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之我见
2021-12-02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实验小学邹国秀
□福建省漳州市华安县实验小学 邹国秀
“借助图画学习”“上下文结合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词语的意思”都是学生在学习词语时会运用到的方法,可见小学语文词语教学的方法之多。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对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笔者应根据词语在文本中的位置、学生年龄段的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词语的方法,为今后开展阅读教学做准备。
一、联系现实生活经验
知识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历或者生活体验进行教学,学生能够更快地领悟词语的含义。
例如,教学《寓言两则》中“后悔”这个词语时。通过上文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第一次丢羊后,养羊人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听邻居的建议,结果第二天羊又被狼叼走了一只。教师:“第二天,当养羊人发现羊又丢了一只,此时的心情如何?”学生:“后悔。”教师继续启发:“在你们自己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过这样后悔的事?”此时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体育课上,我故意伸出脚,把同学绊倒了,同学受伤了,我感到很后悔。”“考试前,老师说不能偷看,可在考试时,我还是偷偷翻书,被老师发现了,我很后悔。”教师趁机引导:“文中养羊人因为什么事而‘后悔’?”学生:“因为不听邻居的话,羊又丢了一只。”教师:“‘后悔’的意思是对以前没有做的事情或做错了的事情不断地埋怨。”这样的启发式教学,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并结合自己生活中经历过的事学会运用词语的方式。
二、巧妙应用肢体语言
教师巧妙地应用肢体语言,能够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与学生产生共鸣,激起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比如,教学《雷雨》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雷雨前乌云来势凶猛,笔者抓住“压”字进行教学。笔者拿出课前准备的一块大面包放在桌上,说:“同学们细心观察哦,这面包要发生变化了。”说完我笔者地把面包压下去。学生哈哈大笑,惊讶地说:“面包都被老师压扁了。”教师:“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那块面包,被老师这样压下去,你什么感受?”学生:“可能被老师压弯了腰,一定很难受!”“一定喘不过气来!”教师:“你们也做一做‘压’的动作”。学生纷纷响应教师号召。教师:“此时,满天的乌云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在你头上,你感觉如何?”学生说:“我很难受!气都喘不过来!”教师:“是啊!满天的乌云压在你头上,可见这乌云怎么样?”教生:“乌云很厚,很重,很凶。”如此过程,学生不仅理解“压”的意思,同时也了解雷阵雨前乌云来势凶猛的自然现象。
三、联系上下文理解
要真正理解文本中词语的意思,不能把词语孤立起来,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对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学习词语时把词语放到具体的文本中,只有在详细的语境中结合文本进行阅读,才能更容易理解词语。例如在《铺满金色巴掌的小路》一课中有许多难懂的词语,为了让学生更快地理解课文,笔者抓住难懂的词进行教学。第七自然段中“熨帖”一词比较生僻,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在教学这个词语时,教师在课件出示“落叶紧紧地贴在湿漉漉的水泥道上”,指导学生朗读句子并提出问题:“你们读这句话时,从哪些词语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我从‘紧紧、粘’这两个词感受到落叶和水泥道贴合得很紧密,就像用胶水粘过一样。”教师:“课文第七自然段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学生:“熨帖。”为使学生更透彻地理解,笔者再次引导学生抓住“平展”一词进行补充,让每个学生拿出一张纸,粘上胶水,贴在硬纸板上,然后让学生试着把纸张撕起来。这时笔者问学生:“容易撕起来吗?”学生:“不容易,粘得很紧。”笔者抓住时机引导:“梧桐树叶就像这沾了胶水的纸张一样紧紧地贴着水泥道,这就是‘熨帖’。”对于生僻的词语教学,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这样不仅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也为语文园地的“交流平台”创设做好铺垫。
四、创设语境引导学生理解
例如在《小马过河》一课中有“为难”一词,笔者创设语言环境进行了这样的教学设计:1.请回答来到河边,小马看到眼前是一番什么样的景象?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读完,教师组织学生交流,课件出示“一条小河哗啦啦地流着,挡住了小马的去路”。教师:“遇到这样的情况,小马他是怎么想的?”学生1:“水流这么大,要是我趟过去会不会被淹死呢?”学生2:“要是妈妈在身边该多好,我可以问问她。可这儿离家又远,现在我该怎么办呢?”这时,笔者抓住时机进行引导:“小马想过河,可又怕被淹死,想回家问妈妈,可离家又很远,小马这种矛盾的心理描写,文中用了哪个词来形容?”学生:“为难。”教师:“面对眼前的小河,小马左思右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就是‘为难’”;2.指明三个学生戴好小马、老牛和松鼠的头饰,分别扮演不同角色,读文章的对话,教师应抓住关键句“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进行朗读指导,引导他们读出小马矛盾的心理,再一次体会“为难”的意思;3.引导学生想一想小马“叹气”的原因。以此方法一步步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五、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感悟
低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教学时教师可以创设课堂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感悟词义,在体验中理解词语。譬如,在学习“七嘴八舌”一词时。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笔者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写了一个字,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宇的字写得怎样?”笔者故意不指名提问,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评价小宇的书写情况。有的说写得很工整,有的说写得太大了,有的说写得比老师还好,有的说写得不太好……这时笔者抓住时机进行小结:“刚才同学们议论纷纷,各自说出自己的意见,这就是‘七嘴八舌’的意思。”
六、动作表演感悟
低年级学生模仿能力强,教学课文时,让学生在必要的时候进行动作表演,可以加深他们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例:在《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中,要求教学单词“迎”和“追”,学生正确使用“迎、追”这两个动词时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笔者这样教学:选四个学生,分别佩戴小蝌蚪、鲤鱼、乌龟、青蛙的头饰,站到讲台桌前,“小蝌蚪”与“鲤鱼”面对面。教师读:“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在教小鲤鱼捕食,就迎上去。”学生表演:“小蝌蚪”走向“鲤鱼”。这时笔者告诉学生“小蝌蚪”向“鲤鱼”面对面地走过去,这就是“迎”。接着笔者再读:“小蝌蚪看见乌龟在水里游着。”这时学生表演:“乌龟”在前面,“小蝌蚪”的在后面,小蝌蚪向着“乌龟”跑上去。教师趁机说道:“这样一前一后就是‘追’。”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也能让他们学会在具体的语境中使用新词。
七、借助图画观察
(一)借助简笔画
如教学《坐井观天》中的“井沿”时,因为现在孩子大部分住在楼房里,没有太多的农村生活经历,很少见过井的样子。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楚“井沿”的具体位置,笔者在黑板上勾画了一口井,并结合文中“小鸟落在井沿上,青蛙坐在井里”这句话,让学生先找到青蛙的位置,这样学生就很容易找到小鸟的位置并贴上青蛙和小鸟的图。笔者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小鸟所在的位置就是“井沿”,井沿就是井的边沿。接着笔者继续启发学生:“碗的边沿叫什么?”学生:“碗沿。”趁热打铁,笔者再次引导:“你们还知道什么沿呢?”学生兴致盎然地说:“河沿、床沿、桌沿……”通过举一反三,学生不仅理解“井沿”的意思,也拓展了课外知识。
(二)借助绘图
在讲解“断断续续”这个词语时,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笔者请一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了“_____”“------”这样两条线,问:这两条线有什么不同?教师:“直线中间没有断开;虚线是一节一节的,中间有断开。”教师:“断断续续就像这虚线一样,不连续的,时断时续地接连下去。”这样的词语教学简洁明了,学生印象深刻。因此,教师的“教法”应体现“教无定法”,作为一名有智慧的语文老师,要综合所任教学段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和素质,为学生传授理解词语的方法,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