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织先导技术潜力巨大
2021-12-02
中科协发布了2020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5项纺织技术成果上榜为激发创新引领的跨界合作活力,打造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深化“科创中国”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发布了2020年度“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聚焦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材料、装备制造、资源环境等领域,优选出50项技术成果。
5项与纺织领域相关的技术上榜,分别是四川大学的“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纤维”项目、江南大学的“多通道数控纺纱机与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项目、西安交通大学的“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工艺及装备”项目、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聚酯纤维筒子纱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感色技术”项目和清华大学的“戴性电子多维感知及应用”项目。
先进材料领域
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纤维
四川大学研发了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纤维技术。“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及纤维”是先进材料领域的革新技术与重要突破,可满足我国对军、民及产业用阻燃纺织品的迫切需求,并提升军用阻燃防护服套装的防护性能,同时其有望在非纤领域(如电工绝缘膜、电容膜、电池隔膜等)发挥更大的作用。该技术通过在聚酯大分子链中引入可高温化学自交联促进炭化的结构单元,在合成和加工成形温度下不交联,而在高温或燃烧时快速交联并炭化,从而实现了聚酯的高温不熔滴和炭化阻燃,颠覆了人们对传统聚酯在高温时熔滴的认知,开辟了“无卤无磷”的可高温炭化不熔滴阻燃聚酯的绿色新途径,形成了从阻燃单体的设计合成,到不熔滴阻燃聚酯及其纤维材料的制备和应用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保护体系。该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炭化不熔滴本征阻燃聚酯及纤维的国际空白,属于聚酯纤维行业的颠覆性技术。该技术成果达到了一定成熟度且通过早期验证,具备技术转化条件。
装备制造领域
多通道数控纺纱机与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
江南大学研发了多通道数控纺纱机与数字化彩色纺纱技术,创新研制多通道数控纺纱小样机,创新构建多通道数控纺纱机理,解决纺纱成型过程中调控成型纱线的色彩、形态及其结构的理论模型、机理及其算法。该技术拓展了原液着色涤纶、原液着色粘胶、原液着色腈纶、原液着色丙纶等纤维适用范围,通过本色纤维与原液着色纤维配伍,实现无水感色、无污感调色,达到低碳、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感的绿色生态加工,具有很高的行业推广价值。
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3D打印工艺及装备
西安交通大学研究团队提出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3D打印技术,将先进复合材料与3D打印工艺深度融合,突破传统复合材料基于模具制造的工艺理念,实现了具有复杂结构的复合材料构件低成本快速制造。该技术采用连续干纤维束与热塑性聚合物为原材料,采用自主研发的打印头实现二者的复合浸渍与熔融沉积,实现了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与成形,开展了复合材料回收再打印技术和极端环境3D打印工艺研究。该技术为解决复合材料长久以来面临的发展困境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对我国航空航天、汽车交通等重要领域在轻量化、节能减排能等方面的进步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团队提出了基于连续纤维增强复合材料轻质结构的一体化制造工艺,所制备的连续芳纶纤维增强PLA复合材料轻质结构,在纤维含量达到11%时,抗压性能达到17MPa,优于传统制造方式的波纹轻质结构。
资源环境领域
聚酯纤维筒子纱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
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系统地研究了产业化工艺、装备、感料以及关键部件,开发了二氧化碳分离回收再利用、感料溶解控制等系统,解决了装备正常运行、感料结块等关键的技术难题,建设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连续正常运行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感色小试和中试示范线,产品各项指标均达到同类产品国家相关标准要求。该技术解决了全纺织行业感色高耗水和高污水排放难题,对我国纺织工业转型升级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电子信息领域
柔性电子多维感知及应用
清华大学原创性地提出了一种基于热感应的多维传感新机理,利用热敏膜和外界的传导/对流换热对自身电阻的调控,实现压力、温度、流场、热物性等参数的集成测量;采用统一的热敏结构和检测原理,巧妙地将压力传感阵列、温度传感阵列、流场/物质传感阵列等集成在单片戴性基底上,实现集触感、温感、风感、物感等功能为一体的多维感知戴性电子器件,具有成本低、集成度高、低耦合、易大面积制备等特点。该技术在可穿戴健康监测设备、消费电子领域具有良好应用前景和优势竞争力,为智能陪护、智能假肢和戴性外骨骼机器人提供高灵敏多维感知的解决方案,在戴性可穿戴健康医疗监测和戴性电子多维感知等领域将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