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北省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问题探析

2021-12-02左旭乾

乡村科技 2021年36期
关键词:低收入社会保障群体

刘 佳 左旭乾

(1.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河北 石家庄 050018;2.河北化工医药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6)

0 引言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将脱贫攻坚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在新的历史阶段,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摆在脱贫地区、脱贫县、脱贫村新的课题与使命。因此,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关注和帮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价值。

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总体规划目标,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农民生活幸福指数是农村工作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关注以及解决他们的增收困难问题可以说是重中之重。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北省,要想实现全省经济发展质的飞跃,重点在农村,尤其是农村的低收入群体。2018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031元,2019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373元,2020年上半年河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165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幅连年上涨。其中,20%的农村低收入群体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加之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农村居民之间收入差异的问题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关注农村低收入群体在就业方面遇到的障碍,解决农村低收入群体增收困难问题,是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战略成果、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一步,对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同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 河北农村低收入群体现状分析

1.1 低收入群体概念

所谓低收入群体是指相对于一般水平,收入处于较低层的居民群体。作为一个相对概念,低收入群体主要是相对于中高收入群体而言的。因此,在任何时候,低收入群体都不会消失,是永久存在的。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居民收入贫富差距也日渐凸显,其形态主要是金字塔形,财富的持有者不断向金字塔顶端涌进,而在金字塔的下端,低收入群体的比重也逐渐增大,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成为我国低收入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调查统计,我国农村低收入群体主要包含两类:第一类是国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也就是收入水平低于国家划定的贫困线的居民家庭;第二类是家庭收入暂且满足基本生活需求,但不享受政府救济补助,家庭长期处于较低收入状态的“边缘农户”。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农户按人均纯收入可支配收入排序后,五等份分组为20%低收入户组、20%中低收入户组、20%中等收入户组、20%中高收入户组、20%高收入户组。本文以20%低收入农户的人口作为河北农村低收入群体的划分标准。从河北省承德、张家口、保定三地选取具有代表性的5个县下辖10个镇20个行政村低收入群体作为研究对象。

1.2 河北省农村低收入群体的“致贫”因素分析

1.2.1 受地域影响,地区收入水平存在差异。地域因素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居民收入结构水平差异的重要因素。就河北省来看,省内各市、县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存在显著差异。综合考虑河北省各地贫困发生率、贫困人口规模、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地区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河北农村低收入群体主要集中在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包括坝上的康保、沽源、尚义、张北、丰宁、围场和深山区的阳原、阜平、涞源、隆化等地。

1.2.2 收入结构单一,收入来源不稳定。农村低收入群体中大多家庭收入较为单一,工资收入这一项,基本占到所在家庭总收入的80%以上,这样的家庭抗风险能力较弱,主要劳动力一旦失业,家庭很快就陷入贫困之中。此外,由于农村低收入群体大多文化程度较低,且从事的大多为不稳定的零散性工作,他们的能力与就业市场需求匹配度差,进而增加了低收入群体外出就业的难度。

1.2.3 教育医疗支出占比大,导致收支失衡。一方面,面对子女高昂学费和生活费,农村低收入群体家庭需要承担比城市家庭更大的经济压力和生活负担。虽然贫困学生可以申请国家生源地贷款来缴纳学费,但面对无稳定收入来源且无力偿还的家庭来说,往往获批的可能性较小。除此之外,待子女毕业后,由于就业市场的不稳定性,就业风险也会随之而来,而这也是家庭教育投资中最致命的风险。另一方面,农村低收入家庭成员一旦面临大病,往往会背上沉重的债务,家庭经济状况会随之跌入低谷,而后期患者所需要的医疗费用将会给本不富裕的低收入家庭带来长久、致命的经济打击。

1.3 农村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对生病、年老等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群或者因社会市场竞争导致失败的群体提供基本经济和生活保障,以期保障社会安全,促进社会公平[1]。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支柱,与国家的稳定安全和改革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社会保障,对比一般社会保障而言,有其自身特殊性。尽管我国还未建立专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但现有保障内容从我国农户实际需求出发,与农村发展水平相适应,主要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两个方面[2]。社会保险主要包括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生育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等,为缺乏劳动能力或暂时失去劳动能力的群体提供基本补给的保险性制度;社会救助一般包括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救助、受灾人员救助、住房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由国家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的经济补助和应急保障[3]。

2 河北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情况分析

2020年5月28日,李克强总理在出席记者会并回答中外记者提问的过程中提到,我国有六亿人每月收入低于1000元。这组数据如一声惊雷,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关注。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了他们每月收入不足1000元?对全省有代表性的5个县的200个农户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就业时长短,就业稳定性差,妇女、老人等“无业可就”是农村低收入者再就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导致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困难,增收困难的主要因素。

2.1 就业稳定性差,就业时长短

农村低收入群体普遍学历水平低,工作经验单一,从事的工作都具有一定不稳定性,且大部分没有五险一金保障。调查样本县的全部低收入者贫困人口数据显示:2019年有工资性收入群体中,小学学历和文盲比例接近29%,初中及以下学历者比例为82%,大专或本科及以上学历者不足9%。从工作经验来看,80%以上劳动力仅掌握一项技能,且29%的劳动力从事建筑和装修工作;43%的工作人口没有任何保险。此外,供养负担重的家庭,青壮年劳动力甚至主动选择从事灵活就业的行业和工种,便于频繁往返工作地点和家庭。笔者观察到,在同样的学历下,供养负担重的家庭成员更倾向于选择建筑业、销售等工作时间灵活的工作。这种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进入不稳定工作的现象,拉低了劳动力的有效工作时间。

2.2 供养压力大导致女性就业参与率低

低收入家庭中需要被照料的老人和孩子以及患病的家庭成员较多。调查数据显示:所有贫困家庭中,有12%的家庭至少有一个16岁以下孩子,20%的家庭至少有一个65岁以上老人,23%的家庭至少有一名残疾或身患大病或慢性病的家庭成员。繁重的家庭照料负担,极大地拉低了女性参与工作的比例。调查结果显示,25~55岁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平均不足60%,而同年龄段的男性劳动参与率在90%以上。相比男性,女性更早地退出劳动市场,55岁之后的女性劳动参与率开始快速下降,60岁女性的劳动参与率下降至29%,而60岁男性的劳动参与率仍然达到了80%,相比55岁男性仅下降了10%。综上所述,这些农村低收入家庭拥有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供养压力,供养压力的增大使得大量女性留在农村成为闲置劳动力,“被供养人口”规模进一步增加。且这些闲置劳动力留在农村,几乎没有生产途径获得收入。这样一来,家庭月平均收入被极大拉低,收入较低成为其必然的结果。

2.3 思想认识不足,就业培训参与率低

通过调查发现,农村低收入群体中很多人对工作岗位认识不足,在思想上没有形成强烈的劳动和工作愿望,甚至有的拒绝工作,以期通过吃低保、拿救济、领补助的方式获得持续稳定的物质来源。在调查样本县低收入群体拥有当前职业领域技能证书时,被调查的3241人中,拥有初级职业技能证书的有88人,拥有中级职业技能证书的有36人,剩余均为无技能证书人群。此次调研的样本县中,低收入群体很少参加与就业相关的培训,该现象进一步说明当地政府对低收入群体培训方面不够重视。此外,对于低收入群体本身而言,他们思想认识不足,缺乏参与培训的主观意愿,在提升自我就业技能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

3 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对策研究

3.1 做好低收入人口识别工作,建立精准帮助档案

促进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首先要做实农村低收入群体的精准识别工作。要结合农村地域、经济、人口发展实际,对低收入人群进行合理识别、认定和管理。不同的城乡应划定不同的“低收入线”,通过精准识别,建立“风险+脆弱性+家庭人口劳均抚养比”动态低收入群体贫困档案,有效打通“点对点”“线对线”“面对面”的人口精准识别与动态管理模式。

3.2 推进城乡均衡发展,助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4]农村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要从根本上均衡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只有整个农村地区发展起来,低收入农户的生活才能得以保障;只有政府、社会加大投入,不断缩小城乡差异,积极推动社会资本向农村地区流入,才能进一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体化建设和发展。

3.3 加大教育投入力度,增加农村教育服务供给

农村低收入群体受教育程度对改变贫困现状非常重要[5]。虽然国家九年义务教育极大地对农村低收入群体提供了教育支持和帮助,但农村基础教育条件和教学资源十分有限,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进一步导致个人就业难和农村经济增长缓慢。解决该问题,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政策,促进义务教育的长效发展,实现教育公平[6];另一方面,要提高农村教师待遇,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4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解放女性劳动力

为充分鼓励农村女性就业,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出台相应的补贴政策,对于务工女性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7]。同时,考虑到女性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政府可对需要照顾的老人和孩子定期提供物质和精神帮扶,免除女性的后顾之忧。不仅如此,还可积极引导企业“下乡入村”,为村里留守农村女性提供多种类、多数量的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农村女性就近、安心、稳定就业。

3.5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培训质量

一方面,从培训内容方面,政府要实地深入农民,了解农民的现实需求,可以结合相关农业实用技术开展培训,通过就业培训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在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另一方面,从培训形式方面,要紧抓市场需求导向,可适当引入就业培训市场的竞争机制,通过良性竞争,加快培训机构高速、高质量发展,确保农村低收入群体就业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猜你喜欢

低收入社会保障群体
我国已有6200多万低收入人口纳入动态监测预警范围
山西六类低收入群体可获农村危房改造补助户均1.4万
哪些群体容易“返贫”——受灾户、遇困户、边缘户
汤敏:低收入人群手里不是没有钱,企业要制造让他们买得起的产品
关爱地球,学生成主流群体
认清亏欠问题——对参与近期香港暴乱的青年群体之我见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娶低收入老婆
山东省社会保障水平适度性分析
关于扩大我国社会保障基金来源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