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背景下中心镇的演进动力机制
——基于要素-结构-绩效的研究范式
2021-12-02赵雯
赵 雯
(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 300133)
0 引言
中心镇是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节点,中心镇是新时期我国改革创新和经济发展的新阵地。以天津市双口镇为例,深入剖析了中心镇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阶段演进特征,从政府和市场互动角度揭示了中心镇空间重组模式的时段演化特征。研究发现,当前中心镇的空间重组存在乡镇合并、县辖区、县辖市、中心镇功能区、中心镇共同体五种模式[1],政府和市场的力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中心镇空间重组经历了自身条件重组、政府主导期和市场主导期三个发展阶段,各阶段之间能否实现顺利转换和跃迁决定了中心镇空间重组发展的成败[2]。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城乡政策从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一体化走到了今天的城乡融合发展,基于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心镇作为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平台、载体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其动力机制方面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城乡融合背景下中心镇演进的阶段特征——天津市双口镇
1.1 中心镇萌芽阶段(1978—2006年)
天津市双口镇是由23个分散的村落逐渐撤乡设镇,成为集镇,再镇镇合并这样的路径演化而来的。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域内的村干部在1979年解散了域内的生产队并撤队清财,把原生产队的财产和资金转到集体账户。1984年随着分配到户的经营方式实施,农民劳动赚钱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产量快速增长,各乡开始与农户签订15年土地承包合同。1992年镇、村两级实施招商引资、腾笼换鸟发展战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业剩余劳动力更多在农村内部消化,即“离土不离乡、进场不进城”。2001年上河头镇和双口镇正式合并成为双口镇,双口镇才真正作为一个完整的建制镇走上镇域的发展之路。2006—2007年间,双口镇因位列天津市镇域发展水平前列,被列入中心镇的发展规划之中。
1.2 中心镇快速扩张阶段(2006—2017年)
自2006年12月被天津市规划为中心镇列为重点建设对象以来,双口镇进入了快速成长阶段。根据《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提出的市域城镇体系结构“一轴两带三区”总体结构实施意见,政府有计划地撤并其他过于弱小的小城镇,集中建设中心镇,实现产业集聚和人口集中。这一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开始松动,2006年1月起,我国全面取消了延续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双口镇政府响应上级政策要求,执行财政支农方面的政策落实,例如在养老保险方面,村集体投入资金每人每年10元作为扶持资金,镇政府为每人每年投入10元自主资金,区政府以每人每年50元标准给予资助。双口镇政府制定了《农房建设管理规定》,主要内容包括:农房翻建、新建房必须履行审批手续;社员买卖房屋必须申报村房管组,合理作价;对建民房的施工队加强管理。在区镇两级政府的积极响应下,吸引了大量农民入镇,大量城市企业带技术带资金入镇。由于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居民收入逐步提高,至2016年,居民年人均纯收入2.34万元,与2001年相比增加3.19倍。
1.3 中心镇持续发展阶段(2017年至今)
在天津双口中心镇的发展阶段主要发挥市场的主导作用,促进该镇的经济持续发展。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城乡融合发展”,而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在于建设要素之间互流互通的机制。双口镇继续基于农业产业链作为桥梁连接城市与乡村,双口镇是天津四大环城郊区之一,土地肥沃,享有“水果之乡”的美誉。双口镇进一步规划城乡旅游路线,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城乡产业联系。例如双口镇成片区打造“小五堡”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该阶段城市和乡村在中心镇的带动下要素自由流动,中心镇根据城市需求建造美好乡村旅游胜地,城市为乡村提供巨大的销售市场。
2 中心镇发展的动力机制
对该中心镇动力机制的发展研究主要从微观主体入手,从政府、企业、农民两两主体之间如何相互作用进行以下详细的分析:
2.1 动力要素
促进中心镇发展的动力主要包括政府力、市场力、内生力、社会力四个方面。
在政府力方面。1978年实施的改革开放是城镇化的重要推动力,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推行,国家开始给农民赋予更多的承包权和使用权。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1999年3月双口乡、上河头乡先后撤乡改镇。镇、村两级实施招商引资,将闲置的厂房腾出来,租赁给外商生产经营。天津市、区政府推进城镇化,对双口镇制定总体规划,确保天津市对双口镇、双口镇再对农村能够起到集聚辐射作用。
在市场力方面。市场决定了要素的流动方向。比如随着市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资源价格上涨,城市企业会选择城市和乡村之间中心镇;又比如农村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升高,剩余劳动力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会寻找薪资较高、生活成本较低的中心镇就业生活。
在内生力方面。产业特色是中心镇发展的起点,双口镇地势平、潮土类土壤,历经世代开垦耕耘,荒地渐成良田,地下水资源丰富,在地址、地貌、气候、日照等方面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在1969年以前,域内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农业耕作并积累了大量的种植、养殖,贮藏、运输等方面的现代农业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农民一年四季都有农产品可供销售。
在社会力方面。域内的雇工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妇女联合会、农民协会最早建于解放战争时期,1980年,随着域内经济发展各组织会员队伍不断壮大。其中工会组织在2016年有61个独立工会,会员8380人。域内的工会主要致力于建立和谐的企业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等。
2.2 动力结构
2.2.1 自上而下的政府主导机制。在双口镇的初始发展进程中,政府在其中起到主导作用,由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统一领导、各司其职,促进中心镇的快速发展。
1978年,国家依据远期的城镇化战略目标,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赋予农民土地的经营权和承包权,农民有了机会去各显神通,利用自身手艺或者村子地形自然条件的优势种植。在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下,乡镇企业在工业化的带动下崛起,农民在理性选择下开始就地非农化。1992年中央政府再一次放松城乡之间的限制,从乡乡合并成镇,双口镇被列为中心镇在天津市规划建设。政策上有计划地一步步放开,从加入非农户籍不保留宅基地到自愿选择镇民身份保留宅基地,实行农民最低保障制度,为农民在城乡自由流动保驾护航。双口镇人民在当地政府领导下,顺应国家的意志有计划地放开城乡之间的要素流动,新镇民放开手脚自由发展,农业实现特色发展,工业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速度。
2.2.2 自下而上的禀赋条件和市场主导机制。在双口镇快速发展和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市场主导机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双口镇具有极强的资源内生性,凭借自身的禀赋条件逐渐集聚人口,市场在城镇化的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是要激发民间投资的活力,发挥民间资本在城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民间资本与市场经济存在着天然联系。1980年后,域内发展特色农产品,增加农业附加值。安光村发展芦笋种植,取得较好经济效益。2000年后,前丁庄村、后丁庄村、平安庄村引种鲜食水果玉米、糯玉米种植;岔房子村种植山药。2001年后,后丁庄村发展无花果种植,前堡村种植火龙果。2007年起,为实现农产品优化升级,引导农民树立品牌意识,以优胜好,以品牌争市场,以规模创效益,打造种养业“一村一品”。根据各村原有的种植条件和种植经验,分别养殖奶牛、生猪,种植蔬菜、鲜食玉米、雪花梨、食用菌,建立家庭微型冷库果蔬保鲜等特色农产品合作社。并向农民征用大量农地,聘用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经营,从一个村开始农民自愿入社,别的村看到有了赚钱效应也纷纷拿钱加入,合作社越做越大,征用了更多的土地进行规模化种植。比如双口镇的徐堡大枣就成了当地的标志产品,农民自己种植生产可以使用徐堡大枣的品牌,越多人加入合作社就越扩张其品牌效应,占领天津市市场逐渐将种植经验复制到别的省市,继续扩张徐堡大枣的品牌效应。另外,徐堡大枣通过“龙头企业+家庭种植”的生产模式在产业链上继续延伸到加工、批发零售、乡村旅游业,徐堡大枣的发展体现了市场繁殖巨大的力量,也体现了在起步时期政府根据村落不同的生产种植条件和经验因地制宜发展规模经营带来的巨大盈利效应。
2.2.3 内外互动,构建涌现性机制。内外互动,借助本地的优势资源,引进外部的优势产业或是抓住新机会,进行内外互动、共同发展。涌现性机制是指整体大于部分,也就是1+1>2的效果,中心镇内部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依靠内部主体之间相互作用。内部主体和外部环境,包括制度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之间的反馈机制,产生了涌现效应。以双口镇的旅游业发展来说,中央政府提倡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双口镇积极借助造林绿化工程这一发展契机,把林业经济、特色农产品种植与旅游相融合,大力发展林果经济、林下经济、林旅经济和田园综合体。同时将郝堡村、徐堡村、前堡村、后堡村、赵圈村五个相邻村庄“组团”发展,打造“小五堡”乡村旅游样板示范村,全力助推乡村振兴。城镇乡共生体的互动作用表现在:首先,经济利益的涌现,三者通过彼此之间要素的自由流动、功能的集成,共生体具有更好的市场机会和更低的交易成本,彼此之间可以实现信息、知识的快速流通和共享,提高生产效率。其次,区域竞争力的涌现。共生体联动过程中共生单元能联结成柔性的协作整体并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竞争力,同时促进了三个共生单元的所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繁荣。
2.3 动力绩效——合力状态分析
综上,城市、中心镇、乡村的共生发展在政府力、市场力、内生力、社会力四重力共同作用下会呈现出多个向度的发展绩效,推动或者阻碍着中心镇的发展。
中心镇的发展初始于计划经济逐渐转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自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中央政府政策导向下,双口乡等23个乡撤乡建镇。在行政城镇化方面,政府推动乡镇企业发展并起到正向驱动作用,与此同时,在渐进式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市场力量从微弱到慢慢强大,政府同时在慢慢退出对中心镇发展的主导作用并让位于市场,于是中心镇在市场作用下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农业和工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中心镇的内生力量在逐渐壮大,在中心镇的快速发展阶段政府和市场均发挥着强大协同作用以及正向激励作用[3]。2017年中心镇在城乡融合发展政策引导下进入发展的成熟期,中心镇的规模效应已经形成,政府作用已经逐渐弱化,中心镇依靠内生增长机制以及强大的市场力的带动平稳发展。在中心镇的发展过程中,社会力量逐渐增强并起到了辅助推动中心镇和城市以及乡村之间的联系的作用。
就双口镇中心镇的发展而言,在中心镇的演进过程中动力通过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以及内外互动的涌现性机制在推动中心镇从初始到稳定发展并分别起到了正向力和负向力的作用,如下为详细分析:
2.3.1 动力机制在中心镇中的正向力作用。总的来说,中心镇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中心镇普遍具有人口规模大、经济实力强、交通区位优越等特点,一方面可以吸引周边地区的工业、商业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等向其集聚,另一方面可以加速商品、信息、技术等向周边地区扩散,对周边地区起到一定的辐射和拉动作用,能在周围乡镇一定区域内起到“中心”的作用。具备这些有利条件,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才能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步向小城市这个方向发展。在中心镇的发展中,政府主导的发展动力、市场主导的发展动力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良性竞争都起到积极作用。
2.3.2 动力机制在中心镇中的负向力作用。中心镇的发展确实能在周围乡镇一定区域内起到“中心”的作用。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循城市化发展的规律,尽量避免盲目性和主观随意性。例如布局不尽合理,有些地区的中心镇过密,有些地区过疏;中心镇内部工业、商业、住宅等各功能区分布不尽合理,混杂现象普遍;乡镇企业布局分散,致企业和人口难以集聚,造成了农村第三产业没能随着农村工业的快速发展而得到相应发展,同时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3 结语
中心镇在我国小城镇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我国的城镇体系中,中心镇作为战略节点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发展可以带动周边的小城市群的发展,形成群体性反应。发展中心镇能够使城乡之间形成互补,也能够形成双向互动,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发展链,使农村产业与城镇需求衔接起来,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起来,从而形成双向互动和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