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奏响《读本》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交响曲”①

2021-12-02仲伟松骆殿兵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读本法治融合

◎仲伟松 骆殿兵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简称《读本》)作为重要必修内容,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走进中小学校园。这是我国德育阵地一件具有重大意义的安排。根据部署,《读本》作为必修内容列入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列入中小学教学用书目录;利用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课、班团队课校本课程等统筹安排课时,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主讲,每册集中学习1学期,平均每周1课时。其中,初中阶段《读本》安排在八年级第一学期。如何处理好《读本》与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材(简称教材)的关系,实现教学的融合与提升,成为道德与法治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教学时空的一致性,我们必须实现《读本》与八年级上册教材的同步融合;基于知识内在的逻辑性,我们还需要促进《读本》与七年级、八年级第二学期和九年级教材的异步融合。如此,才能实现真正的融合贯通,充分发挥《读本》和教材的德育价值,帮助初中生“打牢思想基础,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感知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力量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就;增强国家意识和国情观念,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加深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初步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等;明是非、讲规则、辨善恶,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1],助力本课程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

一、坚持同步融合,深化文本理解

深入领会教材编写的上位指导思想,不难发现,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教材坚持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其中,并作为一条暗线贯穿教材内容。这为我们实现《读本》与教材的融合理解提供了指引。

1.梳理融合主题,把握教学方向

梳理融合主题强调的是教材与《读本》的教学主题内容相互融合,一方面要从教材走向《读本》,即研究学习教材,同时思考其对应《读本》的相关内容;另一方面从《读本》走向教材,即研究学习《读本》,同时思考其对应教材的相关内容。在此过程中,对融合主题的梳理可以避免二者在教学中各自为阵的“两张皮”现象,减少不必要的简单重复,从而达成二者教学的水乳交融。

具体而言,我们需要厘清可以融合的内容和不适宜融合的内容,从而为制定学期教学计划、课时教学计划提供大方向。例如,学习教材“感受社会生活”“勇担社会责任”可联系《读本》“几代中国人的美好夙愿”;“在社会中成长”可联系《读本》P12“探究与思考”;学习教材“网络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联系《读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网络促进民主进步”“合理利用网络”“遵守社会规则”等内容,则可联系《读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法治兴则国家兴”;学习“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可联系《读本》第6讲“筑牢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关心国家发展”可联系《读本》“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等等。

无论从教材联想到《读本》,还是从《读本》联想到教材,其本质是一致的,即找出教学内容的交集,通过突破“交集”内容达成二者共同指向的教学目标。这要求教师提前研究、吃透教材和《读本》,通过各种有效方式灵活整理二者的可“融”之处,方可实现二者的“通”达。

2.提炼融合话题,丰富教学资源

在梳理融合主题的基础上,我们才能进一步提炼融合话题,在整体把握教材和《读本》的基础上,选择和使用共同的教学资源、时事话题等,对同一个话题从不同维度进行思考。如此,围绕同一话题承载教材和《读本》的对应内容,可以节约学习成本,着力培养初中生善于从不同角度展开学习与思考的科学精神。

例如,在学习教材“我与社会”时,我们可选择近期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如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在引导学生思考教育改革热点对自己影响的基础上,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我们还可以此为话题,引出《读本》“将全面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的内容,深化学习。在学习教材“网络生活新空间”时,则可选择“亵渎英烈的‘毒’流量就该彻底‘凉凉’”的焦点话题,在引导学生思考理性参与网络生活的同时,顺水推舟联系《读本》“全面依法治国的意义和要求”等内容;而在学习教材“自由与规则的关系”时,可进一步联系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既是权利享有者也是义务的承担者,这才是“主人”的应有之义,从而联系《读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内容,提高认识和理解,等等。

当然,在围绕同一话题开展融合教学时,我们要充分考虑道德与法治教学课时容量,把握教材链接《读本》内容的“度”,既要坚持两点论,也要坚持重点论,不能贪大求全,把课堂教学做成“夹生饭”。

3.设计融合问题,强化价值导向

设计融合问题指的是在教材和《读本》教学中,要从多角度、多层面设计问题,以保证学生的思维在教材与《读本》之间自然过渡。其中,“多角度”讲究发散思维,引导学生全面理解学习内容,让教材或者《读本》内容抛锚到不同设问中;“多层次”讲究学生从低阶思维不断向高阶思维迈进。前者侧重问题的广度,后者侧重问题的深度。

例如,从广度看,在学习《读本》P14“‘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时,课引导学生思考教材“关心国家发展”关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突破《读本》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的理解,也可以突破教材第10课“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学习。借此,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和对我国发展“喜”与“忧”的辩证思维,从而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同时,“同步融合”是一个相对概念,以八年级第一学期为参考单位。因此,从深度看,在学习教材“关心国家发展”一课时,教师需要在《读本》学习基础上,引导学生理解“为祖国成就感到自豪”与“对未来充满信心”两个子目的内在逻辑,即体现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深化理解与思考。

通过问题的多元指向,有助于学生打通教材和《读本》的学习脉络,立足微观、中观和宏观的不同层面,从国内和国际不同视角分析问题,跨越历史和现实深入思考,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飞跃,从而把握德育学习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沿着二者共同的价值导向有序推进学习。同时,问题设计要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充分考虑教学目标和学生认知、心理、思维、生活经验等,在学生最近发展区间内引导学生不断建构教材和《读本》内容的理解。

二、铺垫异步融合,创新演绎教学

在同步融合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思考初中道德与法治其他五册教材与《读本》在不同时间维度如何融合教学的问题,即异步融合。“异步融合”首先要有“融合”意识和能力,明确在七年级、八年级第二学期和九年级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读本》精神,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三进”原则,即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其次,要有“异步”的驾驭能力和教学策略,善于将《读本》渗透在七年级对应级段教学中,为八年级《读本》学习做好铺垫,吹响学习号角;还要在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将《读本》精神一以贯之,提升《读本》的理解层次。

1.预留“知新”链接点,拓展学习视野

预留“知新”链接点,针对的是在七年级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读本》内容,我们在处理教材内容时要长一双“后眼”,即同时瞄准《读本》相关内容展开教学。其本质是在现有学习基础上,将现有道德与法治学习与《读本》提前“联姻”,使现有知识建构保持一定的开放度。这要求七年级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也要提前研究《读本》,不能因《读本》安排在八年级而做“甩手掌柜”。同时,要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思考现有内容的基础上适当拔高,嫁接对应《读本》的相关问题,不断拓展学习视野。

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上册“少年有梦”时,教师可将《读本》第1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之“中国发展的不同阶段目标”,通过“知识链接”的方式引入教学,引导学生对标几个不同时间节点,规划自己在对应年龄的梦想,从而巧妙突破对教材“少年的梦想,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与中国梦密不可分”的理解。如此,既能有效引导学生体悟教材内容,又为《读本》学习埋下伏笔,奠定良学习基础。又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法治的脚步”时,可将教材P88“相关链接”替换为《读本》P58“探究与思考”,引导学生对新时代的中国法治建设进程进行思考。如此,既可突破学生对教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道理的理解,又可提前明白《读本》“全面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当然,在预留“知新”链接点的融合教学中,融合《读本》的内容是全方位的。我们可以将教材和读本栏目设计做对比,既可直接替换,也可变通替换,保证在完成七年级教学任务的同时,适当渗透《读本》内容。如此“渗透”才是巧妙的,避免生拉硬拽,更不能无端增加学生学习负担。

2.设计“温故”更新点,提升思想深度

相对于“知新”,“温故”针对的自是在八年级下册与九年级教学中融合《读本》的问题。我们在研究教材内容时要长一双“前眼”,深度思考已学《读本》的相关内容。其本质是在《读本》学习基础上,将其重新根植在道德与法治新教材的学习中,使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更全面、更深刻,认知结构更丰满、更完善。这同样要求教师在落实教学计划时再次重温《读本》,不能因其已在八年级学习过,就将现有学习中的对应内容一带而过甚至忽略不学。我们要着力创新教学方法,从更新、更复杂的视角设计学习任务,让学生在“老树上发出新芽”,在原有故事基础上续写新故事,提升新思想。

例如,在九年级教学中,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读本》内容进行整体建构,认识到《读本》的八讲内容是对应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最为核心关键的组成部分而展开的。即围绕“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阐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整体布局、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战略步骤、外部条件、政治保证等基本问题。九年级教材的编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要求为线索,对应“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最后落脚点是“中国梦”,进而延伸到九年级下册“我们追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想”。不难理解,教材采用的是从过程、方法走向目标的归纳式路径,而《读本》采用的则是从目标走向具体措施的演绎式路径;教材是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渗透在教学体系中,而《读本》则是集中阐述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因此,后者是前者学习的上位指导思想,前者是对后者的具体理解。又如,“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读本》第8讲作集中阐述,而八年级下册第一课开门见山就提出这一内容。我们在教学中要深刻理解教材与《读本》对同一内容的设计目的,八年级下册教材学习需要引导学生从宪法角度理解党、宪法和人民的关系,深刻理解我国宪法的核心价值追求,《读本》则是从政治角度,强调坚持党的领导的原因、做法,以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不能因为《读本》学过相关内容就不再深入研究。

可见,八年级下册和九年级道德与法治学习,既要站在全局视角理解教材与《读本》的内在联系,又要从微观层面变换思维视角,从已学中发现未学之处,从而于老故事中谱写新篇章,助力学生的思想认识提升。

3.“创生”项目化学习,促进价值体认

教学是一项创造性工作,“创生”教学强调教师要不断强化课程意识,着力开发教学内容,在现有学习内容排序的基础上尝试重构,进行校本化设计,从而促进德育内容一体化的落实。就《读本》与教材的融合教学而言,要求教师要树立大教材观,实现从用“教材和《读本》”教学到“用课标和素养”教学的转变。其中,一个有效的推进方式便是项目化学习。即在建构主义指导下,基于教学内容的关键概念或者大概念,设计源于真实生活世界的复杂问题,引导学生直面真事,剖析自己的真疑惑,真做真学,提出解决问题的真方案,学会发现、提出和解决真问题。

例如,《读本》新目标、新矛盾、新布局等内容可与九年级上册教材创新、民主政治、法治和传统美德,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教师可借力快递垃圾处理的话题,围绕“五位一体”的大概念,组织学生开展项目化学习。具体从四个层面展开:垃圾产生从“无度”到“适度”;垃圾利用从“负担”到“财富”;垃圾分类从“选择”到“必答”;垃圾治理从“他律”到“自律”。借助项目探究,推动学生真学、深学和乐学,促使学生实现对我国新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认同,能够从法治角度,对国家相关垃圾分类政策进行审视与思考,不断增强自法治意识这一学科核心素养。

值得一提的是,项目式学习的活动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注重分层落实项目计划,着重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不断生发新的感悟。教师要适时将学生个性感悟进行“转码”,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完善和提升认识,在个性思维的轨道上向学习的共同目标迈进,从而实现深刻的价值体认。

道德与法治教材与《读本》的融合学习,切忌刻意链接和教条主义,因为“强扭的瓜不甜”。上述思考还不够成熟,有待道德与法治同行的深入实践探索,共同奏响《读本》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的“交响曲”。

猜你喜欢

读本法治融合
雏燕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散文诗小型张读本
新时代机关党建简明读本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融合》
法治护航 守护生命之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