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研究①

2021-12-02杨嘉堰

热带农业工程 2021年6期
关键词:垃圾处理分类垃圾

杨嘉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1620)

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持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和群众生活改善需要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但在乡村振兴稳步推进的形势下,垃圾污染作为当下农村三大污染攻坚对象之一,直接制约着我国新时期农村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尤其在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存在“垃圾围村”风险。因此,探索农村垃圾分类治理路径、因地制宜建设美丽新农村,是完善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基础环境保障制度和加快推进农村生态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

1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现状

1.1 垃圾治理政策逐渐完善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提出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形成以法治为基础、政府推动、全民参与、城乡统筹、因地制宜的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提高垃圾分类制度覆盖范围[1]。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0年)》文件的指导下,各地陆续出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思路、重点任务和实施路径,其中以农村垃圾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2019年,基本实现城市垃圾分类科学管理,并开始在农村推行垃圾分类制度。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任务取得历史性进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减少土地资源消耗、提高农村常住人口垃圾分类定点投放意识,实现农村地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的乡村振兴目标。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依靠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其中,垃圾分类治理是生态宜居必由之路,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

1.2 农村垃圾治理效能低

我国农村地区受传统文化习惯、地理环境、硬件设施等影响,垃圾分类治理难度客观上大于城市社区,存在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不完善、城乡协作程度低、居民环保意识缺乏和部分偏远农村地区垃圾分类治理政策并未得到充分落实等问题。在脱贫攻坚奋战期,乡村旅游业成为农村地区发展的重要发力点,而在旅游产业发展为地方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垃圾治理也成为困扰农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在一些偏远民族地区,基础设施短缺、垃圾不分类随意倒放、垃圾处理技术单一已成为农村垃圾分类治理的关键性难题。同时,多数农村的垃圾治理工作不仅面临着农村居民自身产生垃圾量的压力,还承担着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的处理负担,而长期以来农村常住人口对垃圾处理的不重视和垃圾分类治理资金、技术投入不足导致城乡之间垃圾分类治理重视程度差异化严重。可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农村垃圾分类治理,因地制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推进垃圾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问题分析

2.1 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不完善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乡村建设对农村生态环境提出更高要求,而当前农村垃圾治理效能低、政策整体实践程度弱主要归结于我国农村地区尚未形成系统合理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第一,农村地区垃圾治理成本高,难度大。受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影响,我国山区农村住户分散,以村集体为单位集中进行垃圾处置难度较大。部分偏远山区垃圾仍然以填埋为主要处理形式,垃圾处理技术单一、处置方式较为粗放,分解难度大的有害垃圾长期存在于土壤中,严重危害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安全。第二,基础设施选址困难,垃圾处理设施短缺。农村地区垃圾箱数量少,设置摆放地点不合理,不仅造成治理资源浪费,也没有达到培养村民垃圾分类、集中处理自觉性的目的。第三,随着农村产业化发展不断增强,垃圾类型也开始呈现出数量多、类型杂、难降解等特点,而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生态治理水平在农村整体发展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迫切需要形成合理有效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2.2 城乡协作程度低

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以坚持城乡融合发展为实施原则。但在目前“村收集、镇转运和县处理”的垃圾治理模式下,县级作为中央政策主要实施者,乡镇和村作为垃圾治理任务的主要规划者和管理者,存在着村、镇和县三级主体垃圾治理衔接合作工作低效和政策执行力不足两方面问题。一方面,由于乡镇分散,县级层面在进行城区垃圾治理的同时承接乡镇、村级垃圾能力有限,且垃圾转运集中处理难度大,成本高,导致垃圾处理数据缺乏、垃圾处理工作形式化、运营保障机制不健全、低效率等问题。另一方面,在村级、乡镇级公共部门垃圾分类治理实践中,缺乏专门的管理系统和专业化管理岗位人员配置。由于生态绩效考核占比较小,仍存在垃圾分类治理未受到较多重视,垃圾分类流于形式、城乡之间公共资源配置不平衡、垃圾处理技术单一等问题。

2.3 村民环保意识缺乏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当前农村仍然存在垃圾分类治理意识薄弱、治理效能低、垃圾治理形式主义等问题。一方面,我国农村独特的“熟人社会”环境成为垃圾分类治理政策执行落地的约束力量,乡规民约停留在“文本”层面,使得农村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淡薄。再加上传统垃圾处理方式和习惯,村民垃圾分类治理参与意愿和实际参与度不足,村民环境保护行为引导工作较难执行。另一方面,农村垃圾分类治理长期处于自治状态,影响了农村垃圾治理效能,一些偏远山区垃圾治理甚至并未被纳入乡村治理体系,很多农村地区垃圾分类徒有形式,仍然存在垃圾箱分类、数量配置不合理,乡镇环卫车在收集时仍然混装运出等问题,垃圾分类工作“最后一公里”尚未打通。

3 提升农村垃圾分类治理有效性路径

3.1 完善农村垃圾分类治理体系

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健全以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和创新垃圾分类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一方面,垃圾分类基础设施是否完善直接决定了居民是否会产生垃圾分类不规范行为,应严格完善垃圾分类基础设施,从源头上规范垃圾分类行为,减轻垃圾转运和二次分拣负担,从而降低垃圾分类相关成本。同时,引入“智慧农村”云平台,实现基础数据一张图、农村管理一张图,建设农村特有的垃圾分类治理体系,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根据农村农业产业条件,因地制宜引进适宜的垃圾处理技术,避免盲目的技术引进所带来的资金压力;创新垃圾回收利用方式,实现“零废弃”理念在垃圾分类处理中的引领作用,通过将生物技术与生态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农村垃圾利用效率;加大研发投入力度,推动农村生活垃圾转化为有机肥料,助力绿色农业发展,形成良好利益闭环。

3.2 健全领导体制,明确垃圾治理主体责任

健全乡村振兴领导体制,规范农村居民环保责任意识,确保党在治理工作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垃圾治理成功的关键。首先,要明确各级政府、村组织垃圾分类治理主体责任,从制度上、绩效上加以规范,加强农村垃圾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以适应乡村振兴对于人才多样化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需求。其次,农村居民作为垃圾分类的实践主体和政策规范对象群体,要不断规范其主体责任和环保意识。要让村民认识到乡村产业发展给农村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带来的挑战,以及乡村振兴道路上垃圾治理的重要现实意义。充分利用“熟人社会”这一条件组织村组内垃圾分类的宣传和学习,培养村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和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意识,以垃圾分类工作实现村民自治,推动解决“垃圾围村”问题。同时,以党组织为核心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形成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现代农村治理体系,增强农村基层治理能力。

3.3 践行农村生态治理理念,强化市场化运作

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需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原则。一方面要规范村民行为,除了规范垃圾分类和精准投放等,还要减少耕地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尽可能使用环保型农业配料,并及时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处理,减少土地污染。在农村产业发展过程中,减少食物产品包装资源浪费,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和污染产生可能性。各地应根据自身条件和发展水平制定符合本地区实际的垃圾分类治理措施,严格落实每家每户的垃圾分类责任,因地制宜的发挥本地区环境政策的政府动员作用,培养村民垃圾分类习惯和生态保护意识,助推乡风文明建设、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另一方面,强化市场化运作。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强化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投入保障,支持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因此应积极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垃圾治理,扩大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填补垃圾治理资金缺口,完善农村垃圾分类基础设施,增强各环节、各主体之间的关联性、互动性。

猜你喜欢

垃圾处理分类垃圾
基于厨余垃圾处理实践活动开展生态环保教育的探究
探索科普垃圾处理知识的有效路径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按需分类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说说分类那些事
环卫型推土机的设计与相关研究
给塑料分分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