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立德树人中的文化育人
2021-12-02刘其凌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其凌 (武汉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立德树人,文化育人作为高校育人的主要方式,在立德树人中的作用尤为重要。
一、立德树人的内涵要义
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写入报告,十九大将其列入重要论述,这些都充分表明立德树人的重要性。必须深化立德树人理念,促进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接力奋斗。
(一)明德知守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讲究情操修养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现在社会上不文明和缺乏公德的行为屡见不鲜,诸如风景区刻字留念、打骂司机、不遵守交通规则等。国家由一个个鲜活的人汇集而成,个人缺乏公德,长此以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会受到蔓延影响。因此立德树人的首要就是引导人们明德,将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当中,真正让公德深入人心。
(二)学而思则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现今的时代,知识的获取越来越容易,但学而不思却成为一种常态,因为知识获取的渠道越多、越直接、越便捷,就越容易省略中间思考的过程,从而导致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眼高手的现象,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必须具备善于思考的能力,主动思考学业上的问题、前进的方向,运用所学所长克服困难,在思考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前进方向,真正做到学以润身、付诸实践。
(三)强化体育精神
体育既能强身健体,同时还包含着育人精神。一方面,现代孩子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普遍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身体素质下滑严重。另一方面,体育精神严重缺失,期望成功、追求胜利,无法接受失败、承受能力差,导致不少学生对未来失去信心、对人生充满怀疑。体育既重在锻炼身体,更重在磨砺人的品质。既要敢于挑战、勇于追求胜利,也要敢于承受失败、直面短板弱项,努力争取属于自己的成功,这就是体育的育人精神。人生的道路不会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挫折和磨砺等着我们,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提道:“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2]学会接纳失败,总结教训,就是在使自己的思想与外界客观规律相符合,继而发挥百折不挠、善作善成的精神,最终取得胜利。
(四)追求美好生活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进一步拓展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充分表明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美好生活,要提高审美能力。过去人民讲求效率,在秋天落叶缤纷之际追求落叶不落地,如今北京、武汉等许多地方开始缓扫落叶,让大家欣赏秋天落叶之美。但是,追求美好生活,还要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就是在保护人类自身的持续发展,取之有道才能用之不竭,“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走到了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昭示着未来。”[3]要从自身做起,养成垃圾分类、杜绝铺张浪费的生活习惯,推崇节能环保、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使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理念逐步扎根人们心中,那么美好生活就不再是梦想。
二、文化育人的基本原则
文化育人作为高校教育的主要方式,必须做到育人方向不偏、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一)文化育人必须把握正确的育人方向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4]大学作为育人的重要载体,必须立足国情和实际,坚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形势、准确辨别是非、正确认识自身责任,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育人过程中,在青年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青年学生用实际行动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青年学生书写好人生的每一笔,确保育人方向不移、航迹不偏。
(二)文化育人必须让教育者先受教育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承担着神圣的使命。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信道。高校教师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5]己身不正,何以正人。作为教师,自己先要自信,才能让学生更加自信,在教育教学上如果自己不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而要求学生做到,那么教育就会沦为空谈。更要在自信的基础上,努力传播思想文化,像云南丽江贫困大山里的女校长张桂梅一样,用守望点亮女学生的生命,成为学生成长路上的航行灯塔,承担起引路人的责任。此外,还要健全教师考核与激励机制,增强教师的职业定力和职业荣誉感,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在评比中纳入师德考核的相关内容,确保教育者阵地不失。
(三)文化育人必须注重德育为先
“青年要把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积极的道德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修身立德、打牢思想根基,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正、走得更远。”[6]学生在家庭中成长、在学校中成才,德育始终伴随其中,父母作为学生的第一任老师,要重视德育,从传统优秀文化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到严谨的家训家风,以身作则、树立典范,用身教言传使学生从小在德育的氛围感染下塑造良好品行。老师作为灵魂工程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熏陶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泰山积土壤成其大、河海汇细流就其深”的坚持中夯实品德根基,在潜移默化中培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深深扎根,人文素养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文化育人的实施策略
高校的立身之本在立德树人,要着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把时代精神、传统文化融入专业课程教育当中,发挥思政课移动课堂的功能,从理论维度与实践深度进一步切己体察,使学生喜闻乐见,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充分把握特点规律,创新教学育人方法
教学的目的在于育人。必须充分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地方文化色彩,结合本土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利用学生对于社会敏感点、思想困惑点和时事理论热点的关注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把大水漫灌变为精准滴注,让理论知识延伸到日常生活当中,引导学生探索、辨析和研讨实际问题,让思政课更有温度和深度。既改变思政课枯燥无味的局面,又在思想的碰撞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
(二)汲取传统文化养分,融入专业课程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时代精神内涵丰富,尤其是语言文字、文化发展史、医学史,以及大学精神、时代精神,和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所取得的成就等,对现代各专业课程教学都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要在专业课程理论及应用领域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和历史文化的资源库,展现中国改革开放、科技创新成就的案例库,凝练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信息库,使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等与专业教育水乳交融,真正在其中汲取养分和精华,烙上中国特色的价值取向和成就印记。
(三)赓续红色基因,担当建设重任
必须充分发挥思政课移动课堂的功能,定期组织参观见学、寻根溯源,带领学生走红军路、吃红军饭,体会“风雨浸衣骨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的理想信念和斗争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真正理解革命先辈的创业付出,进而牢固树立其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奋斗的信念。此外,通过实践教学,引导学生对照反省自身的不足,找准定位、瞄准方向,厘清自身的责任使命,化学而思、学而信为学而行,用现实行动向着社会主义建设、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