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多维度探析
2021-12-02张威
张 威
(西安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000)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现代化程度关乎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乃至中国在国际竞争中战略地位的定位。从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来看,中国农业转型升级面临较大阻力,因此,在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农民工返乡创业渐成热潮的背景下,探析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之间的联动维度,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乡村的经济发展,更好地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1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互动建构机理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农村的自然条件作为先天优势,与蓬勃发展的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共同形成“拉力”,成功吸引了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源动力”。综合多种因素对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进行分析,不难发现该行为主要是受以下因素影响:一是在中国户籍制度的影响下,教育制度、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等一些配套制度对农民工进城务工具有直接影响[1],具体表现为“经济吸纳”与“社会拒入”的双向压制现象[2],由此造成了农民社会阶层的特殊性,使其在城市务工和生活中找不到精准定位而最终选择了返乡创业;二是新时代大中型城市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异地迁移,对传统型农民工的需求数量逐年减少,相比之下农村地区在区域经济政策的有效引导下渐成气候,因此城市的就业压力激增直接推动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热潮;三是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是其独特优势,如生活成本低、创业成本低以及人力资源足等要素均在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首要考虑范围之内。此外,传统的乡土观、家庭观在农民工的思想里根深蒂固,也使他们更加愿意返回家乡创业发展。综合来看,唐纳德·伯格的“推拉理论”可以更加全面地对农民工流动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该理论建构的劳动力转移的“推—拉”假设说明了人口迁移的本质,结合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来看,城市逐渐上涨的竞争压力与农村的多种资源优势之间逐渐演化为“推拉效应”[3]。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和发展要素向城市的持续流动呈单向态势,严重限制了农村地区经济的深化改革与正向发展。正因为如此,《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明确强调:“返乡创业就业的农民工,带回资金、技术和市场经济观念,直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4]农民工在我国宏观经济、利好政策的影响下,自发性地形成了返乡创业潮,尤其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农民工返乡创业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新选择。大批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返乡创业前就已经积累了经营管理经验和技术,具有较强的社会行动意识和带头致富能力,返乡创业后作为农村经济的带动者和农村建设的推动者,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性”发展动力。
2 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联动维度探析
在中国以往的发展战略中,主要的发展方式和价值目标是“注重城市发展”,即从农村吸取资源建设城市,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农村空心化趋势日益严重、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和城乡二元结构不断强化,由此可见“注重城市发展”并未从根本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乡村振兴战略在缩短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转变模式中发挥的作用日趋明显。基于此,本文主要从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的价值联动维度和要素联动维度展开分析。
2.1 共同的要素联动维度
一是人才要素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土地政策、资金支持、创业项目等各项优惠条件吸引了更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选择了返乡创业,而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作为人力资源为战略实施提供了主体支撑,二者之间形成的良性互动是农业产业得到调整优化的前提条件。二是资金要素对接。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从财政、税收、金融等多方面向“三农”倾斜,出台帮持政策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源进入乡村振兴领域,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格局,有效破除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一大障碍,帮助其更好地完成创业项目,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进而完成经济发展的目标。三是技术要素对接。返乡创业农民工作为农村中的“精英”,其利用在城市务工期间积累的先进经验和管理技术为农村产业生产方式转变带来了新契机,加之乡村振兴战略对其开展的创业意识引导和创业技能培训,可以进一步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真正实现农村产业兴旺。
2.2 共同的价值联动维度
一是农民工在外务工期间接受了城市先进观念和精神文明的洗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动下,其返乡创业期间利用城市文明观念反哺乡村文明,对于乡村的发展观念与理念起到了引领作用,符合乡村振兴中提到的“乡风文明”的发展需要;二是由于农民工处于半城市化生存的边缘状态,农民工面临的生活压力大、就业机会少、个人利益诉求难等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而农村地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形成了文明民主、公平和谐的生活环境,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在外务工的农民工选择回乡就业和创业,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选择;三是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展开,政府和社会提供了一系列的创业支持政策和创业服务项目为农民工返乡创业搭建了发展平台,不难发现,返乡农民工利用这些优势,将在城务工期间积累的先进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以及现代化的产业服务与运营模式融入创业过程中,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的转变,推动乡村振兴的发展。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返乡创业热潮下,乡村振兴战略带来的种种利好显而易见,但是农民工创业过程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当前出现的创业环境不明朗、创业资源不足、创新创业能力缺乏等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问题作为“拦路虎”依然存在,需要进一步解决。
3.1 农民工文化程度低,缺乏管理经验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20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民工中,未上过学的占1%,小学文化程度占14.7%,初中文化程度占55.4%,高中文化程度占16.7%,大专及以上占12.2%。”[5]由此可见,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严重制约了其返乡创业发展,引起的其他相关现象日益凸显。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虽然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但是缺乏专业知识和理论指导,缺少对未来创业活动的科学规划,造成了返乡创业后续管理经验不足和能力落后等现象。
3.2 小农思想禁锢,缺乏创新创业能力
我国农耕文明历史悠久,勤俭节约、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但是在现代化农业进程中,返乡创业农民工极易受到较浓重的乡土情怀和传统小农思想中“小富即安”思想的禁锢,致使创业思维受限。在城务工的经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工的创业激情和创业意识,但是就农村长期存在的缺乏自主创业的氛围而言,返乡农民工在创办企业、产品研发、市场开拓、企业管理等方面缺乏科学技术和系统理论的支撑,导致其很难进一步扩大企业规模和增收渠道,从而引起创业失败、内生性动力不足的发展局面。
3.3 返乡人才政策尚未完善
目前返乡创业环境并不乐观,各类人员想回不能回、回来留不住、留下又离开的现象比比皆是,这些现象与返乡创业人才工作尚未形成体系有直接关系,尤其是政策制定方面缺乏制度化和规范化设计,如返乡创业优惠政策宣传不到位起不到“引才回乡”的作用、土地流转政策不协调引起的“数量少、承包难”等问题、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人员待遇低引起的相关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4 农村基础配套设施比较落后
虽然我国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十分完善,但农村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公共服务水平依然比较落后,导致了农民工选择创业地点时优先选择农村之外的其他地区,尽管近些年政府已经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但依然存在交通路况不便、设施年久失修等问题。此外,农村网络信息化并不发达,互联网新兴产业在一些偏远地区“零”发展,农民工在创业时也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行业动态,直接影响了乡村振兴和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进程。
3.5 金融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创业有效率较低和农民工满意度不高,实则与返乡创业政策不成体系未能及时发挥基础性作用有关。虽然政府提供了很多关于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门槛、定向减税和普遍性降费、做好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服务等惠农政策,但是农民工在返乡过程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惠农政策未落实、金融服务有待完善等问题有直接关系,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如下:一是农民工对金融机构和银行信贷的政策了解不足;二是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三是惠农政策落实不到位。因此,创业资金来源匮乏导致资金短缺是返乡创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4 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过程中问题的措施选择
乡村振兴战略下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进程需要从更高的战略意义和战略目标方面下功夫,因此,如何完善创业帮扶措施、搭建创业支持平台以及建立创业保障机制是二者之间有效联动的根本途径,解决这一问题对稳定农业生产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具有现实性意义。
4.1 鼓励乡村产业与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农村产业向“四新”发展方向迈进
当前我国东中西部农村地区发展不均衡造成了产业发展差异现象,相关责任主体应该认识到这一根本现状,在此基础上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科学调整重点产业,积极引导农民工返乡创业,进一步拓宽市场。一要根据各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展开情况对其产业分布、资源配置、发展现状进行整合与动态分析,拓展多种渠道促进创业,将东部发达城市的资金资源、技术资源等优势与中西部地区的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等优势有机结合,形成“东西协作、共同发展”的帮扶模式,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当地发展的创业规划,提高经济效益和创业成功率。二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当地发展特色精准定位创业项目,预先了解返乡创业者的实际需求,针对地区发展需求,鼓励农民工创办新型产业,同时为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跟踪“把脉”服务,全面形成“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新兴经济形态。
4.2 促进经济体制改革,优化创业金融服务
资金匮乏导致的创业难一直以来是农民工返乡创业进程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优化创业金融服务和健全创业融资体系是促进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有效举措。一要创新金融产品与金融服务。返乡的农民工在创业中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在贷款形式上要针对农民工的现实属性创新金融产品,拓宽金融服务渠道;在抵押方式、还贷方式上要适当结合当地特色选择抵押产品,适当延长还款时间;在贷款业务上,将风险控制机制与定价机制有机融合,构建新型金融贷款模式,积极与有关政府部门共享共建。二要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向示范地区借鉴成功经验,大力发展乡镇银行的金融服务,将返乡创业的农民工作为主要目标客户,建立符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一方面确保金融机构放得出款、收得回款,另一方面确保创业的农民工能够借得到款、还得起款。
4.3 完善创业培训机制,整合人力资源解决创业后期发展问题
为全面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整体素质,解决创业后期出现人力匮乏的问题,需要针对农民工开展具体创业培训,整合人力资源为发展蓄力,最终达到农民工创业整体水平提高的目的。第一,健全培训体系,激发创业意识。要整合教育资源、教育资金,营造规范的覆盖面广、方式先进、内容丰富的培训网络,切实让农民工感受到创业培训的价值,通过创业意识培训服务,激发农民工创新创业的积极性;通过创业技能培训服务,提高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创业技术支持,提高其创业的成功率,实现其自身价值。第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农村人力资源,使农村产业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第二、三产业转变,有效促进农村产业的合理分化。有关部门应该对农民工在城务工期间积累的人力资本形式加以重视,对其人力资本形式加以有效开发,以达到真正的人才振兴。此外,还可以通过搭建返乡创业主体平台和创业信息平台,积极发布产业信息与就业信息,做到以创业带动就业,最终实现乡村振兴的目的。
4.4 整合乡村土地资源,完善土地扶持政策
创业用地供给作为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前提,直接决定了这一进程的效率。面对土地资源紧张态势,我国当前实行严格限制的土地政策,大量返乡创业的农民工面临着土地供给不足的难题,面对这一现象,应当予以重视并优先解决。一是合理规划农村发展和土地利用。在市场允许的前提下,国家对返乡创业者土地使用方面应予以适当倾斜,结合当地实际,妥善解决农民工返乡创业用地问题。二是在符合城乡规划、安全环保等标准的前提下,将农村地区的闲置土地、住房、工厂积极合并调整为创业农民工所用,为发展乡村新业态做好土地保障。
4.5 构建现代化返乡创业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互联网时代下构建信息化返乡创业平台,对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进程有积极作用。充分了解返乡创业者实际需求后,针对当地发展现状,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推进电子商务农村示范点以及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实现创业项目融资、电商项目展示的互联网平台。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全方位、多领域、多角度收集和发布市场信息,推动农村创业向“有序开发”良性方向发展,实现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便利化,进而提升返乡创业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