质过硬,身心健康,社会责任感强,恪守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知农、爱农,为现代化草业服务的“一懂双爱”高级专门人才。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草学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熟悉专业领域的发展动态,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独立从事草学科学研究和技术研发的能力。立志为保护北疆生态屏障、加快内蒙古草牧业现代化、促进我国草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努力践行并加快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和“一个桥头堡”的新型发展思路。

4 国内外影响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形成以“学、研、产”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走得出、留得住、稳得下、用得上”的多层次人才,“十三五”期间学科共培养本科生1065名,硕士研究生225名(含2名外籍留学生),博士研究生72名(含5名外籍留学生)。历年毕业学生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的普遍认可。本学科的毕业生是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旗县草原部门的技术骨干和领导骨干,在自治区其他领域也有重要影响,为推动自治区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梳理

5.1 学科优势

5.1.1师资力量规模适中

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现有教师50人,其中教授16人,副教授13人,讲师17人,其他人员4人,人数仅次于兰州大学和甘肃农业大学,位列全国第三。“十三五”期间,学院师资力量显著提高,为了提升学科综合和创新能力,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和学缘结构,新进专任教师24人,其中获海外博士学位2人;来自中国农业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1人。新增教授2人,副教授9人;新增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16人;新增二级教授1人。师资队伍的规模和结构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5.1.2毕业生质量相对较高

“毕业生质量”包括“优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评价”两部分,通过对毕业生现工作单位相关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毕业生的职业胜任力、职业道德、满意度等进行评价。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得分为98.9分,与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甘肃农业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共同列于26家参评单位第一层次。另外,内蒙古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和代表性毕业生调查问卷显示,毕业生的就业及职业发展较好。

5.2 学科发展

5.2.1师资团队建设后继乏力

从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来看,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草学学科师资力量存在后继乏力的问题[3]。在走过了全国重视草业、全民增强草原保护意识和全校以草原畜牧业为重点抓手并取得辉煌历程后,近年来由于人才引进不具有地域优势,加之自主高精尖人才培养效果不明显等的原因,学校在草学领域的师资队伍建设和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存在一些不足,亟需在该方面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和提升师资队伍结构,为后续的长足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在草学学科现有的16位教授中,近5年内将有13位达到退休年龄,而学科40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较低,仅为32.5%,后续的发展一旦补充不及时,将出现人才断层,严重影响学科的后续发展。

5.2.2在校生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在校生质量和其他同类院校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4],在校生情况得分仅为95.5分,主要是在校生发表高质量论文、获得业界的奖励相对较少,尤其是本科生投入科学研究并取得突出成效的人数较少,在本、硕、博持续发力、持续产出的有效激励机制上制度建设不够完善。另外,学生的生源质量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内蒙古农业大学草业科学专业生源主要以内蒙古自治区内为主,每年入学的区内学生占比在90%以上,地域交叉融合的机会较少,今后应在提高生源质量方面下大功夫。

5.2.3科研成果产出有待加强

科研成果主要从学术论文质量、专著专利情况和出版优秀教材几个方面来体现。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显示,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得分72.7分,在26个参评单位中位于第2层次,落后位于第一层次的中国农业大学、兰州大学等5家单位平均分约8分左右(一层次5家单位的平均分为80.4分)。与国内同类院校相比,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在ESI高被引论文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不仅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较少,且质量也相对较低,2011年以后论文被引数量和下载数量都呈现波动下降态势[6]。另外,申请获批的专利进入实质性转化和应用阶段的相对较少,多数专利和成果没有实现大面积推广及应用。各类科学研究项目数量并不是很少,但通过开展研究,整合凝练标志性成果之力不足,没有形成独具特色的有代表性的重大成果。

6 学科建设思路

学科建设的根本发力点在师德师风建设方面,鉴于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中梳理出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学科注重立德树人,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把培养“四有好老师”作为学科发展的基石,将“以高尚的师德影响人,以卓越的学识带动人”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始终秉承的优良传统。依托独特的地域和资源优势,聚焦服务地方草牧业发展,传承草原人戍边卫国精神,厚植初心,牢记为全国和内蒙古草业生产服务的历史使命,砥砺前行。

6.1 思政铸魂,把握育人根本

严格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加强和改进教师思政教育,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努力建设一支可信、可敬、可靠和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把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作为学科人才教育工作的核心,强化课程思政,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7]。学科秉承老一辈草原人“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坚持“德高为师,率先垂范”,严格规范教书育人行为,多措并举,推动师德师风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6.2 以行育德,践行育人使命

德育是高校教育的灵魂,是学校教学质量提升及学生健康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德行”育人是教育的根本。学科一直秉承和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理念,将课堂作为德育工作的主阵地,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根本要求规范德育工作。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树立“其身正,不令而从,身不正,虽令不行”的行为理念,引导学生走严谨笃学之路,落实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严格将师德工作落到实处。

6.3 科学管理,保障育人质量

把严格管理和科学治理结合起来,以制度规范教师的行为,提升教师的理论和业务水平。目前,我国在开设草学专业的高校中,师资团队实力雄厚的占比并不高,且大多数高校在学科教育发展平台建设方面也略显不足[8]。因此,今后的发展更应该依托学科发展的人才需求制定教师招聘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制度,将校内人才培养和校外人才引进有机结合起来,以成果产出助推学科发展为导向,制定严格的考评制度,使不同人才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专业特长和积极性,保障学科的良性发展,提升育人的质量。要加强学科团队建设,以形成优势特色的学科方向为目标,加快推进已有教学科研人员根据自身发展状况和发展潜力合理定位,组建特色鲜明的科研团队[9],在此思路指导下,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学学科组建了“学科带头人-专家-学科负责人-骨干-后备人才”五级学科建设人才梯队,保障学科队伍的延续性,促进学科的长足发展。

6.4 量化指标,提升学科影响

以突破现有瓶颈为抓手,努力开拓进取,抓住机遇,创造突破点,紧紧抓住草学学科是内蒙古农业大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学科的有利条件,依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与内蒙古自治区共建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良好条件,充分利用草业科学专业成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优先条件,把内蒙古农业大学的草学学科努力建成国内一流、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草学学科和国内一流的本科专业。为此,应切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到“十四五”末,高端人才培养力争有重大突破,培养出1~2名优青(杰青、长江学者或教育部特聘教授),建立草学学科各个研究方向稳定的接续人才梯队,培养出各个方向的带头人才;(2)在学科建设中,下大力气整合已积累的成果,形成科学系统的整体成果,力争突破国家级科研奖励,在新一轮学科评估中保住B+,争取进入A等级行列;(3)充分发挥学科中现有的国家和自治区科研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作用,取得优异成果,服务于自治区社会经济建设。

6.5 整合资源,凝练标志性成果

充分挖掘老一辈教师的研究积淀,整合当前产业化发展需求,以现有研究成果为基础,聚焦国家产业需求,凝练独具地方特色的标志性成果,力争冲击省部级一等奖以上的科技奖项1~2项。将草学学科现在形成的草地资源与管理、牧草种质资源与育种、饲草加工与高效利用、草地鼠类生态与防治4个方向的研究成果进行整合,依托老前辈们近30年积累的牧草品种、饲草加工技术及天然草地管理示范模式,在原有自治区科技进步奖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已有成果的闪光点,瞄准当前国家对草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合理利用的战略需求,集成支撑地方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

6.6 强化意识,提升文化传承功能

坚守文化育人的根本使命,开展广泛的文化交流,借助草原生态文化功能的特色,多路径着力发展本学科的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功能。要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坚持政、产、学、研、用多层次结合,将教学、科研和实际生产需求相结合,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技术服务和指导,以推广项目为典范和广告,促进学科和地方及企业联合,让科学知识走出象牙塔,把论文和成果落到草原大地上,提升文化传承体功能,助力产业和行业的发展与振兴。

猜你喜欢

农业大学内蒙古评估
两款输液泵的输血安全性评估
不同评估方法在T2DM心血管病风险评估中的应用
湖南农业大学通知教育中心
张振、李杰作品
核电工程建设管理同行评估实践与思考
内蒙古钢琴教育的“忧”和“思”(上)
第四代评估理论对我国学科评估的启示
内蒙古:笼罩在年味中的村庄记忆
Introducing metacognitive approaches to cultivate sustained self—directed language learning in the listening courses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闫锡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