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浪县畜牧产业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对策
2021-12-02
(甘肃省庄浪县畜牧兽医中心,甘肃 庄浪 744699)
1 发展现状及成效
近年来,庄浪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畜牧业发展,按照“远离村庄、靠近果园、统一规划、场户并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肉牛产业,做大做强猪鸡产业,推进绿色发展,强化科技推广,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1.1 规模养殖发展快速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的发展,10多万农民工进城务工,千家万户养殖和“小规模,大总量”的格局被打破,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异军突起,这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标志,也是今后养殖业发展的方向。截至2020年底,庄浪县发展各类养殖场户2 520户,其中10头以上养牛户860户(百头以上60户),50头以上养猪户1 040户(千头以上45户),1 000只以上养鸡大户520户,规模养殖占全县畜禽总饲养量的比重达到70%以上。
1.2 产品质量快速提升
庄浪县认定无公害生猪28万头、蛋鸡221万只、牛0.1万头、奶牛0.08万头;认证无公害猪肉1.01万 t、鲜蛋2.49万 t,加快了养殖生产标准化进程,提高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1.3 现代化应用技术快速推进
推广“六良”集成技术,在生猪养殖上推广“四个自动化”+电子监控技术;在蛋鸡养殖上推广“六个自动化”+电子监控技术;在肉牛养殖上推广“二个自动化”+电子监控技术。特别是在规模肉牛养殖场中配套推广青贮收贮机、揉丝机、打捆机、取草机、TMR全混合日粮搅拌机等现代养牛设施,提升了全县整体养牛水平,畜牧养殖形成了规模、科技、效益“三位一体”的新格局。
1.4 疫病防控持续加强
完善防疫机制,强化防疫措施,创新并推广3种防疫模式,即规模场推行“专职防疫人员+科学免疫程序+包抓防疫人员督导+免疫效果检测”模式;养殖大户推行“科学免疫程序+培训业主防疫+包抓防疫人员督导+免疫效果检测”模式;散养户推行“防疫工作者+村级动物防疫员+春秋两季集中防疫+常年补针+监督检查+免疫效果检测”模式,保证了免疫质量,确保了畜牧产业健康发展。
1.5 牧业收入稳步增长
2020年庄浪县出栏肉牛3.36万头、出栏生猪17.37万头、出栏蛋(肉)鸡80万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2.4万t、1.1万t、0.35万t,牧业增加值达到4.3亿元,为庄浪县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2 存在问题
2.1 循环发展成效不显
养殖业和林果业联系不紧密,“畜+果”生态利用模式成效不突显。
2.2 粪尿污染较为突出
规模养殖场选址和设计上符合建设要求,生活、生产区建设标准高、设施全,但废弃物处理区因设施投资大,养殖户承受能力有限,在具体建设中较为简陋,粪尿和污水处理不达标,养殖依然存在污染。
2.3 疫病威胁压力加大
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小反刍兽疫和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威胁依然严峻,防控压力大。
2.4 产业链条不健全
畜禽产品屠宰和加工处于初级,精深加工能力不足,产品运销仍以活畜禽为主,产品加工增值和效益未实现最大化。
3 发展对策
3.1 生态绿色发展
按照“远离村庄、靠近果园、统一规划、场户并重、种养结合、循环发展”的思路,把规模养殖场建在果园附近,采取干清粪工艺,畜禽粪便集中堆积,腐熟后直接施入果园。同时,在已建规模养殖场中配套畜禽粪便固液分离机,粪便经干湿分离后出售给有机肥厂生产有机肥,彻底解决规模养殖场畜禽粪便消纳难题,带动全县走畜、沼、果生态循环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
3.2 转变养殖方式
按照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要求,积极发展规模养殖。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步伐,每年新建千头养猪场1处,百头以上养牛场2处,万只以上养鸡场1处,使庄浪县规模养殖占总饲养量的比重逐步达到80%以上。
3.3 完善产业链条
一是解决庄浪县畜禽产品加工短板问题。按照市场需求和消费导向,建成1处集肉牛屠宰、分割、冷藏及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产业园区;搬迁改造升级原生猪屠宰加工厂,新建分割、排酸、速冻、包装和冷库间,年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万头;论证新建1处年屠宰加工100万只白条鸡生产线,逐步实现从养殖业向精深加工业转变,完成新鲜肉向冷鲜肉冷链配送的升级改造,全力打造集种养加、贸工农和绿色发展于一体的产业化生产经营格局。二是依托农发公司加大现有企业优化重组,创新运行机制,着力培育能够统领饲料种植加工、良种繁育、规模养殖、屠宰分割、产品精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销售等全产业链的大型企业集团,使其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真正发挥“大龙头”作用。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建立完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规模养殖场带动农户发展畜牧产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畜牧产业在助农增收中的支撑作用。三是依托“平凉红牛”品牌,加强品牌及其产品的展示、宣传和推介,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引导企业主体增强品牌意识,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培育和打造企业自主品牌。加大“互联网+”技术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畜产品电子商务、订单营销等新型业态,多渠道拓展畜产业市场占有份额,加快营销模式转型升级。
3.4 建立饲草基地
一是大力推进“粮改饲”工作,依托农发公司流转土地,集中连片在岳堡镇、大庄镇和卧龙镇各建1处万亩以上饲草基地,在永宁镇南部山区集中连片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和紫花苜蓿1万亩。到2025年“粮改饲”达到10万亩、玉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保持在85%以上。二是依托项目扶持建办科技含量高、规模化、商品化饲草料生产加工型龙头企业,创新联户带户机制,有效利用富余秸秆等饲草料资源开展以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料商品化生产。按照区域布局在永宁、南坪和南湖论证新建3个饲草加工厂,配套制粒、打捆和打捆包装一体机,重点生产苜蓿颗粒、草捆和全贮玉米青贮捆,年加工饲草6万t,着力构建饲草种植、收集包装、外运销售一体化模式。三是通过项目扶持为新建肉牛养殖场配套玉米收储机、揉丝机和青贮取草机,实现玉米收割粉碎一体化,提升青贮质量和养牛水平,夯实产业饲草基础。
3.5 配套现代化养殖技术
一是大力推广现代“六良”集成技术,提高畜禽个体生产水平和科技贡献率。在养猪场和规模养猪户中集成推广“四个自动化”和电子监控、常温人工授精、程序防疫、科学饲养、工厂化管理5项现代养殖技术;在养鸡场和规模养鸡户中配套推广“五个自动化”和电子监控、程序防疫、科学饲养、工厂化管理4项现代养殖技术;在养牛场和规模养牛户中组装推广“二个自动化”和电子监控、冻配改良、秸秆青贮、程序防疫、科学饲养5项现代养殖技术。通过科技投入,实现养殖效益最大化目标。二是进一步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生猪以杜长大三元杂交品种为主,全面推广生猪常温人工授精技术,年均引进长达二元母猪4 000头、杜洛克终端父
本20头。鸡以京红1号、京粉1号、海兰褐和AA肉鸡等高产蛋(肉)鸡品种为主,年均引进良种蛋(肉)鸡苗80万只。牛以红安格斯冻配改良为主,在巩固和完善乡(镇)畜牧站冻配改良点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养牛大户、规模牛场和农村能人参与肉牛冻配改良,新建冻配改良点10处,累计达到30处,年均完成肉牛冻配改良4万头以上,繁活良种犊牛3.5万头以上,为规模肉牛育肥场提供优质牛源保障。
3.6 强化疫病防控
一是以口蹄疫、禽流感、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为重点,强化免疫、强化监测、强化消毒、强化检疫,加强与周边县(区)的协调联动,着力提高动物免疫数量和质量,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二是积极创建标准化畜禽示范场,加大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三品一标”认证,有效推进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和畜禽屠宰监管工作,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及时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三是继续深入开展兽用药品、屠宰行业、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加大畜产业投入品监管力度,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