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阅读日记史料能力的培养*

2021-12-02顾少华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

教书育人 2021年15期
关键词:西南联大史料日记

顾少华 (苏州科技大学历史系)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若无史料,则历史学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若无阅读史料的能力,则面对史料就无从下手,也无法展开相关的学习和研究。阅读史料的能力,对于高校历史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是其本科时期必须掌握的一项核心素养,也是各高校历史学专业制定培养方案时重点考虑的要素。训练学生的史料阅读能力,一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理论素养的储备,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实际的史料解读例子,为学生作具体的示范。本文以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下文简称《日记》)为例,谈一谈如何引导历史学专业的本科生从日记史料中解读出新意,为培养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阅读日记史料的能力,提供一个史料解读的教学案例。

一、引导学生了解日记及作者信息,从而认识史料的价值

学生在阅读日记前,应先引导他们了解日记出版状况,以及作者的生平梗概。郑天挺先生(1899—1981),原名庆甡,字毅生,福建长乐人。1924 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后兼秘书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总务长,北京大学教授、文科研究所副所长、历史系主任。1952 年,调任南开大学,为教授、历史系主任、副校长。郑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尤其是明清史领域,成就卓著,影响深远,主持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南开大学工作数十年,培养了大批文史人才,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是郑先生留存日记中最为齐全与珍贵的一部分。《日记》始于1938 年1 月1日,到1946 年7 月14 日止,中阙1941 年5 月至12 月、1942年7 月5 日、1943 年3 月22 日至4 月10 日、1945 年11 月4日至12 月31 日。其起讫时间,几与西南联大共始终,是这一时期郑先生对时局、校务、教育、学术、民生等社会百态的切实记录,其珍稀性不言而喻。《日记》自2018 年1 月由中华书局点校出版以来,已得到学术界高度评价和广大读者热烈欢迎。

同时,应引导学生了解相关史料情况,或者说,将之放于相关史料的脉络中,从而窥知其史料价值。从《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这一名称已可了然,其最大价值无疑在于联大历史的研究。点校者俞国林赞誉《日记》“不只是一部个人史,更是一部西南联大史”。自20 世纪80 年代初以来,联大一直是近代中国教育史、大学史、学术史的热点,相关史料的挖掘与整理也较为可观。颇具代表性的资料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史料》、云南省档案馆所藏联大与地方政府的通讯文件等档案;梅贻琦、吴宓、朱自清等人日记;何兆武《上学记》、何炳棣《读史阅世六十年》等回忆性著述;《西南联大启示录》等口述汇编;《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刊载的相关报道,等等。其中只有《梅贻琦日记》是西南联大主政者视角的一手资料,但现存梅氏日记仅20 万字,体量不大,关于联大诸多要事也语焉不详。郑老长期担任北大秘书长,1940 年后又兼任联大总务长。当时作为北大校长及联大常委的蒋梦麟经常不在校,郑老既是蒋氏的代表,实际也是北大在云南的主事人。郑老身处枢要,事必躬亲,其翔实的《日记》呈现出联大内部复杂运转情形,不仅记录了薪俸、食粮、校舍、购书、经费、救济等联大日常行政管理,也有机要会议、人事任免、三校合作、迁校与复员、重庆国民政府管控等一系列关涉联大存续、发展的大事。

西南联大的学术社群,可谓一时无两,郑老身居其间,其《日记》自然牵涉甚广。《日记》出版不久,已有多篇文章钩沉发微,披露《日记》的学术史价值。大致而言,《日记》之于近代学术史的意义有二:一是重新认识发生在联大社群内部的学人掌故、同人交游、学术因缘等;二是重新发现、评估郑老在近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关于前者,《日记》甫一出版,旋即引起学界聚焦,已无须赘言,笔者就尚未引起重视的后者稍做简述。自1930 年代始,郑老基本一直居于学术界主流位置,但郑老在近代学术系谱中的学术建树、学术地位,目前仍被严重低估,直接因素就是史料不足。当前有关郑老的学术印象,一般都源于郑老的论文集和讲义,认为郑老治学范围限于隋唐五代史、元史、明清史。但从《日记》来看,这仅是郑老所蓄学养的一部分。例如,郑老还在联大历史系开设目录学,并已着手编写《目录学述要》,“分上下二部,上通说,下述例,通说分总论、书目、刻书、聚书、版本、校雠六章,述例以《史记》为证,集诸家书录考订版本、校雠之说”(第933 页)。郑老经常流连于书籍市场,购买古籍也毫不吝啬,这部《目录学述要》恐怕并不仅是普通教学讲义,更多应还是郑老长期经眼古籍后的经验总结。再如,在1940 年前后,郑老作有《发羌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附国之地望与对音》《〈隋书·西域传〉薄缘夷之地望与对音》等诸篇历史地理的论文。文章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不仅陈寅恪等师友高度赞赏,郑老自己也颇为满意,特选诸文“送学术审议会”(第650 页)。值得一提的是,在1932 年至1935 年间,郑老就曾编著《古地理学讲义》。而在现存的郑老学术卡片中,历史地理的分量亦很客观,达三十余万字。反观目前历史地理的学术史,郑老几乎不被提及。相信随着《日记》等相关资料的陆续公布,这段学术史定会得到补充与修正。可以说,《日记》的出版,为全面、深入研究与评价郑老的学术,提供了重要助力。因此,学生若能了解日记及作者的相关信息,对于充分认识该史料的价值,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引导学生注意叙述者的立场,从而发现新问题与新现象

历史文本的书写会带有叙述者或重或浅的痕迹,在阅读日记史料时,应重点提醒学生注意叙述者的立场。以《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为例,郑天挺是北大方的代表,其日记从北大方的角度展现了西南联大的历史,而这种角度在以往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中是缺少的。具体而言,联大的成功离不开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精诚团结、和衷共济。三校合作办学共组联大,形成以“常委会”和“三处长”为核心的行政系统,但同时三校保留了各自管理体制。在这种制度下,联大行政体系客观上会存在一些弊端。1939 年2 月14 日《日记》:“下午三时校中开常务委员会。余代表孟邻师出席,无重要议案,大都有关事务方面之事。诸人与总务处责难甚多,此实组织问题,非必主之者无才也。”1939 年4 月8 日《日记》:“孟邻师相告,校中将组行政效率改进委员会,使余任委员,此本非治本之策,未必能有所作为。”(第144 页)1939 年初,联大行政管理已显露问题,行政效率尚待进一步优化。为此,当时还专门开行政机构调整委员会(第147 页),但效果并不明显。1939 年12 月初,清华系的沈履请辞总务长,又给联大行政运转增添难题。而由谁继任,也成为北大、清华、南开三系主政者不得不斟酌再三的要事。联大常委会由三校校长分任,并无异议,但其他职务分配,各校均有各自考虑。1940 年1 月8 日,汤用彤就对郑老说:“今日校中学术首长皆属之他人,而行政首长北大均任之,外人将以北大不足以谈学术也。且行政首长招怨而学术首长归誉,若怨归北大而誉归他人,将来学校地位不堪设想矣。”(第231 页)

1940 年1 月17 日,冯友兰诸人为劝郑老出任总务长,所留的“斯人不出,如苍生何”一语(第235 页),实非虚言。1940年1 月21 日《日记》:“枚荪、勉仲、今甫皆劝余就总务长,以免引起校际摩擦,影响合作局面。”(第237 页)同年2 月9 日,蒋梦麟又督促郑老就任,“以免发生误会”(第243 页)。虽然常委会是联大最高行政机构,但联大日常事务实系总务长,牵涉各方利益,干系重大。围绕总务长一职,三校各有诉求。郑老作为北大方机要人物,一向受蒋梦麟倚重,而其展露的工作能力、风骨品性又得清华、南开两派信任。另一方面,对郑老个人而言,南来之初,他就给自己定下“专事学问”(第234 页),欲为“明清史专家”(第232 页)的目标。若出任总务长,冗杂的行政事务无疑将极大消耗精力。但当时的局面,“止好牺牲个人”(第238 页)。在1940 年2 月9 日《日记》中,郑老写道:“为免除校中纠纷、两校误会,不能不作一牺牲”(第244 页)。应该说,郑老就任总务长,既是临危受命,也是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

以今人的后见之明回顾,郑老的总务长工作无疑相当成功,这固然是因郑老的行政才能,同时郑老的正派作风也尤为重要。例如1942 年9 月联大教职员工宿舍房贴减免。住宿费原有校方补贴,但物价、房价高涨,学校经费无力维持,且住宿者多挂名,不住校者无贴补,多有不妥,又值当时计划将这批宿舍改为一年级学生校舍。因此郑老主张减免房贴,改由住宿同人自理。当时即有人劝告郑老“总务处必大挨骂”(第604页),郑老则认为此举“出之大公,余亦住宿舍者也,其便利身受之,固不敢以此自私,以此损及学校而不顾”(第605 页)。减免房贴虽事涉同人切身利益,但郑老表率在先,此事终“获大众之赞成”(第605 页),顺利推行。又如,1945 年1 月“联大得燕京哈佛社补助凡十二人”,其中即有郑老,但郑老认为自己“既负行政责任,不愿先得”,坚决请辞,改列候补(第979 页)。

在抗战艰难时期,维系三校团结,实为不易,三校付出的努力,也自不待言。郑老位处枢机,其《日记》从北大的叙述角度,展现了这一曲折过程。1942 年7 月12 日《日记》所载蒋梦麟向郑老吐露心迹之语,可为注脚,“孟邻师谈联大之联合不易,必有一二方面退让容忍始能不破裂。于是进而说明其个人之态度,所以对联大事只管外不管内之原因,及教育部数度使之为校长不就之理由。并言在教育史上联合大学确属成功,而成功原因由于北大之容忍退让,世人皆已知之,胜利为期不远,联合之局面亦不能久,惟有继续容忍”(第579 页)。先前已刊的梅贻琦、吴宓、朱自清诸人日记属清华系,郑老《日记》的出版,为联大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北大声音,弥足珍贵。由此,在培养学生阅读日记能力时,引导学生注意叙述者的立场,是相当重要的,也能从中解读出新的问题和现象。

三、引导学生树立多维的学术视野,从而发现史料不同层次的价值

史料犹如是一块原始食材,不同的烹饪手法,能制作出不同的美食。培养学生阅读日记史料的能力,也应从多个角度帮助学生理解史料。除上文已经提及的学术史、西南联大史等角度外,还可从经济史角度解读该日记。郑老对社会经济现象观察入微,《日记》中经济史资料相当丰富,包括衣食住行的物价;联大教职员工的薪金与税额,国币与港币、安南币、美元的税率;昆明市场乱象与通货膨胀;国民政府限价措施及效果,等等。《日记》为战时大后方经济史研究提供了一个具体而微的地方视角,而这种地方经验为修正当前的一些笼统认识,无疑具有珍贵价值。例如,从《日记》来看,1938 年至1939 年,昆明物价总体而言尚处正常范围,联大教授的日常生活也颇优渥,并非如通常所说的生活艰辛。情况恶化的拐点在1939 年末及1940 年初。其中米价的变化就较为突出。1939 年11 月2 日《日记》:“闻今日米价已至五十三元一石,三月前仅二十二元五角耳。”(第206 页)1940 年1 月7 日《日记》:“近日米价五十四元一石。”(第231 页)1940 年2 月25 日《日记》:“近日市中米价已涨至每石百零五元矣。”(第247 页)在此节点,联大教授的生活也相应转入窘境。1940 年5 月8 日《日记》:“晚饭后谒孟邻师,不值。与蒋太太谈甚久,谈及物价日高,师家食指多,月入不敷。此诚今日一大问题,几于人人亏乏,长此以往,更不知如何得了。”(第269 页)北大校长蒋梦麟一家尚且如此,其余可想而知。再如,一般认为1939 年初法币新政策出台后,货币大量发行,致使通货膨胀。但1940 年9 月23 日《日记》载有昆明货币紧缺的现象,“前日月涵所介绍之汽油,以校中支票未能全部兑付现钞作罢。此今日最大之困难,亦最大之危机。市面钞票不足,每张支票仅能付千元现钞,馀给本票分期兑付,以故市上竟有贴水行情,每千元须贴水二百九十元,实则以七折付款也。闻钞票不足之故,由于来源不足,且富滇新银行月须提千馀万元为军政之费也”(第315-316 页)。上揭《日记》所载昆明经济恶化、货币紧缺问题,地域特征相当鲜明。这种地域性之于战时大后方经济研究的意义是显而易见的。《日记》中这类资可谓料比比皆是,可供学生充分挖掘和研究。

《日记》的可贵还在于记录了大量看似琐碎的日常,对以“眼光向下”为主要取向的社会文化史而言,这类资料显然非常宝贵,可涉及的研究有日常生活史、社会风俗史、阅读文化史、医疗史等。兹以医疗史为例,略做介绍。中、西医相遇及引起的医学近代化,是近年中国医疗史的热点议题,其中病人医疗体验与实践即为研究的重要视角之一,但限于资料零散,这方面的探讨其实还相当有限。《日记》就较为详细地记述了郑老及其亲友的医疗活动。例如,1939 年6 月19 日,郑老往惠滇医院,看望割盲肠后昏迷不醒的汤用彤公子,认为这是“麻药余量,肝脏中毒”,并由此联想到“前年亡室周夫人以割治子宫,麻药逾时不复苏”(第159-160 页)。1941 年1 月12 日,郑老又回忆道:“初五日夫人入德国医院,初七日竟以割治麻醉不复苏。”(第365 页)虽从《日记》很难确切辨析,汤公子与郑夫人的医疗事故是否因麻醉引起,但手术麻醉呈现的观感,无疑给郑老带有巨大心理冲击,并促使其展开关于西医的想象与担忧。郑老记道,“此医学之未精欤,技艺之未练欤,抑治事之未敬欤”(第159 页),甚至在一次咳嗽时,不敢服用西药,“恐麻醉成分太多也”(第948 页)。另外,1942 年12 月中下旬,郑老因斑疹伤寒,卧病半月有余。在未诊断病症前,郑老曾依头疼脑热等表征,以自己的医学知识作初步判断,“心疑破伤风,又恐伤寒”(第637 页)。西医的“破伤风”与中医“伤寒”是不同医学知识体系内的两个概念,这牵涉西医的知识概念如何被接引的问题。而在发病初期,郑老最先服用西药阿司匹林,但两三日未见好转后,担心其他病症发作,复加中医汤药服食。期间,联大同人纷纷探望,有人还出谋划策,提供己见。毛子水就曾劝告郑老,“中医不可信”(第637 页),胡蒙子则让郑老饮“番咒”等偏方(第640 页)。这一过程展现的联大知识群体对中西医的理解就颇值得玩味。诚然,仅据一部郑老《日记》,可能并不足以支撑某个社会文化史议题的深描细写,但这类全景式展现日常生活的文本,正是相关研究者汲汲渴求的资料。

还需强调的是,上揭数例仅是《日记》学术价值的一鳞片爪。我们能从《日记》撷取关于学术史、教育史、社会史、经济史、文化史、抗战史、知识分子史等方面的大量宝贵资料。因此,若能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史料的能力,即使一个班级学生采用相同的一本日记,也能做出不同的研究成果。

上文以《郑天挺西南联大日记》为例,论述了从不同角度训练高校历史专业本科生日记史料阅读能力。对于高校本科生,特别是地方高校的学生,若教师只是高屋建瓴地讲授解读史料的方法,学生多数都很难形成具体的认知,更遑论内化为自己的专业能力。若将方法融于具体的史料解读过程中,学生则更容易接受,这对于提高学生史料阅读这一核心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西南联大史料日记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五代墓志所见辽代史料考
史料整理:认识中国武术的一条路径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三)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二)
纪念西南联大在昆复校
史料二则
沈从文先生在西南联大(节选)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