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建设*
2021-12-02王多兵中国药科大学学生工作处
王多兵 (中国药科大学学生工作处)
2016 年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召开后,明确了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和高校教育的目标定位,提出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会议要求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把思政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2018 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充分肯定了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强调了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
在思政教育实践过程中,第一课堂是指“思想品德修养”“中国近现代史”等传统的具有统一教材和教学大纲、固定学分要求、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是指在传统课堂之外,整合校内外政府、社会、企业、校友、家长等力量、基于校内的教学资源和教育方式,以不断提升大学生适应当代社会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为教育目标,实施场地不局限于校园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第二课堂是和第一课堂相互补充,但也相对独立的育人平台,包括诸如科研实践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社团组织锻炼等除课堂教学以外的所有教育形式,是一个向外开放的、不断变化的、形式多样的教育平台集合。
在高校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视和加强第二课堂建设”的重要指示,贯彻共青团中央会议精神的必然举措,是持续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共青团工作改革,完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的迫切需要。
第二课堂成绩单这一概念在高校中提出以来,即借鉴第一课堂育人体系和工作开展体系,同时整合了高校共青团组织、文化、实践育人等多方面的工作内容,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强调建立过程评价机制,以期更好地实现共青团的思想引领、素质提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
一、明确第二课堂的指导思想
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必须坚持“融入高校人才培养大局、坚持服务学生发展、发挥第二课堂优势、坚持主体地位”的基本指导原则。明确构建课程体系,围绕学生素质养成、思想觉悟提升、文体项目加强、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实训等培养内容,聚焦人才培养目标,对标第一课堂教学模式,以协同育人为途径,构建记录评价体系,突出价值性、可行性、灵活性,以学分制、综合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为依托,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情况进行细致记录和评价。构建数据库,依托一定范围内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大数据开展课程项目发布、管理和反馈评价,实现第二课堂成绩单记录、评价、认证的自上而下、逐级审核机制,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科学评估第二课堂成绩单育人实效。同时,要构建价值应用体系,突出第二课堂成绩单的结果运用和价值开发,推动第二课堂成绩单成为学生评奖评优、升学保研、推优入党以及社会用人单位评价用人的重要依据。
二、构建第二课堂的教育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是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德培养、智商情商提升、优良人格塑造、团结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培养、社会实践能力以及对党和国家的认同等综合素质的锻造有重要作用,是当代大学生适应当下社会发展所必备的核心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构建并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教育网络,优化高校内部思想政治教育各个模块和要素之间的运行方式,用协同理念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机制,形成思政教育工作协同机制,是实现当下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选择。由于第二课堂组织形式多样、教育主体多元,需要结合学校和学生实际,从机制顶层设计出发,通过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等多方资源的互联互通互补,形成全员全程全域协同育人机制。
三、丰富第二课堂的活动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组织形式主要由学生党组织、班团组织、学生会、各类社团等学生组织组成,教育主体包括高校专任教师、辅导员、社会和家庭等要素。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是集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需要强调课堂内容的系统性和协同性。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既要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又要关心学生、帮助学生,将活动形式和内容与大学生自身发展过程中的困惑点有机结合起来,努力解决成长成才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第二课堂内容涵盖范畴广泛,针对奖励育人、资助育人、就业育人、心理育人等大学生日常管理和服务育人内容。按照外在表现形式又可以分为以思想引领、理想信念为载体的主题教育活动,注重活动的思想性和仪式性。主要包括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六有青年”“四个自信”等意识形态领域相关主题学习、讲座报告、仪式活动等。
以了解社会、增长才干为载体的社会实践教育,注重活动的可行性和实效性,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主要包括学生参加学校各类组织社团、班团学生干部任职、为同学为学校服务的情况,学生参加党校、团校培训经历,学生参加各类主题参观、实践体验、挂职锻炼活动和获得的相关荣誉。
以服务社会、奉献精神为载体的志愿服务活动,注重活动的服务性和延续性,对锤炼学生实践能力、了解社会认识社会有重要意义。此类活动主要包括政策宣讲类、社会调研类、主题教育类、帮困助困类、助学支教类、专业实践类等大学生“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在此过程中获得的相关荣誉和奖励。
以创新意识、科研实践为载体的科研创新教育,注重活动的创新性和实验性,发挥科研育人作用。主要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社团,参加“创青春”等学术科技竞赛、开放性创新实验,大学生创业大赛等活动,以及发表的相关论文和获得的荣誉奖励。在高校学生中建立“大一树立职业意识和职业目标,大二进行素质拓展和职业技能培养,大三提升就业能力和求职能力、大四明确职业发展方向”的职业导向规划,分阶段、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的专业精神、专业兴趣、专业素养和生存与发展技能。
以价值引领、凝聚认同为载体的校园文化建设,注重活动的传承性和参与性,发挥文化育人作用。主要包括弘扬社会主流文化价值的主题活动、传承校史校风的爱校荣校活动、开学、毕业典礼、丰富课余生活的学生文化节等活动。突出校园文化与产业、企业、职业、专业文化结合,校园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两个结合”,实施精神融入、项目融入、活动融入“三项融入”,落实环境提升、榜样选树、阵地构筑、品牌建设“四大行动”,构建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文化修养、身心健康、综合能力“五星成长”校园文化活动体系。
以新闻传播、价值引领为载体的网络宣传阵地,注重内容的政治性、价值性,发挥网络育人作用。内容包括成立各组织团体的新媒体中心,创建新媒体公众号,以图、文、音、频并茂的方式,关注校园生活、传播校园文化,凝聚师生情感、服务师生成长,宣传学校成就、展示学校形象,讲好校园好故事、唱好校园好声音。搭建由红色专题网站、课程网络资源、掌上校园文化、群策群力平台组成的网络思政体系,打造原创新颖的网络宣传文化作品,通过发“小”声音讲述“大”故事,用“微互联”成就“大思政”,开展多样化主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四、优化第二课堂的实施路径
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具有主体多元、过程衔接、方法多样等特征,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主体协同、过程协同、方法协同,构建合理分工、密切合作、资源互补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高校专任教师、学工队伍、团学组织、企业社会、家长校友等育人主体的协同育人作用,有效利用社会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结合实际、循序渐进,通过服务目标的设定和达成,不断拓展思政工作领域,延伸思政工作触角,与思想政治教育第一课堂形成合力、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针对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活动形式和内容,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是保障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需要强调实施路径的有序性。高校应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抓住培养标准制定、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重要环节,完善人才培养目标的协同、教师队伍的协同、资源的共享和管理的协同机制,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促进并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全员关注育人、全员参与育人、全员保障育人”的管理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协同育人,形成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合力。要以系统机制来保证,以系统方法来推进,把工作思路以体制、机制、制度等方式固定下来,使每个环节有章可循,并不断丰富其内涵,形成目标明确、职责清晰、运转顺畅的工作体系。解决好思想政治工作“一时容易、长期难,一阵容易、长效难”的问题。
五、完善第二课堂的考评机制
当前高校第一课堂评价考核机制比较完善,但思想政治教育第二课堂的考核评价还尚未完全建立。主要表现在第二课堂目前还没有形成标准化、体系化的考核体系,考核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考核标准缺乏系统性和精细化。针对以上问题,必须着力完善第二课堂考核评价机制,多措并举加强第二课堂考评制度建设。
一是确保评价内容科学。评价内容的设定首先要看评价内容是否符合教育目标的内在规定,其次是看评价教育内容是否回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应当具有的全面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等方面特征,还要看评价内容在工作机制层面的协同性和可持续性,最后看评价内容是否体现了针对性和有序性。
二是健全考核指标体系。考核指标体系应当树立三个方面的评价标尺:一是第二课堂教育实施效果相对教育目标的达成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度;三是思想政治教育对受教育者面临问题的解决与改进程度。在三个基本标尺的基础上,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校情的“德、智、体、美、劳”五个分模块的考核指标体系,根据不同模块的具体特点细化考核内容,量化考核指标。
三是探索课程学分评价。学分制是高等学校的一种按学分累计成绩的教学管理制度。将学分制运用到第二课堂教育评价中,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时间安排制订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自主选学需要的课程,强调自由选、随时学,只要完成规定的学分后即可申请答辩。通过学分化设计,给学生选课、选师、选时的自主权利,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习方式将变得更灵活、多元,考评方式将变得更加科学可行和易操作,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第二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是健全过程评价管理。建立全流程评价体系,建设“活动发布-学生报名-参与记录-成绩认定”一体化流程,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为第二课堂成绩单进行鉴定、调控和改进,明确控制标准、设定控制幅度、畅通反馈渠道、设计调节手段、有效进行督促。加强过程管理,对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客观记录并在记录中进行实时反馈,检查、督促并及时纠正出现的各类问题,全过程客观记录、科学评价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
五是推进评价方式创新。推进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多维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建立“个人自评-学生互评-指导教师测评-模块负责人考评-学院负责人审核”的五级评价审核机制,同时量化评价指标、细化评价过程,实现评价过程可追溯,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评价,保证第二课堂成绩单全面真实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六是加强多方协同育人。在第二课堂考评机制建设过程中,还要加大协同育人投入力度,完善协同育人监督保障机制,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加快高质量第二课堂师资队伍建设和软硬件基础设施保障。积极完善教师队伍建设,协调专任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校友等育人主体,将各方育人主体指导学生思政学习、创新创业、体育锻炼、文艺活动、劳动实践、社团活动等经历纳入评奖评优、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等参考指标,激发教师指导“第二课堂”、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的积极性、主动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环节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子系统,是实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需要统筹规划协调,科学整合设计,系统推进实施。在“三全育人”视角下,要整合多方资源、协调各方要素、实现两个课堂联动、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家庭、企业与社会等育人主体的有效联通,不断丰富第二课堂活动内容形式,不断拓展延伸第二课堂实施路径,在实际工作开展中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不断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基础、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