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更贴近幼儿
2021-12-02凌亚娟
文 凌亚娟
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提升办园水平的一个重要渠道。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曾指出:“课程就在儿童的生活中,就在儿童的行动里,就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生活中的事物是幼儿活动的重要对象,能给幼儿带来乐趣,带来挑战,带来想象,带来专注,带来快乐,带来经验。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为指导,为让课程回归幼儿,让课程更贴近幼儿。
一、让课程顺应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一是调查。
在确定新主题时,教师可以通过调查知晓幼儿的兴趣和需求。
例如,在主题活动“种植课程”实施过程中,幼儿想了解春天里可以种植的植物。于是,教师设计调查表,组织幼儿向父母、爷爷奶奶调查“春天里适合种什么”。幼儿通过调查,记录了许多可以在春天里种植植物,如土豆、百合、莴苣、向日葵等。在调查过程中,幼儿获得了植物的有关知识,为课程实施奠定了基础。
二是讨论。
教师可以通过讨论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爬藤植物”主题活动中,幼儿发现爬藤植物在不断生长,需要搭建一个架子,让爬藤植物生长得更好。围绕“怎么搭”,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架子的形状,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架子。有的幼儿主张要用竹子搭建成三角形;有的幼儿主张用PVC管搭建成长方形……幼儿的讨论让教师为后续的行动提供了依据。
三是谈话。谈话可以分为集体谈话、小组谈话、个别谈话。
教师可以分别采用不同方式进行,集体谈话能让教师了解大部分幼儿的想法;小组谈话可以让他了解组内成员的意见;个别谈话则是具有个性化的交流。
在一次阅读区活动中,几个幼儿一起阅读了绘本《蚯蚓的日记》,幼儿对蚯蚓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接着,教师问幼儿:“你们最想知道蚯蚓什么知识?”“蚯蚓有没有脚”“眼睛在哪里”“蚯蚓在泥土里如何行动”……幼儿都表示想去找一找蚯蚓。
二、让课程挑战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一是以《指南》为目标,让活动贴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指南》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标准,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核心,引导教师和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在预设规划课程时,教师要将《指南》中不同年龄段的目标作为制定课程目标的参考依据,体现幼儿不同的发展目标。
二是以《指南》为参考,让活动符合幼儿的发展水平。在课程实施中,幼儿的兴趣爱好、发展水平都不一样。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以《指南》为参考制定合理的主题目标。
例如,在中班“奇妙的信”主题活动中,幼儿对快递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快递来了》微课程因此生成;在预设课程时,教师结合中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分析了幼儿的原有经验与新主题中的新经验后制定了以下目标:认识快递公司,了解快递的流程以及投递的过程;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围绕快递开展各种活动;在活动中主动参与,积极投入,发展社会交往能力。
三、让课程引发儿童的深度学习
一是回顾,帮助幼儿梳理经验。幼儿园课程日趋体现幼儿自主学习,这期间幼儿不断探索和学习,不断验证和完善。而每个幼儿的发展是不一样的,活动结束后的回顾就显得尤为重要。回顾可以帮助幼儿回想学习的过程:做了什么、和谁一起做的、是怎么做的……引导幼儿多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学习和探究的成果。
二是反思,帮助幼儿解决问题。反思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为什么会成功?为什么会失败?是否还有其他方法?换一种思维是否能获得不同结果?这些反思能引导幼儿系统地、全面地去思考问题,也能引导幼儿将学习向纵深处发展。
课程实施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需要教师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回归、顺应、支持幼儿,凸显幼儿的自主性,有效发挥课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