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 栏 孙民说课(十)家人的爱

2021-12-02◎孙

中小学德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关怀家人德育

◎孙 民

不久前,由教育部教材局和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的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巡讲活动,在锡林郭勒盟锡林浩特市蒙古族小学举行。执教的侯老师作现场教学后,教研团队又进行了两次集体磨课,并再次以现场教学展示分享教研成果。如此密集的教学研讨方式,无论是对执教老师还是参与教研的人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我有幸参与其中,在此,就此次研究的课例“家人的爱”(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十课)与大家分享。

一、发现家人的爱不容易:以儿童视角深化生活经验理解

最初,侯老师设计了教学活动“爱的百宝箱”。活动过程并不复杂:老师从箱子里一一抽取班上同学和家人的生活照片,有父母陪着孩子去郊游的美好瞬间,有妈妈帮孩子梳辫子的温馨细节,有生日宴吹蜡烛的美好回忆,更有一家人的幸福合影……不难理解,这一设计意在通过照片所记录的爱的生活片段,唤起孩子们对家人的爱的感受。

然而,课堂情况出乎意料:这些照片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围观”热情,但热闹过后,孩子们的表达“与爱无关”。全家一起郊游,孩子们诉说的只是风景如何美丽,摸鱼如何好玩,冰激凌如何好吃,老师再三启发,学生也发现不了爸爸妈妈的爱。无奈之下,侯老师呈现了一张家庭过传统节日的照片(奶奶送给孙子哈达),请当事小孩站起来陈述当时的情景,并启发道:“奶奶送给你的仅仅是哈达吗?”只见孩子一头雾水地回答:“是啊。”侯老师只好补充说:“那是奶奶对你的爱。”孩子懵懂地点点头……

课后我们就此展开了研讨。侯老师反思道,我们用成人思维看到的承载家人的爱的照片,在孩子眼中可能只是司空见惯的生活场景。许多成年人也是当了父母后会经历一些事情和艰辛,才会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可怜天下父母心”。这种生活经历以及由此引发的共情,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家人的爱。成年人尚且如此,一年级孩子本身就缺乏丰富的生活经历与体验,要让他们发现家人的爱的确不容易。

随着研讨的深入,侯老师深有感悟:有效的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尊重“儿童视角”。教材在这一环节的小标题“家人的爱藏在哪里”是有深意的,它提示老师要以儿童视角,注重引导学生探寻“家人的爱”,激活已有生活经验。于是,侯老师将“爱的百宝箱”改为“爱的捉迷藏”。我们欣喜地看到,教学活动名称的改变反映了教师教学视角和思路的转变。前者以成人思维认为家人的爱可以顺利地像呈现宝贝一样逐一呈现,后者则遵循儿童视角,强调通过引导探究让学生发现家人的爱,从而真正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深入探究家人的爱。

值得一提的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常常有一个惯性思维:喜欢就课题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学应具有单元整体意识,本课是“我爱我家”话题下的一课,其前一课“我和我的家”面向的学生,可能有“三口/四口之家”的“小家”,还可能有包括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大家庭”观下的“大家”。基于实际生活,“家人的爱”不仅要探寻家人对“我”的爱,还要探寻“家人”之间的爱,及“我”是怎样爱家人的。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家长通常会要求小孩关心学习,大人之间的事被认为是无关紧要的“家务事”。而我们的德育课堂恰恰就是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家务事”,从中引申出道德教育与价值引导。如此,才能极大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

集体教研后,侯老师进一步研读教材,心悦诚服地接受了这一观念,并在后续教学中及时补充了相关内容。由此,学生周末“走亲戚”不再是简单的娱乐游戏,而是爱的行动和表达;爸爸带孩子去牧区舅舅家,帮舅舅背柴、拾粪等,其实是减轻舅舅繁重劳动的一种关爱行动……这正是德育课堂拓展至孩子的家庭生活,深化对生活的理解,引导其过有意义的生活的责任与担当的体现。

二、感悟家人的爱方法多:以多元体验丰富经验建构策略

第一轮磨课后,侯老师从理念到思路上都有了提升,在第二轮磨课中,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当前,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上有诸多创新与突破,但实际教学策略与方法却显得相对单一、贫乏:“你是怎么想的?”“你感悟到了什么?”……生硬的引导往往难以调动学生的真情实感,教学也难以跳出“贴标签”“摆道理”的窠臼。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策略本质上是根据教学内容而定的,就如中医断药,病人需要补什么就针对性地添加相应药材。要让学生寻找并感受到家人的爱,需要我们依循儿童视角拓展生活经验,加深体验,唤起共情。用照片、图片记录的特定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回顾,这一策略是可取的。但是,只有照片是不够的,因为学生往往缺乏对生活情景多角度的丰富认识。这就需要教学采取“图片+”的形式,辅助使用视频等手段,在情景中“植入”角色的内心独白,以丰富生活认知,帮助学生发现家人的爱:

爷爷奶奶张罗一桌饭菜招待儿孙,似乎做一顿饭而已,可是你知道他们择菜腰酸背疼的感受吗?即便身上疼痛,看着儿孙满堂吃得高兴,他们多么开心吗?你知道爷爷奶奶体谅爸爸妈妈工作劳累,孙子孙女学习辛苦,做一顿好饭犒劳的心意吗?随着情景中爷爷奶奶敞开心扉,诉说衷肠,孩子们自然体会到他们对爸爸妈妈和我们满满的爱意。

“图片+”的教学策略不仅限于唤醒生活体验,更有助于加深体验。教学中,侯老师出示了妈妈弯腰扶孩子蹒跚学步的图片。孩子们对此并不陌生,但通常唤醒的是自己作为学步者的体验,难以体察妈妈的心情,这才是教学需要突破的重点。于是,侯老师采用“图片+体验”的策略,请几位同学模仿照片里的妈妈,扶着一个布娃娃弯腰走路。这样的体验活动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老师顺势组织全班同学抱着书包,弯腰弓背围着课桌行走。

刚开始,同学们欢声笑语,兴趣盎然,时间稍长就有同学感到累了。“别停、别停,娃娃还没有学会走路啊!”伴随着侯老师提示性的坚持,欢声笑语的课堂渐渐安静下来。从其后的交流中,在孩子们擦拭脸上汗水的动作中……不难发现,孩子们切身体验到了妈妈那份饱含艰辛、沉甸甸的爱。

班上的塔娜(化名)在发给老师的微信中,诉说了爱的烦恼:她因为弟弟的降生而感到被忽视与冷落,觉得妈妈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她了。侯老师将这一宝贵的教学资源引入课堂,引发了不少同学的共鸣。侯老师采用“图片+对话”的教学策略,通过视频让塔娜的妈妈走进课堂:妈妈与塔娜的对话情真意切,说到情真处,妈妈流着泪向塔娜道歉。当塔娜理解了妈妈的难处时,哽咽地说:“自己不该那么小气……”那一刻,很多人都感动了,大家感动于妈妈对塔娜和弟弟的爱,也感动于塔娜对妈妈、弟弟的爱。

图片“+视频”“+体验”“+对话”……不同策略指向的都是德育课堂回归儿童生活,帮助学生整理、体验生活,丰富看待生活的视角,从而实现生活经验的建构,过更好的生活的理念追求。由此,学生不仅能发现家人的爱就在生活中、在自己身边,还能感受到即便生活中也有不愉快,家人的爱始终是温暖的。

三、回应家人的爱有学问:以生活践行实现道德意义提升

在课堂接近尾声时,侯老师按照教学惯例作了课堂小结:“同学们,家人的爱就像一棵大树,正是因为家人对我们不溺爱,严格要求,让我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们才能健康成长、快乐生活,我们也要学会向家人表达爱,让家更温暖、幸福,最后送大家一句话,有家才有爱,有爱才有家。”进而布置任务,提示学生可以画画或制作爱心卡……回家后送给想送的家人。

在磨课研讨时,我问侯老师为什么这样小结?侯老师说了两层想法,一是对学生发现的家人的爱有一个总结,进行道德意义上的提升;二是希望同学们把感受到的爱传递出去,勇于用行动向家人表达自己的爱。这可说是德育课堂结尾的常规做法。我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在课后与小朋友现场交流时,他们大都对这些“诗意语言”表示一知半解,或者根本听不懂。此类学生难以理解的话语在小学课堂并不鲜见,是值得反思的教学问题。小学课堂的主角是儿童,教学话语是说给学生的,而非执教者的自我安慰,更不是讲给听课老师们的。从更深层次的价值上追问,这关乎德育课堂教学的“初心”与对学生的尊重。

同时,我们在很多课堂上都会发现,孩子们非常重视自己写、画的贺卡。在成人眼中,这些稚嫩的书写与涂鸦似乎不值一提,然而,其凝聚的正是孩子们爱的理解和表达,他们会执着地认为,贺卡承载着自己对爸爸妈妈浓浓的爱意。这种表达行动不就是很好的道德意义提升吗?当然,说到具体的表爱心活动,我难免联想起曾经很热门的为父母“洗脚”的感恩行动。洗脚确是感恩的方式之一,但感恩不只是洗脚。表达爱的行动可以有很多方式,德育应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活动不能标签化、突击化。

深入思考,“家人的爱”一课本质上是关于爱和关怀的教育,正如关怀教育理论家内尔·诺丁斯所说:“教育活动要帮助学生成就幸福的追求,就必须帮助孩子发展关怀能力。”诺丁斯认为,关心存在于关心者与被关心者之间的关系中,它始于关心者,结束于被关心者。为了使关系被称为关心,双方都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做出努力,任何一方失败都将阻碍关心的完成。简言之就是:关怀+反应=完整的爱。

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侧重关怀者而忽略被关怀者的反应,这种对家人的爱的理解是不完整的。因此,“家人的爱”课堂小结的作用不在于抽象或诗意的概念总结,而应注重被关怀者的反应,即道德实践。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发现、感受到爱与关怀,进而指导他们学会接纳与认可,并做出合适的反应。这些反应的累积就是学生关怀能力的发展,也正是教学道德提升的关键。

经历了这节课的学习,除了写画贺卡,孩子们放学时看到校门口等待的家长会道一声“辛苦了,书包我自己背……”回到家看着家人准备的丰盛晚餐会说一声“谢谢!”看到收拾的干干净净的房间会给妈妈一个小小的拥抱,看到弟弟妹妹调皮了会主动上前帮忙哄一哄……虽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是,我认为这才是教学结束时道德意义提升的价值所在,也是德育最具“诗意”的栖息。

猜你喜欢

关怀家人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最好的养生是对家人和颜悦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与家人一起进餐有助于身体健康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
亲切关怀 殷切希望
完形填空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