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亮语文课堂,弥散诗韵芬芳
——深耕“学讲”,探寻语文诗性秘妙
2021-12-02江苏省徐州市民富园小学
江苏省徐州市民富园小学 王 桐
安徒生说,仅仅活着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阳光、自由和一点花的芬芳。生命当有这样的诗韵气质——沐浴阳光,可放飞自由且不失芬芳。基于这样的情怀,笔者一直在语文课堂寻寻觅觅,尝试焕发生命的“诗性”光彩。“敞亮语文课堂,弥散诗韵芬芳”,是“恢复语言活力和复苏灵魂”的艺术。只有解放思想的桎梏、舒展诗性自由,在淋漓尽致的充盈、碰撞与质疑中,才能敞亮语文,营造师生心灵融通、情感共振的生命气韵。
一、解读语文的诗性
“诗性”一词,最早由18世纪意大利哲学家、人文主义者维柯提出。他把早期人类从心灵深处激起的创造性思维智慧,称之为诗性。从此,诗性与智慧联系在了一起。这种智慧的特点是强烈的感受性和广阔的想象性。在我国,关于诗性的普遍的理解是,诗性就是雅致,诗性就是美感。这种理解可能一定程度上源于人们对诗歌特性的认识。《诗经》中专门有“雅”诗。而作为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她深广的人文内涵,流泻着灵动的美感,成长为一种雅致文化。语文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关乎民族文化、关乎生命创造和审美体验,而这就是诗性语文的灵魂元素。周国平在《纯粹的智慧》中说,人类最高的智慧,是敏感和警觉。唤醒语文的诗意灵魂,最重要的就是复苏对语文诗性的敏感,并走进去。
二、复苏语文诗性灵魂
(一)以童心沐诗性
复苏诗性灵魂要葆有童心的真实敏感。明代思想家李贽在《童心说》中提出了“童心”的文学观念。他认为文学都必须真实坦率地表露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欲望。“童心”就是“真人”具备的“真心”。这种本心,有较强的敏感力和直觉力,也更容易丰富视域和体验。儿童的内心更像流动的湖水(沐浴阳光),能随春风荡漾。就算扔一粒小石子,也能激荡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葆有这样真实敏感的品格,才能够体验到文本的真诚、叙事的真诚。例如:泰戈尔《花的学校》一文,以儿童的眼光描绘了花孩子们的美丽、活泼、调皮。“雷云、润湿的风、竹林、花草树木”是儿童喜欢的事物;“跳舞”“狂欢”“游戏”“站墙角”“拍着大手”“冲了出来”,符合儿童的心理预期,是儿童的生活写照;学生一定能够敏感于这些词语。教学设计者要葆有同样的敏感,捕捉这样富有活力的语言,蹲下来与学生一同想象、一同找寻花的可爱、向上的形象,激发学生真实发声。葆有童心的敏感,用童心引领童心,从而点燃学生的激情,释放出蕴藏在每个儿童身上的朝气。
复苏诗性灵魂要葆有童心的自由鲜活。一个优秀的艺术家,能从别人司空见惯的事情上发现美。琦君的《桂花雨》一文,花香满满,情意浓浓。摇花是件“大事”,“缠着”“一”“就”“赶紧”“提前”,流露着作者内心的急切;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喊”,直到“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是作者快乐的释放。这样充满味道的文字,感染着每一个有情怀的人。就此,笔者设计“摇花寻乐”的环节,蹲下来和学生一块体验乐趣。正因为葆有童心的天真、纯粹,课堂也如花朵缤纷,变得有情有趣。师生手舞足蹈地表演摇桂花、沐花雨,以自在的表达和深度的沉浸,积累了丰富而真挚的情感体验。
(二)以匠心捕秘妙
1.复苏诗性灵魂要持有匠心的积累
“匠心”是一种传承精神。复苏诗性,不能缺少诗性的积累传承。经典文学,字字珠玑,秘妙精深,是蕴藉语文诗性的源头。“不学诗,无以言”,复苏诗性灵魂,首先要濡染经典,传承经典,积累丰富的诗性语言。唐诗雄阔宏伟、宋词婉转细腻、歌谣清浅如话;《诗经》“思无邪”、《论语》内涵隽永、《史记》恢宏厚重……这些经典语言优美、旋律动人、意境深远、想象丰富,是培养师生高雅文化气质的良品。教师一方面可以立足教材,实现课内外阅读的结合,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媒体、网络进行语言“充电”。如《中国诗词大会》中深广的诗解读,精彩的“飞花令”可谓诗性语文的精神盛宴。随处可见的生活标语,言谈间妙趣横生的谚语、歇后语,精妙的广告词等生活素材,亦是良品。
2.复苏诗性灵魂要持有匠心的雕琢
“匠心”是一门雕琢艺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古人作文讲求字词锤炼的态度可见一斑。语文诗性,是民族文化符号,是人类精神诉求,是生命在场体验,没有反复的琢磨,难以捕捉、遇见。因而,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复苏语言活力,才能够解构朦胧的诗性,使之清晰可见。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照”与“流”字,一上一下,一动一静,营造出空灵明媚的意境,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跳动。跳脱出明月、清泉等写实意象,我们可以感受诗句中寄寓的诗人洁身自好的志趣和向往。语言文字复苏本身的意趣,语文的诗性在层层深入的品读中被挖掘。可以说,这样的解读,做到了从形象到意蕴,从语用到文化。这样的语言文字自然焕发生命的张力和诗性的气韵。
(三)以慧心敞课堂
复苏语文的诗性灵魂,离不开主体实践的体验。课堂是习得活动的载体,相比渊源深广的语文诗性,课堂空间略显狭小。相比气韵厚重的语文诗性,课堂承载略显单薄。那么,怎样的课堂能有效地把诗意法则和实践生活链接起来呢?笔者认为,应该把传统课堂敞开去!基于“学讲”课堂自主学、合作学,通过讲出来、互分享来敞开课堂。关注学生本体,尊重多元解读,倡导自由合作。解放课程,解放思想,自由的表达,智慧的生成,致力于诗意的唤醒。于是,遇见敞亮课堂!
1.慧眼识“材”,解放课程
有慧心的教师,懂得跳脱传统课堂的局限,解放课程,让课堂成为学生诗性成长的原野和生命成长的原野。有慧心的教师,要具备对课堂教学内在秩序进行发现与重构的智慧,能创造性地开发与整合课程资源。首先,树立 “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大教材观。一方面,为师者,要有慧眼,能以专业素养和眼光,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取舍。如《梅兰芳蓄须》,是一篇略读课文,字里行间饱含家国之情。笔者在设计时删繁就简,决定只取“困境”进行串联。自读课文,引导学生概括出梅兰芳“藏身租界、避港拒演、蓄须明志、卖房度日、自伤身体”一系列事件,体会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和梅兰芳一次比一次危险的处境。不难发现,梅兰芳为了拒绝演出不断牺牲平静生活、牺牲物质财富,甚至不顾生死。戏场小天地,人生大舞台。梅兰芳的一生,从戏里到戏外,从生活到艺术,无不闪现着伟大的人性光辉。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人物资料,在互相补充、拓展的过程中,逐渐领悟一代京剧大师的民族气节所在。这种“用教材教”的理念,融通课内外,释放了课堂的空间,解放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浸润诗性,在含英咀华中焕发诗性。这样的充盈,使学生有了更丰富的认知、更饱满的理解,如此,课堂又怎会失了气韵和芬芳呢?
2.慧眼释“才”,解放天性
课堂上的师生都是相对独立的生命个体,都承载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正如薛法根所说,每一次的课堂,都是生命与生命相遇的场所,每一次都是初相见、心相遇,都是和学生的美丽的约会。敞亮的课堂,理应解放束缚、自由思考、勇敢挑战,迸发出生命的智慧潜能,实现充盈动态的生成。《祖父的园子》中,第一、二小节的色彩描写,把童年描绘成了明艳的画。“白的、黄的、大红的、金粉的、金的、绿的、各色鲜艳的花”,绚丽而富有生气。对作者在园子中“胡闹”之举,祖父以笑包容,给作者留下一个暖意融融的童年时光。有慧心的教师,应和学生一同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让学生自由地想、大胆地说。有了自主思考的融入,学生的语言变得极富弹性和张力。倾听学生不一样的声音,感受不同的生命色彩,让课堂成为生命真诚对话的课堂。笔者认为,有慧心的课堂,一定是敞开心灵的课堂、萌生慧根的课堂。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场生命之旅。师生、生生在思想交锋、智慧碰撞、情感交融中,各自找到对文本的独特而又深刻的理解方式,生成不可多得的个性体验。
敞亮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的生命艺术。敞亮语文课堂,敏锐觉察语文诗性之“神”,捕捉语文诗性之“形”,才能登临高地,复苏语文诗性灵魂。课堂因心灵的舒展而精彩纷呈,语文因生命的张力而诗韵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