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1-12-02乔小胖吴银秀殷乐屈达才
乔小胖,吴银秀,殷乐,屈达才
(广西大学蚕学研究所,南宁市530005)
种桑养蚕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种桑养蚕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炎黄时期,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1]。广西地区种桑养蚕的历史则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以合浦为开端,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期间或有波动起伏,但总体呈逐渐扩大的趋势。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在国家“东桑西移”政策的推动下,广西地区的蚕茧产量自2005年开始,连续16年蝉联全国第一。作为广西地区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蚕桑产业在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改善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有效加快了广西地区的脱贫进程。但是,随着蚕桑产业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影响了广西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方向发展。本文针对广西蚕桑产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1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蚕桑生产规模与区域分布
随着近几年的发展,广西地区的桑园面积不断增加,蚕种发放量和蚕茧产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2019年广西桑园面积为19.54万hm2[2],位居全国第一,2020年广西桑园面积为19.88万hm2[3],比上年增加0.34 万hm2。桑园面积不断扩大为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019年广西蚕茧产量为37.87 万t[2],受新冠疫情的影响,2020年蚕茧产量为37.65 万t,约占全国蚕茧产量的55%[4],稳居全国蚕茧产量第一的位置;2019年广西蚕茧均价为43元/kg,2020年广西蚕茧均价为34元/kg;广西2018年全年发放蚕种927.82 万张,2019年发放蚕种936.99 万张,比上年增长0.99%,2020年夏季发放蚕种363.10万张[5]。截至2021年5月,全区共有12个市、86 个县(市、区)、615 个乡(镇)涉及蚕桑生产,相关从业人员约有370万人[6],蚕桑产业已经成为很多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农业增效的重要抓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广西蚕桑生产的主产区也发生了变化。建国后,广西蚕桑产业在曲折中发展,虽几经波折,但仍然在不断发展当中。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广西逐渐形成了以河池、北海、钦州、南宁、玉林、贵港、柳州等地为主的蚕桑生产区,蚕茧产量约占整个广西总量的70%。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家“东桑西移”战略的提出,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有效引导下,广西各地根据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积极发展蚕桑生产,到“十二五”末就已基本形成了以河池、南宁、柳州、百色、来宾为主的主产地。5个市的桑园面积总和约占全区的93.7%,蚕茧产量约占全区的91.8%,形成以桂南、桂中、桂西北为主的蚕桑产业带。广西蚕桑产业正在向着更强的方向前进。
1.2 丝绸加工发展情况
蚕桑产业一直在大力提倡和推进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但是缫丝织绸仍然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蚕桑产业创造价值最大的部分,售卖蚕茧也是蚕农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据中国茧丝绸交易市场网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广西共有缫丝和丝织类企业93家,其中以缫丝类企业最多,有76家;丝织类企业仅有6家;兼有缫丝和丝织类的企业有10家;自动缫丝机生产规模为990 组39.6 万绪,剑杆丝织机589台[7]。2019年广西生丝产量为2.23 万t,生丝产量全国第一,占全国生丝产量(6.41万t)的35%;广西蚕丝被产量10 万条,仅占全国蚕丝被产量的0.85%[8],远远低于江苏和浙江,与广西蚕茧产量全国第一的身份严重不符。
1.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情况
如果按照以前的种桑养蚕模式,在整个蚕桑产业中能被利用的资源仅仅有3%左右,对桑叶、桑枝、蚕沙、蚕蛹等的资源利用极其不充分,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广西蚕桑产业的蓬勃发展,广西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发展情况也逐渐向好,尤其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医疗保健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保健品的缺口越来越大,而蚕桑资源的保健的作用正好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有着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广西地区蚕丝被、桑果酒、桑叶茶、桑枝栽培食用菌、蚕沙等的综合利用发展速度快[9]。其中,在蚕丝被方面,蚕丝被生产企业致力于打开市场,知名度有所提升。在桑椹酒方面,广西桑椹酒凭借其独特的口味和品质赢得了2019年首届桑椹酒产业论坛三大奖项,目前广西桑椹酒主产区主要为南宁、河池、象州等地,生产企业有200家左右,产量占全国总量的80%。在桑枝生产食用菌方面,随着生产技术的逐渐成熟,广西逐步建成28 个生产基地,年产值在2 亿元左右。在蚕沙利用方面,目前绝大部分蚕农已经掌握利用蚕沙作肥料的技术,极大提升了蚕沙的利用率,广西目前已经有3家利用蚕沙生产有机肥料的企业,年生产有机肥料1.5万t。在蚕桑药用研发方面,广西具有投资2亿元研发桑枝生物碱降糖药的公司1家,即广西五和博澳药业有限公司,其产品已经投产上市[4]。
1.4 新型种桑养蚕技术推广情况
广西地区蚕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种养技术及其推广应用,蚕桑产业的发展又为种养技术的研发和推广提供了物质基础。家蚕品种方面,经过广西蚕桑界专家学者们的共同努力,自主选育出了两广二号、桂蚕2号、桂蚕N2等适应广西温湿度较高的特殊环境的家蚕品种17 对,相应的家蚕品种推广量约占广西蚕种市场的95%,推广成效显著。桑树品种方面,广西选育出了桂桑优12、桂桑优62、桑特优2号等优良杂交桑种7个,这些品种尤为适合广西气候条件,生命力旺盛,产叶量高,可以满足一年多次剪伐,栽种范围广泛的需求。
另外,在各级政府和各个部门的配合与努力下,各种蚕桑生产省力化机器和用具得到发展,并且得到了有效的推广,有力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如方格蔟悬挂上蔟、大蚕地面育、轨道喂蚕车、切桑机、伐条机、摘茧机、电动撒药机等,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2 广西蚕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挑战
2.1 主要问题
2.1.1 受市场影响,蚕桑产业波动起伏较大 目前,广西蚕桑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受限于产业规模小、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等农业特征,蚕桑产业对市场风险的抵抗力差,容易因为市场的波动而起伏。作为农业性质的产业,蚕桑产业也要“看天吃饭”,也会随着气候环境的变化而产生波动。在发生严重的旱涝灾害或者其他自然灾害的时候,蚕桑产业会减产、萎缩。另外茧丝绸属于高级丝织品,为奢侈品,有较高的外向依存度,消费者范围相对较小,容易受到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者购买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当经济发展放缓或者发生经济危机时,消费者购买能力下降,就会导致需求不足,产品滞销,进而影响蚕桑生产。
2.1.2 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蚕桑产品仍以初级加工为主,深加工能力欠缺 广西蚕茧产量连续多年为全国第一,取得了优良的成绩,产值持续增大。但是整个蚕桑产业却没能跟上蚕茧产量发展的步伐,形成了蚕茧产量大而蚕桑产业不强的局面。广西地区印染织绸企业未能发展起来,相关统计显示,广西目前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丝绸印染厂,这是整个蚕桑产业链中最重要的、也是附加值最高的一环,此环节的缺失对于广西蚕桑产业的做强和进一步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10]。另外,广西的茧丝产品生产能力弱,在全国同类产品中出口份额少,约为1.5%,在茧丝品市场上处于弱势地位,缺乏话语权和定价权。
2.1.3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程度低,未形成规模 目前,广西对于蚕桑资源的利用程度只有5%左右[9],相对于整个庞大的产业资源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整个蚕桑产业基本上都在以“种桑→养蚕→卖茧→缫丝”的模式进行着,这也是几千年来蚕桑产业的主要运行模式,即以得到蚕茧和蚕丝为主要目的,对于除此之外的资源利用很少。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程度的提高,这种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不符合可续持发展战略的要求,迫切需要作出改变。但是,资金、技术、人才的缺乏极大地限制了广西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再加上综合利用涉及的范围广、交叉学科多,如食品、化工、农业、管理,加大了利用难度,现阶段主要以简单的、初级的利用为主,产业链较短,未形成规模,缺乏叫得响的品牌。
2.1.4 蚕桑科技推广人员存在较大缺口 充足的、高质量的科技人才是产业兴旺发达的保证。由于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得快,原本的科技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此外国内培养蚕桑专业人才的高校也较少,种种原因之下导致广西蚕桑发展所需的科技人才缺口较大,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缺口更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竞争激烈,蚕桑产业吸引力下降,新鲜血液少[11]。各级蚕桑技术推广人才欠缺,老龄化现象严重,有些地区甚至出现推广机构不健全的现象。蚕桑领域新的科研成果、技术等推广进程缓慢,许多新的、实用的技术不能够及时、有效的推广给农户,导致桑蚕病虫害发生、桑叶减产、蚕茧品质下降等问题时有发生。
2.2 面临的挑战
2.2.1 产业间竞争加剧 据广西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广西2020年粮食种植面积为280.60 万hm2,甘蔗种植面积为87.48 万hm2,蔬菜种植面积为153.59万hm2,果园面积为135.26万hm2,桑园面积为19.88 万hm2,桑园面积远远低于其余作物的面积[3]。近几年来,柑橘、火龙果、芒果等水果产业行情较好,政府也在致力于打造特优水果产业群,水果产业发展较快。广西是我国重要的蔗糖产地,国家支持力度也比较大,正在打造糖料蔗产业集群。同时广西还是我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和“西菜东运”的基地,主要进行反季节生产,蔬菜质量好价格高,吸引力大。蚕桑产业和其他产业间的竞争加剧。由于蚕桑产业兼有种植业和养殖业两方面,技术上相比单一的种植业更加复杂,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更多,再加上蚕桑产业容易受到市场影响,波动起伏较大等原因,导致蚕农容易毁桑弃蚕,改为从事其他作物生产。
2.2.2 国际蚕桑产业发展迅速,竞争加大 自意大利、日本、韩国等世界蚕桑产业大国衰落之后,我国顺势崛起,在20世纪70年代逐渐赶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一大蚕茧和茧丝生产国。然而,欧美和日本等国为了打破我国在蚕桑产业的优势地位,积极扶持泰国、印度、越南、乌兹别克斯坦和非洲等国,向他们提供技术、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近年来其蚕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其中印度发展最快[12]。2020年1—12月印度丝绸贸易出口额为27.81亿美元,澳大利亚丝绸贸易出口额为0.32 亿美元,土耳其丝绸贸易出口额为16.54亿美元,泰国丝绸贸易出口额为3.27亿美元,美国丝绸贸易出口额为4.52亿美元,日本丝绸贸易出口额为1.71 亿美元,巴西丝绸贸易出口额为0.46亿美元,欧盟28国丝绸贸易出口额为44.16亿美元,中国丝绸贸易出口额为13.33 亿美元[13],仅从丝绸贸易出口额来看,其中不乏我国的竞争对手,国际竞争压力大。
2.2.3 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对广西传统桑叶养蚕带来了全新的冲击 随着2019年巴贝集团宣告攻克人工饲料养蚕的难题后,我国江浙等东部发达省份再次掀起了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的热潮。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在无菌化的环境内饲养,可以有效隔绝细菌和病毒的侵扰,解决困扰人们已久的蚕病问题。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可以降低蚕儿对桑叶的依赖程度,蚕农不用既照顾桑园又养蚕,养蚕的专业化程度大大提高,劳动力需求下降,提高了生产力。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把养蚕变成工厂化的模式,实现了连续养蚕,养蚕周期也大大缩短,基本不受气候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全龄人工饲料养蚕具备许多桑叶养蚕所没有的优点,能够解决许多传统养蚕方式所面临的问题,为广西蚕桑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2.2.4 蚕桑产业发展成本上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增加,再加上其它产业的竞争,土地变得越来越稀缺,能够用于种桑养蚕的土地变少,土地成本上升。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越来越多的蚕农选择外出务工或者从事其他行业,劳动力缺乏,用工成本大幅度提升。青壮年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从事养蚕的多为老弱妇孺,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也不利于扩大生产规模。受土地、劳动力和人口等资源要素改变的影响,发展成本不断上升,广西蚕桑产业迫切要求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新的发展要求。
3 促进广西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合理规划种养规模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龙头企业被越来越频繁地引入农业中,在连接农民和市场,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业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龙头企业蚕农可以更快更准确地得到市场的信息,能够根据市场信息以及市场供求状况来调节养蚕规模。“公司+基地+蚕农”的合作发展模式可以形成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双方共同发展,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公司雄厚的资金、技术和人才等优势提高蚕茧质量和桑叶产量,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缓冲市场波动带来的风险。大农业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主要发展方向,应当鼓励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的大户适度扩大生产规模,促进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增强蚕桑产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2 建立健全蚕桑丝绸全产业链
各级政府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本地区蚕茧生产的优势,制定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大力吸引江浙地区以及国内其他地区先进的缫丝、织绸和丝绸印染等企业到广西办厂发展,带动广西轻纺工业和服装业的发展,延长茧丝绸产业的纵深,建设缫丝和织绸产业基地,扩大出口规模,优化出口结构[14]。引导专业合作社完善组织架构和相关职能,促进发挥其连接蚕农、传播先进生产技术、提高蚕农市场话语权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普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蚕农”的发展模式,建设优良蚕茧生产基地。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广西在蚕桑育种方面的优势,继续研究优良品种;推动蚕需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带动制造业的发展;完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体系,加快蚕、桑、丝、蛹等的开发利用和商品化[15]。
3.3 提高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推动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向产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是未来发展的一个大趋势,政府要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提供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为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提供良好的大环境。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强联合,创新蚕桑资源的利用方式,不断开拓新的产品,挖掘新的利用方向。加强蚕、桑、茧、丝、蛹、蛾等的开发利用,如用桑枝栽培食用菌,用蚕沙堆沤还田、生产蚕沙枕、提取叶绿素,生产蚕丝被,开发蚕蛹食品,研发生产保健品桑叶茶和雄蛾酒等。在推进基础综合利用的同时,有计划地研发高端产品,如丝胶蛋白和生物制碱等,不断推出新的符合大众需要的产品。逐步取缔和整合小作坊生产,引入工业和商业资金、人员和技术,推动相关产品向着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生产适合21世纪大健康产业标准的产品,并且培养出在全国范围内叫得响的品牌。
3.4 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人才,加大对各级蚕业推广机构的支持力度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各级政府要加强人才储备,不断引进蚕桑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还要出台一些引进人才方面的优惠政策,比如按照本科、硕士、博士学历给予相应的住房和生活补贴等,吸引优秀人才到广西工作,为广西蚕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科研院所和企业要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尤其要加强现阶段急需人才的引进,如蚕桑资源综合利用方面和茧丝绸方面的人才。可以和国内或者世界范围内知名的科研院所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广西蚕桑产业发展所需的高层次人才,持续打造广西蚕桑人才小高地。各级政府要加大对蚕业推广机构的重视程度,在资金、政策、编制、生活等方面给予支持,创造条件吸引青年人才到蚕业推广机构工作,缓解推广人员青黄不接和专业不对口的现象,提高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成效,打牢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基础。
3.5 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主动开展国际合作
广西蚕桑产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倡议的契机,努力把广西建设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新起点[16]。一是利用广西的区位优势,加强同东南亚及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充分利用好东盟博览会这一平台,推动广西的蚕、桑良种到国外生根发芽,同时鼓励区内有实力的企业到国外开办工厂,设立蚕桑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国外的蚕桑品种,丰富我国的种质资源。加强人才交流,相互派遣专家学者进行学习交流,推动共同进步。二是深化同日本以及东南亚和欧美国家在茧丝深加工领域的合作,鼓励行业内的先进企业到广西设立工厂,弥补广西在茧丝深加工领域的短板。三是加强同东南亚国家在亚热带种养体系方面的交流合作,共同探讨解决蚕用机具、种养技术、经营模式等方面的难题。
3.6 加强同外省的分工与合作
发展广西蚕桑产业不能故步自封,需加强同外省的分工合作。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是蚕桑产业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目前还在探索阶段,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交流合作。一是需要加强同全龄人工饲料养蚕相关企业的合作,逐步改进基础设施,如共育室的建设、适宜人工饲养的蚕品种的研究、人工饲养饲料的研究等。二是学习借鉴东部发达地区先进的小蚕共育技术,做好小蚕人工饲料育的研究和推广。三是派遣人员学习人工饲料育技术,为广西未来发展全龄人工饲料养蚕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还要有针对性地和东部发达省份建立织绸和服装方面的开发与合作。一是合作研究开发具有广西特点的高档面料,探索高速织绸加工领域的技术,促进广西蚕桑产业链的延伸,提高整个产业的附加值。二是加强丝绸服装和家纺等领域的合作,利用东部先进的技术,紧跟世界发展潮流,根据广西茧丝的特点,生产出生态环保的产品,提高广西在世界丝绸领域的地位[17]。
3.7 加强省力技术和机械的研发推广
在养蚕方面,一是加强政府支持,加大小蚕共育的推广力度,力争所有村屯实现小蚕共育,蚕农只用养4到5龄蚕,甚至实现只养5龄蚕的省力化条桑育;二是推广大蚕地面育和条桑育,降低劳动强度;三是鼓励有条件的蚕农扩大养蚕规模,推广轨道式喂蚕车,提高生产效率。在种桑方面,一是研发和推广桑园用小型耕田机械,降低在耕田、施肥、覆土方面的劳动强度,方便蚕农耕作;二是研发和推广剪伐桑条用的机械,有效降低桑园剪伐所需时间和人力;三是研发和推广桑园内使用的小型运桑车辆,现有农用车辆基本上都能解决从桑园到蚕房这段距离的桑叶运输问题,但是从田间到地头这段距离的桑叶基本上靠人力运输,因此,运输方式还需要优化。
自实施“东桑西移”战略以来,广西蚕茧产量连续16年全国第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然而在一片向好的局势下,广西蚕桑产业也面临着困境,受市场影响明显、蚕桑产业链不够完善、蚕桑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科技人员欠缺等诸多问题制约着广西蚕桑产业由大向强的发展。广西应抓住新形势下的发展机遇,聚合龙头企业的生产优势,拓宽茧丝绸产业的发展渠道,坚持“立桑为业”,发展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引进优秀人才,推动广西蚕桑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