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色粉画人才培养探索与改革

2021-12-02陈由登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绘画创作专业

陈由登

色粉画崇尚极简的技法与华丽雅致的风格,深受西方画家的推崇,成为与油画、水彩画并列的西方三大画种之一。色粉画自欧洲传入中国已有百多年,期间几经坎坷,险遭毁灭,走过了一条“勃兴—沉寂—复苏—新生”的发展之路。时至今日,由于种种原因,色粉画在中国仍然处于边缘地位,虽偶露峥嵘,但总体上受众较小、影响不大。新时代,重视并加快构建高校色粉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色粉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是推动色粉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高校;色粉画;人才培养

色粉画是一种以特制的粉笔为工具,不借助任何辅助液体媒介剂,运用“干着色法”在附着力较强的画纸上进行艺术创作的画种,是与油画、水彩画并列的西方三大画种之一。1919年,留法画家李超士将色粉画这一独特的绘画形式带回中国,并在上海、杭州等深入开放的城市落地开花,吸引一大批青年画者走上色粉画创作的道路。百余年来,中国色粉画走过了一条“勃兴—沉寂—复苏—新生”的坎坷发展之路,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色粉画作品和人才,成为我国美术大观园中一朵奇葩,散发出独特而迷人的芳香。新的时代,新的气象,中国色粉画的发展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但也面临诸多困境和挑战。其中,如何培育并壮大色粉画的创作队伍,是摆在美术工作者面前的核心课题。高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的主体之一,承载着培育高层次美术人才的重要功能,是色粉画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推动高校色粉画人才培养的实践与创新,事关新时代色粉画发展大局,事关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大局,务必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1.色粉画独特的艺术特质

最早的色粉画可追溯到人类早期的洞穴壁画。据考古发现,欧洲先民曾使用有色矿石研磨的颜料在洞穴石壁上绘制图腾、狩猎及其他生活劳作场景。虽跨越万年,仍线条清晰,色彩绚丽,见之若新作。后来,这种原始的图像记录方式逐渐演变成具有独特艺术特质的绘画形式——色粉画。随着绘制材料的丰富、绘画技法的成熟以及运输保存手段的提高,色粉画自十七八世纪以来风靡欧洲,受到欧洲贵族阶层的推崇与喜爱。由此奠定了色粉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并形成了具有强烈个性魅力的绘画语言和审美情趣。

与油画、水彩画、中国画等绘画类型相比,色粉画有着鲜明的物质样态和形式特征。这种样态和特征集中体现在材质的天然属性与技法的化繁为简。绘画者通过材质的选择和技法的运用,达到物质形式美与人类原初美的高度契合,使之浑然天成,又与众不同。色粉画的主要工具是色粉笔,它是由天然矿物质研磨成细粉,混合少量的黏合剂,经风干后形塑成的条状固体物。早期色粉笔质地较为坚硬,颜色也比较单一,不利于着色和涂抹,也无法表现丰富的画面层次。后来,色粉笔的制作材料和工艺持续改进,颜色种类也不断丰富,特别是18世纪初肉色这一描绘人物的重要颜色出现,极大拓展了画家的创作空间和想象力。色粉画创作进入新的阶段。

色粉画的创作方式轻松、简练、单纯。画者手握色粉笔直接在有色底或不同肌理的纸面上作画,手法类似素描。画者利用色粉的覆盖性和透气性,运用不同的力度和角度来造成不同的笔触效果,同时利用手指、画笔、麂皮等介质直接在画纸上揉擦调和,产生柔和而微妙的色调。这种技法被达・芬奇称为“干着色法”。作画过程中,创作者不需要借助油、水等辅助媒介,省去了烦琐的颜料准备、调色程序,无须担心颜料风干、硬化、开裂等问题。他可将专注力集中在画面上,按照自己的思路和灵感,随画随停,在与画面的直接对话中随性用笔、尽抒胸臆。画者的内心感受与视觉表达通过简单的色粉笔得以迅速传达。“挥毫落纸间既保留了素描的笔触特质和疏朗洒脱的气度、又有色粉的浑厚感和节奏感”[1],将色粉这种有限的材料发挥出无限的可能,使人享受到直接纯粹的原始美感与形式趣味。在简易的技法形式之下,色粉画渗透出无与伦比的绚烂之美。正如杭鸣时先生所评价的那样,“色粉画由于特殊的肌理效果、丰富的色彩,色相的饱和,技法多变,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无可比拟的艺术魅力”[2]。色粉画成图后,画面细腻华丽,肌理层次丰富,色彩或轻快明亮、或深沉雅致,兼具油画的浓郁厚重和水彩的轻盈灵动。在光线照射下,会发出一种迷人的色泽,如天鹅绒般绚丽多彩,这是由粉状的色粉颗粒对光的多层折射后带来微层次上的光学效果。“每一种色彩粒子都均匀地反射色光,艳丽、清晰地绽放着各自的力量,使观赏者心神愉悦”[3]。

随着技术的进步,色粉画的材料越来越丰富,工具越来越多样,技法越来越娴熟。特别是各种肌理质感的有色底画纸的运用,使得色粉画家对色彩语言的表现和把握更加地有信心和到位,色粉画的独特质感和审美价值愈加彰显。

2.加强色粉画人才培养的时代意义

色粉画在中国的发展已逾百年,其间,几经坎坷,艰难前行。早期,在李超士、颜文樑、潘玉良等前辈画家的推广努力下,色粉画在上海等中西方交流频繁的地域初露锋芒,吸引了众多关注,留下了诸多佳作,引发较大反响,为色粉画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随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爆发,全中国的美术事业陷入低谷,色粉画几遭灭顶之灾。新中国成立后,由于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我国色粉画材料生产的停顿,使得色粉画材料和工具供应短缺,色粉画不可避免地走向沉寂。从事人员数量稀少,创作作品寥寥无几,大众化、普及化程度较低。改革开放后,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复兴,以及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扶持,我国色粉画逐渐走出低谷,有所复苏。特别是2003年首届粉画展览的成功举办,一度消沉的色粉画终于迎来了厚积薄发的时刻。此次展览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应征作品1300余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出乎意外。从这些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色粉画艺术的无穷魅力,看到了创作者们在逆境中迸发出的探索创新精神,看到了中国色粉画的发展潜力和可喜前景[4]。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当前我国美术事业版图中,色粉画作为一个小画种,仍然处于边缘地位。创作规模、展览力度、社会影响着实微乎其微。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是多元的、复杂的,但是色粉画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局限和不足,是其中一个非常显著的原因。

首先,从事色粉画创作研究的人数始终在低位徘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参与色粉画学习和创作的人数不足一万,其中纯粹的职业色粉画家更是少量。2011年我国举办第二届全国粉画展时,“全国粉画创作人员超过两千名”[5],人数的稀少和参与面的狭窄,使得色粉画只能成为少数人的爱好,阻碍了色粉画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其次,色粉画队伍构成多元复杂,很多色粉爱好者的绘画学习背景和主要创作方向并非粉画。画家的多重身份和多元创作,不利于色粉画的深度创作和研究,很多画家往往将色粉画作为自己主要类型之外的创作调节或者练习之用,缺乏对色粉画的持续研究和拓展。第三,我国高校还未建立系统化的色粉画人才培养体系。由于是小画种,色粉画在高校尚未得到有效重视,许多高校仅仅将色粉画作为学生练习素描,或者是从素描向油画学习过渡的辅助性课程,没有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色粉画课程设置梳理和教学标准制定。学生往往对色粉画浅尝辄止就转向其他课程学习,少有能够进行深度学习和研究的。这就造成了色粉画在传承上的“断档”,陷入后继无人的困境。

美术创作是社会主义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术人才是社会主义文艺队伍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就明确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6]。色粉画虽然是外来艺术,但是深耕中国百多年,创作内容和风格逐渐本土化,虽受众有限,但审美独特,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过程中,色粉画决不会失位。发展色粉画,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因此,重视并加快构建色粉画人才培养体系,提高色粉画人才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并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育机制,是新时代推动色粉画发展的必由之路。

3.高校色粉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是培养高层次美术人才的重要机构,对色粉画人才的发掘、培育、推介具有系统性、全程性的作用。高校应发挥自身在学科底蕴、专业建设、师资力量、教学实践等方面的集合优势,推动色粉画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3.1 将色粉画专业建设置于首要地位,发挥高等教育系统优势

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专业是高等教育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进而实现人才培养最优配置的物质载体与组织架构,规约着人才培养的目标、规格、知识结构和实现方式,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高校一般通过推动专业建设来实现人才培养的职能,并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专业建设是高校优化人才培养格局、产生办学社会效益的关键性因素。然而,色粉画专业建设在当前我国高校中还未引起足够重视,无论是顶层设计还是基础布局都相当薄弱。部分高校仅仅开设色粉画相关课程,或者教师在课堂教授中将色粉画作为辅助性教学内容。很多学生虽然对色粉画创作有浓厚兴趣,但由于缺乏明确的专业目标、统一的课程标准与精准的教学指导,限制了他们对色粉画的系统学习。许多学生在进入高年级选择专业方向时,只能转而选择油画、版画等其他专业。由此可见,培养大规模的高水平色粉画人才,必须要有色粉画专业作为体系支撑,提供基础资源保障和实施过程组织。一是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指“学校通过对自身发展情况的认知以及对外界环境变化的了解,确定了内在能力水平与外在社会需求,在理性分析与思考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使命与愿景,而设计出的一种有关学生成长的合理性且理想化的未来图景”[7]。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没有强制性的统一标准,各高校应综合考虑办学层次、师资力量、专业前景、区域特色、市场需求以及生源条件等教育要素,实事求是、科学研判,对色粉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精准定位。培养目标既要符合自身办学条件,又要贴近社会需求,也要契合学生特点,能够为色粉画专业的建设发展提供清晰的目标指引。二是构建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指大学为达到专业培养目标而设计并指导学生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8]。整合了课程知识、目标、计划、学习、评价等诸多要素,是实施人才培养的实践载体,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构建色粉画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建设是推动色粉画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大学课程一般分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大类。高校要根据色粉画专业的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的名称、内容及标准,注意各类型课程的衔接与课时配比,制定出详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要按照“人岗一致”原则选配合适的授课教师,加强课程教学过程检查和督导,鼓励教学方法探索与创新,确保课程运行良好,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三是制订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发现教学不足,改进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高校要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科学制定评价体系,既要考核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效果,又要参考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重视评价标准的生成性,强调对教学过程的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论性评价相统一,注重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促进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

3.2 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筑牢色粉画人才培养的坚实基础

教师是高校色粉画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没有一支专业基础扎实、教学水平高超的师资队伍,色粉画专业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就如沙地上盖楼,地基不牢、地动山摇。一是着力打造一支规模化的色粉画专职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各个高校的色粉画专业教师处于“紧缺”状态,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高校应依托色粉画专业建设,整合各个美术专业的教师资源,从油画、版画、水彩画等专业选拔一批教师充实色粉画专业教师队伍。同时引进部分专业对口的硕博士生,形成一支年龄、学历、专业背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选聘优秀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开展理论与教学研究,强化教学技能培训,加强团队交流研讨,以期在较短时间内打造一支能够胜任色粉画专业基本课程教学的骨干力量。二是邀请校外优秀职业色粉画家加入教学团队。如果说高校教师善于理论与教学研究,那么职业画家则具备更加丰富的绘画创作技巧和心得。绘画在某种程度上更依赖师徒间的手口相传与心有灵犀。高校在色粉画专业人才培养中,要发挥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的双重加成作用,与画院、协会等社会美术团体以及个体画家合作,邀请优秀的职业色粉画家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授课。同时选送学生到画家的工作室“拜师学艺”,由画家担任他们的导师,实施“学徒制”的培养机制,让学生在职业画家身边耳濡目染、研习技艺,以此磨炼色粉画技法。三是着力提升教师绘画创作与教学能力。色粉画专业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既是教师也是艺术家,在工作中要想方设法提高绘画水平和教学能力。开展“老带新”活动,由资深教师“一对一”挂钩帮助年轻教师,传授绘画技艺,教授教学技能,助力年轻教师成长成才。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每学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破解教学难题,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展观摩活动,教师之间相互观摩课堂教学与绘画创作,交流教学和创作心得,形成比学赶超的教学氛围。四是促进教师对外交流拓宽学术视野。教师的创作与教学能力需要在不断地对外交流中得到强化和提升。高校要有计划地派遣教师到高水平大学进修,攻读学位或者提升画艺,改善学历结构,提升创作与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到画院、学会以及其他高校进行访问交流,沟通创作和教学心得,取长补短、开拓视野。

3.3 以本土化融合为主要培养方向,培育兼具西方绘画本真与中国本土意识的色粉画人才

色粉画自诞生以来,凝结了达・芬奇、拉图尔、卡列拉、布歇、德加等一大批艺术大师的技艺创新与风格升华,烙印着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方绘画审美趋向和思想观念,是人类艺术文明的宝贵财富。色粉画传入中国后,我国画家在对色粉画进行学习创造过程中,既吸收了其中蕴含的西方艺术精华,更融入了中国的现实图景与审美情趣,实现了外来艺术与中国文化的深度融合,赋予了色粉画本土风骨。高校在色粉画人才培养中,必须立足本土化的培养导向,植根中国传统与当代现实,使学生兼具西方绘画的技艺积淀与当代中国的本土意识。首先,在创作内容和主题上,要鼓励学生坚持写实主义传统和现实主题,紧跟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顺应人民群众对文艺的新期待,深刻描绘新时代我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革与进步,以真情实感仔细观察和刻画普通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的场景。通过表现丰富的现实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对中国现实的审视,思考现实与艺术的关系,并通过这种思考拓展色粉画艺术语言的发展,实现绘画技巧与展现内容的有机融合。从而创作出更多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俱佳的色粉画精品。其次,在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要鼓励学生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绘画的显著特征是“以心画型”。画者不拘泥于客观对象的束缚,而是按照内心最真实的审美心理进行艺术表现,有着较大的创作自由度,但又不缺乏严谨性和规范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师在色粉画教学与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熟悉运用西方绘画形式时,融合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把蕴含其中的哲学思想与内容形式以及简洁、自然、写意等因素和手法融入色粉画创作中去,努力使作品呈现出立意简练、内涵深厚、造型质朴、色彩强烈的绘画语言和特征。

3.4 以开放办学作为重要办学理念,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人才培养合力

人才培养是系统工程,色粉画专业人才培养亦是如此。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必须走开放办学的道路,把校内外各种资源力量整合起来,拧成一股绳,形成培养合力。一是通过联合办学拓宽培养渠道。有条件的高校,应积极与国外尤其是欧洲的艺术院校建立联合办学机制,选派学生到对方进行短期交流,让学生在色粉画的起源地学习、考察,近距离接受欧洲艺术院校教师的教学,到欧洲各大博物馆欣赏大师作品,体验色粉画的历史与魅力,进行艺术灵魂的碰撞与感悟,提升对色粉画的认知。二是有效组织教学实践与艺术考察。将教学实践与艺术考察列入教学计划。每学年组织学生外出开展教学实践与艺术考察,选强配优带队指导教师。教学实践与艺术考察的地点涵盖山川湖海、博物馆、画廊、艺术中心、画展等,形式包括野外写生、现场临摹、名作赏析等。指导教师提前做好教学知识点安排,结合教学内容现场指导讲解色粉画相关知识,增强教学的实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三是以高水平画展倒逼人才成长。以赛促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色粉画作为一种实践性专业,学生的水平能力只有在高水平展览中才能得到体现和促进。高校应鼓励学生认真投入色粉画创作,同时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报送作品参与各类画展,在与同行的同场较量中观摩学习、发现差距、提高水平。四是组织学生参与学术活动,提升学术能力。高层次的色粉画人才,既要注重绘画技法的锤炼,更要着重学术能力的加持,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通过组织承办各类高水平学术活动,让学生在家门口倾听学者的讲座,参与学术研讨,增强学术涵养;另一方面,分批次选派学生到其他高校参与学术活动,与各路专家学者“谈经论道”,增进学术交流,提升学术理解。

注释:

[1]高秀秀:《每一色皆是人性的朴素美——李晓林色粉画解读》,《美术观察》2020年第5期,第128-129页。

[2]杭鸣时:《粉画—小画种大发展》,《美术报》2002年第5期,第10 版。

[3]林颢:《 18世纪欧洲洛可可色粉画艺术探寻》,《美术》2019年第7期,第127-133页。

[4]刘大为:《很有前途的粉画事业——中国首届粉画展览前言》,《美术》2003年第7期,第84-91页。

[5]杭鸣时:《色粉画》,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年第20页。

[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5-10/14/c_1116825558.htm

[7]王严淞:《论我国一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中国高教研究》2016年第8期,第13-19页、第41页。

[8]陈新民:《应用型本科的课程改革: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中国大学教学》2011年第7期,第27-30页。

猜你喜欢

绘画创作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一墙之隔》创作谈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创作随笔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欢乐绘画秀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