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建设:创设时尚和艺术“艺工融合”的优势
2021-12-02贾荣林
周 星 贾荣林
人物介绍:周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二级教授;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指委主任,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贾荣林,北京服装学院教授,校长。
周星教授:在以往的许多时候,人们提到北京服装学院时多少有点犹豫,她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对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性质,认为她是偏向于制作服装的职业学校固然是误解,个中缘由,也是因为该校的特色对于大众而言没能得到很好的展现。由于我较早了解北服(若无特殊说明,下文所谓“北服”皆指“北京服装学院”),时常做些解释工作,告知北服作为我所理解的高校特点云云;但其实我也疑惑于北服的专业,到底更偏向于工科还是艺术学科?若干年前,陆续有机会参与各种评审进入该校,逐渐认识了北服,意外发现北服竟然拥有特色服务所给予的博士项目“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博士人才培养项目,开启了超越性的博士培养,大大超出了我们既往对于北服人才培养层次的认识。其实在北京著名高校云集,一般类型高校也多有特色,而在专业艺术院校中不少名闻遐迩却没有博士点的背景下,一些艺术院校对北服的博士人才培养略微显出讶异也不难理解。近年来,我多次因为各种评审而深入到北京服装学院调研评价,对于京城这所校园不大、专业性很强且特色极为鲜明的艺术院校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尤其是看到北京服装学院发展速度显著加快,承担国家特定设计任务的出色表现,更觉得应该让北京服装学院的面貌全面地彰显在公众面前。作为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小组成员,我深感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艺术学科需要从观念到实践上深入思考,如何遵守艺术审美规律,如何尊重艺术自身约定俗成的传统和学科专业的逻辑,同时又能适应当下艺术学科延展和创设的新方向。这一点需要艺术同仁们积极探索,尤其是艺术院校的掌门人能够结合自己院校的实际进行探索。故特别邀请北京服装学院校长贾荣林教授,共同探讨北京服装学院的发展与未来。
一 、北京服装学院现状
周星教授:北京服装学院是一所极其特殊的艺术类院校,专业性非常之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北京服装学院的特色,如何判断北服在全国独特的位置呢?特别是在艺术类院校中北服时常不显山不露水,但却又不可替代,您是如何看待北服的特色的呢?当然,我知道北服拥有服装设计和纺织工程等艺术与工科兼具的学科,甚至还有更为宽广的学科领域,似乎可以说,比起其它一些专业艺术院校更具所谓综合性的特质与优势。请您全面介绍一下北京服装学院独具的特点、优势和发展目标。
贾荣林校长:北服自有其独特性,这可以从学科、专业、行业和平台四个方面来加以介绍:
1、学科优势
在我国现有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中,仅有少数几所高校培养服装类博士研究生,且多数院校的服装类人才培养只是该校多个研究方向中的一个,或侧重服装科技与管理,或偏向于服装设计、服饰文化,难以满足国家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而我校的学科特色为“艺工融合”,艺术学科包括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工业设计、动画、中国画、摄影等研究方向,工科包括高分子服装设计与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轻化工程、应用化学等专业。我校紧紧围绕“服装”特色,依托实力雄厚的设计学学科,聚焦“传统服饰文化、服饰传承与创新设计、高性能服装研发”三个研究方向,在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为国家培养高端人才。
2、专业优势
在专业人才培养中,我校以国家需求为目标、行业需要为导向,围绕北京四个功能建设,形成了以纺织服装材料、人体工学、时尚传播、市场营销专业为一体的产业链式教学体系。为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我校与行业中的著名企业成立了北服实践学院,进行专业创新与创业人才培养,优势明显,先后获得全国第二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全国创新创业50强高校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等荣誉称号。同时在未来发展上,我们对标国际一流时尚高校,与包括伦敦艺术大学、帕森斯设计学院等国际知名院校在内的50余所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与共建关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三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公共艺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与服饰设计(服装设计)三个专业获批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3、行业优势
我校拥有服务于服装行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办学背景,多年来坚持问题导向和项目依托,培养的博士人才能够满足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学校通过承担多项国家重大活动的服装设计任务,带动了博士人才的培养。此外,在高性能材料开发、智能服装等领域,我校优势明显,学校早在30年前就建立了国内首家服装人体工学研究所,完成了当时国际上首个涵盖多维数据源的人体体型数据库系统,参与完成了神舟系列“航天员服装装备研制设计”项目,得到行业内的高度好评。
4、平台优势
我校拥有多个在行业内地位突出、在国内外影响力较大的特色研究机构,主要包括:民族服饰博物馆、敦煌服饰文化研究暨创新设计中心、中国服饰文化研究院等。民族服饰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家服饰类专业博物馆,多年来积极实施馆藏文物修复计划,在纺织服饰文物考古理论和修复技术上形成了“精专”特色,2018 年取得“织绣”“皮革”两项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该资质在全国高校中仅有我校具备,为纺织考古领域储备了优秀的、不可替代的人才。此外,学校自2017年起启动了“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工程”,并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组成了国内首个整合多平台的“中华民族服饰研究”综合团队,汇聚了国内外顶尖服饰文化研究专家,成为学界必不可少的学术力量。
周星教授:谢谢贾校长的介绍,让我们对北京服装学院的整体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的是学校对“艺工融合”观念的把握,过去这是基于北京服装学院的既有优势,探索自我发展的道路,但这无形中却成为对当下新文科建设的一种有力呼应。我们知道,从2019年教育部成立新文科建设小组开始,到2020年11月3日召开全国新文科建设大会,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新文科建设就迈上了快车道。也许一些艺术院校还会纠缠于如何展开新文科建设,迷惑于艺术学科和工科的差别之大,难以实现新文科所期望的高科技与创新发展的文科的相互结合与共构等。但事实上,北京服装学院却先天具有学科和专业上的优势,以及跨学科建设方面的实践经验,一直在进行某种程度的新文科建设与融合,这将会给其它艺术院校不少启示。
二 、艺术院校如何实现特色化发展
周星教授:如果说以往人们对于北京服装学院的认知,还停留于粗浅和未必了然的状态,如今随着学科建设的发展,北京服装学院已经成为一所具有独特专业性和自我优势的艺术院校,在国家艺术教育和学科建制中拥有独一无二的特殊地位。整体来看,目前的北京服装学院在学科、专业等方面都富有自己的特色,具有他人无法取代的优势。请您具体谈谈北京服装学院在学科、专业上的一些出彩之处,尤其是在国家重大活动中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作为校长,您如何看待北服长远的发展目标与优势?
贾荣林校长:我校“艺工融合”的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模式独具特色。我们始终坚持以文化为引领,以科技为支撑,不断提升科技与设计艺术的融合与拓展,这是其他纯艺术学院所不具备的优势。学校立足北京,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不仅主动参与北京时尚之都、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建设,而且在服务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发展中亦发挥了办学优势,做出了独特贡献。学校注重开放式人才培养,形成了“艺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管理教育相结合,民族服饰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特色大学人才培养体系,以及本科、硕士、博士人才相贯通的培养模式。建立了一批极具特色的优势本科专业,尤其是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时尚传播专业的学生培养水平全国顶尖。学校注重产教融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近五年来在国际、国内重大服装服饰设计大赛中,学生获金奖150余项,居全国同类高校首位。学校注重学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特色研究包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抢救传承与设计创新”博士人才培养项目、中华民族服饰结构谱系研究、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等等。
我校在科技与设计应用融合中特色明显。学校牵头的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冬季运动与训练比赛高性能服装研发关键技术》的阶段性成果现已应用到国际重要赛事中;2019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子课题“符合残障人士人体及运动特征的无障碍服装服饰体系研究与示范”由我校负责;服装新材料成果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将我国阻燃纤维的品质提升到国际先进水平,为合作企业带来1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此外,学校在应对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中反应迅速,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广东蓝科士集团成立健康防护柔性科技工程中心,迅速推出了系列健康防护产品。
在服务国家重大活动中,学校通过承担奥运会等数十项国家重大活动的服装设计任务,数百项创新设计成果在行业中得以转化应用,确立了服装服饰设计创新中心的地位。奥运会、国庆70周年庆典、军运会、亚运会、“2014 APEC会议领导人服装”“锦绣中华非遗服饰”等一系列服装服饰的创新设计,展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服饰文化魅力;2014 APEC服装设计将传统与现代高度融合,并藉此建构了“新中装”设计的规范。此外,学校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设立的历史机遇,联合成立京津冀纺织服装产业协同创新高校联盟,与雄安新区政府在产学研等方面密切合作,连续承办白洋淀(雄安·容城)国际服装文化节,成为雄安新区设立后首个国际级大型品牌文化活动。为当地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引领时尚生活方式提供服务。
从长远发展来看,学校根据世界与中国服装产业定位调整和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将自身发展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与北京首都功能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展示新时代新北京风貌紧密结合,规划新的发展蓝图。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的总体要求:“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以服装服饰为代表的时尚文化与时尚产业是彰显北京四个中心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连接时尚城市、时尚行业、时尚企业的枢纽,纵观近十年学校的发展历程,现在以及未来,学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政治活动、传承中国服饰文化、开展国际时尚文化交流、引领时尚产业创新等方面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周星教授:的确,北京服装学院近年的发展成绩有目共睹,尤其是在国家举行的重大国际、国内重要活动中承担服装设计的重要任务,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对于国家形象的展示、对于北京首都文化形象的彰显,北服越来越具有影响力,也成为艺术院校中不可替代的独具专业性和融合性的高校。
三 、时尚追求的内在含义
周星教授:下面的问题两位一体,即所谓的传统与时尚这一对看起来矛盾的对象,在北京服装学院身上得到了独特的体现。我们所知道的“传统”是艺术经年累月所形成的自身价值,而“时尚”却是一种在现代性中生发且不断变化的对象。我不时听到北京服装学院与“时尚”这个词语的紧密联系,而在现代社会进程中,尤其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之中,许多地方或者城市和学校,也在弘扬对于时尚的新的认知。时尚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传统的艺术教学和追求又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也许北服可以给出完整答案。我相信北服不仅有传统优势,也会不断跟随国家发展战略而扩展学科专业,但在学科、学术发展上,在“双万”背景下,如何看待北服的发展、并且有何经验?北服对于“时尚”有什么独特的认识,如何在办学中对待现代社会中的“时尚”问题,期望得到您的指点。
贾荣林校长:“双万计划”的提出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和任务目标,为艺术设计教育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思路,为如何做强一流本科、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了强基固本的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北京服装学院面向服装服饰和文化创意产业,聚焦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坚持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多年来,学校围绕服装服饰,形成了设计学、艺术学理论、材料科学与工程、纺织科学与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艺工融合”办学特色,着力聚焦“传统服饰文化传承”“服装服饰创新设计”“科技与设计应用融合”三个学术领域的发展。“双万计划”对高等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提出了相应的标准。我校始终注重高等教育的育人本质,“以人为本”,回归常识,引导学生求真问真;回归本分,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向课堂要质量;回归初心,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回归梦想,不断进行教育办学创新,倾力实现教育强国梦。在人才培养经验上,形成了“多样化与包容、本土化与全球化、可持续性发展与社会责任、心理健康与价值导向”的独特理念。
北京服装学院始终致力于服务中国时尚产业。当下,中国的时尚关联着产业与创造,连接着人群和生活方式,与此同时也展现了文化思潮与科技创新。中国时尚就是中国力量、中国自信、中国审美。中国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我们的国力还是国家文化都有了大幅的提升。中国的软实力建设和文化话语权越来越重要。想要建立长久的文化影响力和时尚地位,需要中国的时尚力量。中国时尚就是中国自信。衣食住行永远排在人民生活的最前端,只有生活美好才能时尚,我们应该有足够的自信和足够的力量去书写中国时尚。中国时尚也是中国审美的体现。中国的哲学观、艺术观、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都应该在时尚领域和概念中有所体现。
在我看来,现代社会的“时尚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时尚教育代表着时尚产业的基础,对塑造时尚的未来承担着根本性的责任,其中最关键的挑战是如何降低时尚产业对社会和地球生态的负面影响。联合国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时尚产业耗能占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0%,占废水总排放量的20%,大于航空和海运产业耗能的总和。服装产量过高,消费者对服装样式的喜新厌旧,也给环境造成了压力。根据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Ellen McArthur Foundation)的数据,在过去15年中,服装产量几乎翻了一番,而过早丢弃的服装年价值超过了3500亿欧元。这些问题对环境的影响令人震惊,在这样的现实态势下,时尚和纺织教育必须抓住机遇,专注于可持续发展的时尚教育,培养勇于担当,关注人、社会、生态的时尚学子,使其毕业后能通过设计、沟通和管理技能为行业做出积极贡献;同时聘请新技术、循环设计和可持续材料等领域的学术和技术专家,在课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始终。
周星教授:很高兴,通过贾校长的介绍,我们对时尚有了新的认识,尤其对于现代社会“时尚教育”的概念及其价值和意义,也有了新的认知。您提到时尚教育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机遇,事实上,谈论时尚的背景本身就是置身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在现代化进程中时尚已经不再是一个超前话题,而是一个我们必须面对的推动现代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时尚教育还面临着对社会资源和社会方向进行修正和引领的问题,北京服装学院引领着时尚教育,并且对时尚教育也有着辩证性的认知,令人欣喜。
四、艺术设计的当下理解
周星教授:我们前面更多地是从您作为北京服装学院校长的角度来探讨整个学校的独特性。下面,我们要回到更为个人化的角度,来谈谈您对于当下艺术和艺术设计对整个人生价值的态度。您如何理解当下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价值?放眼整个中国社会和大众,艺术对于人生而言具有什么样的重要作用?
贾荣林校长:艺术、设计作品之所以能和他人产生共情,是因为这些作品承载着艺术设计者的人生观、时代责任、学识修养、经历体验。当下的艺术设计形式和学科方向非常多元,以我校为例,艺术学科包括艺术设计和美术两个专业领域,共29个研究方向。其中艺术设计领域包括服装设计、首饰设计、工业设计、纺织品设计、室内与景观设计、动画、奢侈品设计等23个方向,美术领域包括摄影、中国画、油画、插画、雕塑、公共艺术六个方向。当下的社会需求带来了学科专业方向的细化,同时也要求多学科方向之间的彼此融合,我校的学科特色之一就是“艺工融合”,既坚持在服装材料、服装功效学等方面的传统优势,同时也注重“艺术与科学、设计与技术、传承与创新”的融合,注重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传统学科与新兴学科之间的关系,通过构建“学科群”,来促进学科之间交叉与和谐共生。
当下,艺术的价值评判被赋予新的时代意义。艺术是记录历史和反映时代的重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个人爱好,我们更要看到艺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面向世界,观照时代。对于个体而言,艺术创作需要有意识地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在时代的坐标上开展艺术设计创作,立足中国现实,表现中国精神。同时思考中国和世界的关系,艺术作品能够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给予人类精神力量。2020年全球经历了新冠肺炎疫情,伴随着防疫的常态化,艺术设计者的社会责任也势必要常态化,北京服装学院一直重视“远瞻性设计”,致力于以生活方式的系统研究与设计实践来推动国家和地区的设计创新发展。疫情让我们深刻反思艺术创作和设计的观念、方法与价值,认识到设计应为人类需求和维护自然环境寻找平衡点,可持续设计不能只是口号,应是每个设计师融于骨血的使命和责任,这样的设计才是有“免疫力”的设计,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危机治理,服务人类的美好生活。
艺术对于人生而言,有两个层面的作用。第一是个人角度。艺术家用艺术的语言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和对话,诚实地觉察自己的身、语、意等所有活动,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这是一种向内的观照。在开放的心态下,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第二是他者角度。通过艺术途径去参与和分担他者的需求、时代的需求。因此也可以说,艺术就是一种“爱”的能力。对青年学子而言,在人生中要把握身处这个伟大时代的发展契机,坚定文化自信,练就一双洞彻世界的双眼,从优秀传统中汲取精神力量,锻炼基本技能,提高设计创造意识,提升自己的全面修养,创造出新时代的作品,成就自己的艺术人生。
周星教授:的确如贾校长所说,艺术的概念和它的价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所认知的艺术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技巧所显现的对象,而是一个和人生紧密相联系的精神情感所寄托的对象。我们说艺术和人相伴生,是人们试图挣脱物质束缚而对更大的世界、更深远之内心的期望和更广阔生活的追求,是人们寻求精神和情感内在满足的创造对象。很同意贾校长所说的艺术作品能让人产生共情,这所谓的“共情”,就是艺术创造能让人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因而具有鲜活的价值和与人心灵进行相通的意义。因此艺术创造活动,就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制作的过程,而是与人相伴生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价值与力量。
五、进一步的发展展望
周星教授:我们还是回到北京服装学院本身,宏观来看,北京服装学院将来的发展趋向和对整个艺术学科建设的预想是什么?北京服装学院的优势,或者说,还有待增强的学科专业是什么?北服未来如何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并将在中国艺术院校或整个中国艺术教育发展进程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贾荣林校长:2019年北京服装学院经历了建校60周年校庆,并确立了未来的发展规划,提出了面向未来的“时尚教育”新模式,来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我们的“对标”学校中,除了欧美国家的帕森斯学院、伦敦艺术大学,还有我们正在快速追赶的国内院校,如香港理工大学、台湾实践大学等。因此,更需要知己知彼,不断创新调整办学策略。近期的发展计划中,为了贯彻教育部提出的“新文科”建设,北服将继续坚持“艺工融合”的特色办学理念,将艺术学科与计算科学、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计算相结合,让“科技引领时尚”成为教学与科研的主要力量。同时,北服将持续关注国际情势与动态,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创新中国时尚文化,探索引领东方时尚的高等教育路径,以“科技+艺术”为创新前提,重新诠释时装设计,构建“时尚科技设计”。此外,我校将不断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国际名校联合办学、聘请国外知名导师、教师访学深造、学生国际交流等方式,积极拓展国际学术交流,开阔师生视野,提升创新思维。
在学科专业的建设上,将进行侧重性的支持,但并不是简单的进修补强,而是采取“聚焦、优化、分散”的方式,对优势专业、专业团队、创新人才进行侧重支持。首先,“聚焦”体现在聚焦“传统服饰文化传承”“服装服饰创新设计”“科技与设计应用融合”三个学科方向。如“传统服饰文化传承”又可以细分为:敦煌服饰文化研究、少数民族服饰艺术、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等,这些内容是当前探索时尚与设计领域不可忽视的瑰宝,蕴藏着中华民族瑰丽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精神。而支持这些研究方向的对应专业包括:服装与服饰设计、中国画、公共艺术、视觉传达、动画、数字媒体、纺织品设计等。再如“科技与设计应用融合”方向包括虚拟模特与虚拟偶像等内容,这是探索未来时尚当仁不让的“科技方向”。虚拟偶像可以通过VR或全息投影进行三维展示,在这个虚拟和现实交界模糊的年代继续保留传承DNA、给消费者呈现立体的品牌形象。能支持这一研究的学科专业包括:服装服饰、时尚传播、时尚摄影、动画、数字媒体等。不同学科之间,通过“优化”“分散”“交叉”等方式,进行深度建设。“优化”体现在将学校现有的研究单位进行整合优化,发挥各研究平台的优势,来支持与增强学科专业发展。“分散”意味着知识取得的多元化渠道,可以通过学科交叉让专业更为宽广。“交叉”指跨学科专业紧跟当下知识融合、技术集成的时代要求,着力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既有宽阔知识面,又有强烈变革思维、“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仅具有一般学科的“一专”,更具有其他学科所没有的“多能”,有着更多的技能节点,也就意味着未来拥有更多的机遇。
在中国艺术教育发展中,北京服装学院的愿景是:为创建公平教育、可持续发展环境及创造人类相互理解与合作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重视技术、美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协作,以培养具备深厚美学修养,更多包容性与实践能力的学生。重视新兴和未来极具潜力的技术,并尝试从这些技术中找到时尚产业的未来。
周星教授:我越来越理解贾校长所提出的北京服装学院对前景的期望,以及面向未来的“时尚教育”新模式所面对的时代挑战。这是一个面向现实而又具有前瞻性,并且试图建立一种独一无二的办学体制的设想。您这里所提到的愿景,即要为创造公平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及人类相互理解合作的生活方式作出贡献,我认为这是一所优秀的艺术大学应有的担当。尤其您在这里特别提到了审美的意义,我们一再谈到艺术类的大学,不仅仅是对简单的物质生产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是培养技能型的艺术人才。艺术类大学最重要的是培养人们的审美感知和创造能力。美育是2020年中央政府不断倡导大力推进的对象,德智体美劳并举是全面人才培养的要求,从专业艺术、师范艺术到公共艺术三者一体的审美能力的培养,预示着美育是精神情感审美的要求,而不只是技巧要求。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颁发的关于加强美育的文件,再次让美育成为需要强化的教育追求。相信北京服装学院在秉持这样的理念基础上,能为时尚教育不断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与美育动能。由此,还期望贾校长能进一步细致地谈一谈北京服装学院在实践自己发展理念的过程中,还有什么样的具体办法与措施?
贾荣林校长:北京服装学院未来的发展思维可以归纳为四个字——停、看、听、行。“停”,2020年新冠疫情迫使全球放慢了自身飞驰的脚步,同时也提供给我们另一个机遇,停下来,放慢脚步,反思急速行驶的潜在漏洞。“看”,看中国与世界一流院校的办学理念、教育方针和教学经验的异同,看教育机构在疫情中的应急行动,看后疫情时期中国和世界高校对教育的反思与总结。“听”,听专家和设计师们对疫情前后教育实践的经验与思想更新,听他们对于混合教育实践的新认知和新方法,听技术对疫情后教育的重要作用。“行”是结合此前的管理与教学经验、结合全球设计教育走向、国家教育方针与社会经济发展重大举措,总结制定北服未来的时尚教育发展之路。具体路径是:
首先,从长期规划来看,带领时尚教育走入可持续发展。联合国在2016年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要求人们致力于确保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可持续设计不是个流行趋势,它是人类发展的必然之路,也不会快速消失。作为引领时尚教育的工作者,如果不重视珍惜有限的自然资源,人类的前景将陷入困境。因此,让可持续发展成为学校的长期规划目标是非常有意义的。其次,我校的中短期规划是掌握未来时尚产业的新基建。新基建加速了智能时代的来临,推动了经济的转型升级,是时尚行业的重大机遇。新基建对经济、社会的影响量级,将远远大于3G与4G时期的BAT时代,它对全社会都是一个“赋能”的效应,对商业社会的重构、对生活方式的再造都将是革命性的。在时尚传播方面,5G技术的应用,将会使得社交和电商模式更加成熟,时尚设计也可以由人工智能来完成、时尚物联网让消费者的时尚需求更加明确和便捷、智能可穿戴极有可能改写人类的穿衣历史、沉浸式的感官体验让“时尚美”更立体多元化。而短期规划,则是如何高效与健康地实现远程学习,及时调整规划策略。
六、新文科建设思路
周星教授:贾校长,新文科建设已经提上议事日程,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新文科建设如何和艺术学科的发展相结合,专业艺术院校如何认识新文科的构建,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命题。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北京服装学院在艺术设计和工科等多学科的融合与实践过程中,对国家所倡导的新文科与多学科的融合建设,一定有不少经验,所以,特别请您谈谈对新文科建设有什么样的见解?您对于新文科建设之于北服既有优势和进一步的拓展有何思考?北京服装学院有什么样的应对之策来适应新文科建设这样的大局?
贾荣林校长:教育部在“传统文科”基础上提出的“新文科”构想,给我国“大文科”的整体建设带来了全“新”的机遇与挑战。其旨在培养超越现有专业局限与学科局限,专业素养高、学术能力精、综合实力强、有创造视野的新人才,具有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等特征。新文科建设的改革步伐不仅是高等学校对新时代的积极回应、顺应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更是学校自身深化文科专业改革,打造“一流专业”和“金课”等内在发展创新的驱动力。艺术学科作为文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艺术审美为核心,在大文科、乃至更大的学科体系中共享艺术学科的独特优势,也是现代学科发展的必然要求。
“艺术与科技总会在山顶重逢”,艺术与科学在最高层面上是共融、相通的。北京服装学院“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已经在艺术与科技、艺术设计与工科设计相结合的道路上探索多年,延伸出了一批具有独特创意的学科专业方向,如:服饰文化设计、纤维与时尚设计、面料设计、色彩设计等。国家级“艺工融合应用型现代服装高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面向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数字服装设计”专业方向;设计学与材料学融合的艺术与科技专业;面向时尚产业“艺商融合”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等,都是我校突破传统思维模式,以需求为导向,进行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的创新成果。在新文科大背景下,北服具备的艺、工、文、经、管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艺工融合”的特色,必将发挥重要推动作用,使得艺术学科反哺现有工科、文科、商科等,并开辟出一批符合国家需求的新专业或方向,实现新文科建设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的目标。
在新文科、新工科建设视角下,对标教育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要求,我校应发挥“以艺为主,服装引领,艺工融合”的办学特色,将艺术类专业和工科、文科、商科等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坚持专业建设传承创新与融合发展并重、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并重,构建集“艺术”“科技”“时尚”“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这一策略与“新文科”发展不谋而合。
具体对策如下:
第一、建设集“艺术”“科技”“时尚”“文化”于一体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
以一流专业建设为目标,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北服的艺术与时尚资源,聚焦“新文科”“新工科”建设,针对不同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方面逐一细化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跨学科专业建设体系。通过在教学思路、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的革新,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鼓励学生跨专业选课,实现“艺术”与“科技”“时尚”“文化”等的有机融合。紧密结合大数据、智能制造、AI等新科技和产业变革,保持与国家区域新兴科技企业的紧密联系,通过产学合作,协同育人,促进“艺工融合”“艺商融合”,加快数字技术与现有各个专业的深度融合,孵化出一批新专业及方向。
第二、打通学科专业,开设专业通识类课程,加强文学、艺术、经管等人文类通识教育。
设置本科学院,实现大类培养,在低年级开设如美术基础类、艺术设计史论类、设计思维类、文学写作类、经管法律类等通识课程,以及时尚设计工作营、时尚商业企划、时尚流行研究、数字时尚设计、产业认识实习等学科专业交叉课程,并兼顾各专业特色、学生兴趣与特长进行专业方向分类教学,采用渐进式改革,为“新文科”教育筑基。
第三、打造跨专业合作团队,促进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和创新发展。
发挥学校专业特色与优势,设置跨学科交叉融合研究院以及专项基金,打破学科专业限制,鼓励艺术、工科、商科和文科各专业组建跨学科项目团队,进行相关教学科学研究工作,加强不同学科专业人才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共同搭建创新研究平台,充分发挥多学科背景下项目团队的创意优势,为学生提供综合性、跨专业的学习平台。
第四、加强专业建设的信息技术含量,鼓励建设数据智能课程群。
适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满足数字化时代以及文化传承创新的需求,注重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解决专业问题,在关注前沿技术与理论的同时,将最新的理论与技术融入专业建设,与本科教育相结合,推进专业建设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特色的、跨专业交叉融合的、有实践创新性的“金课”。
第五、建设与时代发展高度契合的专业体系,凸显一流人才培养成效。
遵循“新文科”“新工科”建设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模式,促进艺、工、文、商各专业的融会贯通,兼顾综合性人才培养和时代发展方向。在“新文科”背景下,调整好艺术技巧培养和综合艺术素养熏陶二者之间的关系,加强创意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利用艺术设计理念启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另一方面,将艺术思维渗透到各个学科专业领域,通过艺术教育带动相关学科专业的审美认知。同时,将工科和商科的一些思维模式引入艺术教育过程中,赋予更多的理性思维和逻辑判断,通过学科观念、专业设置以及课程引导来促进创新意识、审美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提高,培养适应时代需要,兼具专业知识、人文素养和审美精神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面向未来,北京服装学院将从新的视角构建教育目标,以新的姿态投入科技兴教,秉持新的理念引导设计创新,构筑新的阵容助推教育发展。在构建新型教育生态体系的过程中,以新的面貌参与到国家的科技创新驱动战略中;将各方资源向人才培养目标系统上做嵌入式的对接,并将专业知识有机地融入在价值链各环节的互动循环中,形成战略性协同的有机关联驱动阵容;在扣环式机制的集群拉动中,使设计教育与科技创新及经济文化发展有机结合,并走向社会性全产业链价值驱动的自觉循环中,助推设计教育;在与时俱进的融合再造中,实现战略协同及“链”式驱动集成发展新格局,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需求。
周星教授:这次和贾校长的访谈和探讨,让我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了北京服装学院的整体面貌和发展规划,及其内在特色与精神。我们看到北京服装学院在保持自己优势的同时,很早就开始了关于艺工融合的实践探索,事实上符合并且可以作为艺术类院校新文科建设的一个参照典范。北服没有拘泥于既有学科的分科性,也没有把各自的学科阻断,而是不断进行融合探索并寻找新的建设方向。这样就在新文科先行先试的建设路途中,既把握住了自己的传统优势,又能不断适应现代社会的新发展、结出新成果,在服装和时尚设计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了自己独一无二的优势。无论在学科专业、课程建设,还是在服务社会发展、为国家重大赛事提供艺术支持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我们相信,在新文科建设真正开始实施的时候,北京服装学院会把自己新文科建设的成果和经验拿出来,作为其他艺术院校的参照;而且也会在自己的新文科建设中,更高更快地去探寻新的发展路径。预祝北京服装学院在新文科创造性发展的路途上,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