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新乡贤参与农村治理困境与对策研究
——以粤西地区农村为例
2021-12-02刘妙彤
刘妙彤
(广西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发挥乡贤文化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传承乡村文明的积极作用[1]”。党的十九大中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2]。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3]。然而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转型升级,农村格局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当前我国农村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村治理的发展,阻碍了农村发展的脚步,如何吸引农村人才回流、培养和发掘更多的乡土人才,逐步成为解决目前乡村发展问题的题中之意。
因此,作为传统乡土文化与现代精英为一体的乡贤资源重新成长起来,学者胡鹏辉、高继波将“新乡贤”界定为在新时代背景下,能积极作用于农村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有一定的财富、文化水平,崇高的道德素质、家国情怀的社会贤达,并且将生活在乡村的复合型精英作为当前“新乡贤”的定位主体[4]。孙迪亮、宋晓蓓则阐明了“新乡贤”的乡土情怀与优秀特质,即报效桑梓的责任感、德高望重的凝聚力、通情睿智感染力[5]。但受各种条件的限制,“新乡贤”在推动农村发展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何促使“新乡贤”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学界以及政府的关注重点。本文基于对于粤西农村地区的实地调查,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贤发展的困境与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给出建议,从而推动粤西农村地区乡村振兴进程。
1 乡村振兴战略下粤西地区农村治理现状
广东省西部地区简称粤西地区,主要包括湛江、茂名以及阳江三市。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培育广东经济新增长极,早在2009年10月23日中共广东省委就印发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6]。意见中指出,广大领导干部要切实抓住发展的机遇迎接挑战,切实改变粤西地区落后的面貌。
广东省GDP常年位于全国第一,粤西地区较广东省其他地区而言GDP较低且发展缓慢,属于广东省发展的短板,但粤西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发展潜力巨大。在走访中发现,粤西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现居住人口多以老年人与留守儿童为主,年轻劳动力多数选择到大城市打工,且基层领导班子多为即将退休换届,年轻干部少之又少,面临领导干部青黄不接的情况。并且,中国本身作为“情本体”国家,农村作为血缘关系的集中体,柔性治理效果往往好多于“规则”的限制。学者何雪松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不能一味的以规则为主,也要注重嵌在农村治理中的情感因素[7]。
2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乡贤”参与粤西地区农村治理的困境
2.1 农村人才流失,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
改革开放后,随着城市飞速发展,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加入建设城市的浪潮。近年来,虽然国家与地方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建设,但不论是社会保障以及薪资待遇城乡之间仍有较大的差距,农村劳动力单向流出,城市对于农村年龄劳动力的吸引巨大,导致农村主体逐渐缺失,人口“空心化”日益加剧。就湛江市而言,全市常住人口736.0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23.5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43.96%[8]。但走访中发现,农村常住人口仍不如数据乐观,以湛江市H农村社区为例,数据表明全村共1 500多人,但实际居住人口不足三分之一,且多为老人与儿童。多数青年人通过考学以及打工等方式离开农村,且只有逢年过节偶尔回村探望,逐步使得农村发展滞后,管理问题严重。
2.2 农村人才学历偏低,制约技术发展
调查发现,大多数农村青年通过考学离开农村后会留着大城市或是学校所在地发展,因此导致粤西地区现有农村干部学历两极分化严重,且普遍较低。现今不论是基层农村治理工作以及农业生产技术支持,都急需专业化、系统化的人才加以支撑,但实际走访中粤西部门农村干部多为农村本身居民选举或自荐,能力参差不齐,多以接受上级政府部门短期培训为主。并且对于农业生产技术而言,大部分也都为“土方子”或口头相传,专业化人才较少,多为外聘或短期扶持,长期扎根于当地的生产技术人员为少数,制约了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
2.3 农村人才年龄差距大,阻碍思想碰撞
张颐武认为乡贤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协调村民之间的冲突,承担起带头人的角色[9]。政府治理工作并不是一言堂,需要多方的意见收集与监督反馈。走访中湛江市H农村社区领导年龄差距显著,并且权力多集中于老一辈领导手中,“新乡贤”多为三十岁左右,碍于农村情感社会老幼尊卑,“新乡贤”无法施展自己的能力以及提出不同的观点。并且由于人少缺乏以及观念不同,在实施网格化管理时,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困难,较大的年龄差距,不同的成长背景以及环境,导致粤西农村“新乡贤”参与治理困难,同时也阻碍了当地经济发展与乡村振兴进程。
2.4 农村人才易流失,一味付出难持久
学界目前对于“新乡贤”的研究多集中于当地乡贤资源的利用与召回,但乡村集体产权、集体经济组织以及社区治理的封闭性导致“新乡贤”难以在乡村驻扎[10]。并且相较于留在大城市发展,选择农村就业需要一定的魄力,大学生村官等政府扶持,已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人才缺失的情况,但村官流失问题也较为严重。就走访粤西农村发现,多数返乡青年或为家族要求,或为在大城市谋生困难选择安逸清闲的工作,或结合当地农产品进行创业。可见“新乡贤”的介入是双方的共同“需要”,但指望“新乡贤”的一味付出也是难以持久的,资源供给、政策扶持、居民配合等问题都切实摆在返乡乡贤的面前,在放宽新乡新“准入”机制的同时,同时也要考虑“退出”机制,让“新乡贤”们进得来,也留得住。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新乡贤”参与粤西地区农村治理积极性的对策路径
3.1 加大财政补助,留住人才
财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基本保障,由于乡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医疗水平以及基础教育水平相较城市差距都较大,因此为“新乡贤”解决必要的生活所需条件,成为了政府最紧迫的问题之一。一方面,通过加大财政补助,借助城乡一体化的契机,不仅满足了“新乡贤”们的需求与问题,同时也解决了农村土著居民的医疗、上学等基础问题。另一方面,财政加大对于工作报酬以及住房的补贴,促使“新乡贤”没有后顾之忧,专注于工作本身。要着力营造能吸引“新乡贤”的软硬件环境,不断扩大“新乡贤”队伍,让“新乡贤”愿意服务于农村发展、安心服务于农村发展[11]。
3.2 健全工作机制,促进成长
良好的培育机制与晋升发展平台对于“新乡贤”的回归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设立“新乡贤”培育机制,邀请相关专家培训教育,加强知识补给。如江苏丰县成立的“乡贤工作室”,广东云浮发展的“乡贤理事会”,为“新乡贤”投身农村发展事业起到了穿针引线、提供平台的重要作用[12]。另一方面,要放手给予“新乡贤”们施展的空间,拥有农村基层事务治理的话语权,获得农村居民的认同与支持,增加工作自信心,并且设立专用晋升渠道,对于实际绩效的“新乡贤”鼓励与奖励,从而吸引更多的贤良人才投身于乡村振兴的建设之中。
3.3 壮大乡贤队伍,激发热情
“新乡贤”是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纽带,是基层政府的参谋、助手及群众的贴心人,扮演着乡村治理参与者和监督者的角色;同时,还发挥着道德教化的示范与引领作用,又是乡土文明的继承与发扬者[13]。只有越来越多的能人志士归乡参与乡村治理,壮大乡贤队伍,才能更好地发挥纽带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新乡贤”政策的扶持力度,以及名额配比,将公务员名额下放到农村,在待遇相同的情况下,促使更多地本村人才选择回乡就业,建设家乡,并且规范乡贤的认定流程,有效扩大乡贤群体。另一方面,加大舆论引导力度,积极宣传回乡就业、创业的好处以及补贴力度,不用远离家乡同样也可以干出自己的一片天,吸引人才回流,同时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养老以及留守儿童问题。
3.4 完善制度体系,增强监督
监督是政策实施的必要环节,且监督是相互的,对于“新乡贤”的引入、认定以及后续工作都需要多方的监督。一方面,加强对于“新乡贤”工作的监督,面对优厚的条件以及补贴,也无法保证所有的回乡人才都会全力以赴为乡村振兴建设而努力,因此,要设立“新乡贤”监督机制,由政府、村民以及其余乡贤共同监督。另一方面,也加大“新乡贤”对于农村基层政府的监督管理,促使农村基层政务更加公开透明,两方相互监督,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脚步。
4 结语
“新乡贤”作为农村治理的一股新生力量已逐步成为农村多元治理的主体之一,政府要加大引导力度,并且“新乡贤”要切实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乡村建设为己任,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美丽乡村,共谱乡村振兴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