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021-12-02石家莲
石家莲
(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00)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化和城镇化得到快速推进,农村生产要素也出现快速非农化的趋势,在我国农村迅速发展的同时,“农村病”问题十分突出[1]。即使乡村问题突出,但是乡村发展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2021年1月4日,中央1号文件指出,解决“三农问题”还是尤为重要,切不可放松,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任务[2],加快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国家对乡村重视程度的增加,给乡村带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挑战,出现乡村建设基础设施的滞后性、乡村人才外流、乡村产业现代化程度不高[3]、农民精神文化建设还不够以及农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有效利用的问题。所以,为了解决这些乡村振兴路上的“绊脚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势在必行。
1 乡村振兴概念
乡村振兴主要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几个部分[4],涉及领域十分广泛。其含义简简单单二十个字,主要涉及五个方面。产业兴旺指的是要将农业产业化体系、生产体系以及经营体系努力向现代化层面构建。国家通过出台相关有利于农村产业发展的政策来促进农村的农业产业蓬勃发展,激励农民返乡创业,带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5]。生态宜居,主要是强调合理有效利用农村有限资源之外,还要继续保护乡村资源,推进农业的清洁生产,尽量减少利用农作物中的高污染农药或者高污染化肥,实现农业绿色发展,改善农村居民长期的居住环境,建设适宜人们居住的少污染、多绿色的美丽生态居住地[6]。促进乡风文明,国家提出要想办法积极传承乡村优秀文化,培育农村文明村风、农村居民的家风以及个人淳朴的民风,积极做到诚实守信,互帮互助。促进乡村治理有效,积极推动乡村居民响应国家政府号召,保障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打造乡村治理新格局,合理有序地善治乡村事务。
2 我国乡村发展现状
随着农村有关工作的开展,农村地区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各省份因地制宜打造出特色农产品等,并借助互联网的力量进行宣传和售卖,帮助地方文化传递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收入。为避免各级干部工作不落实导致农村地区发展较差,各地区对此纷纷采取行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进一步加强。除此之外,各地区还重视农业技术的推广,如贵州省不断健全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并派出有关农技人员对农村居民进行培训和服务。在重视经济发展、技术推广、领导重责等方面外,各省还重视乡村的治理,浙江省积极发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养生养老等新产业,持续推进“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意义
3.1 弥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不足之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建设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之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只有积极推进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提高人民的生活幸福指数,才会实现真正意义的小康社会。但是,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众多不足之处,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利于弥补其不足之处。
3.2 推进农村地区实现内生性发展
近年来,农村地区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得到了快速稳定的发展,但是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一方面,农村有大部分的人在接受完初、高等教育以后,就选择在城市居住,导致了农村优秀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在进行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够高,导致出现高成本低收益。乡村建设主要是关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外部,没有关注到农村发展的内生性问题。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农民工返乡或者是吸引农村各类型人才回流,有益于实现农村地区内生性发展的战略部署。
3.3 为解决我国社会矛盾提供新思路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对物质生活、精神生活都提出了新的需求,且在政治、法治等方面也有着更高的要求,为人们提供美好生活、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农村问题一直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落后的农村面临主体缺失、组织溃散、公共资源匮乏等问题,全面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改变乡村落后和贫穷的局面,对构建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具有重要作用。
4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当前,虽然各地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仍处于初步阶段,距离乡村全面振兴目标的实现还存在差距,因而进一步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任重道远。
4.1 乡村的基础设施质量有待提高
乡村基础设施是衡量乡村发展水平的指标之一,同时也决定着农村现代化的进程。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日益重视。近几年,国家向农村投入了诸多的人力、物力,以确保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但有些地方,虽然政府积极投入资金建设其基础设施,却对建成之后的基础设施质量及后期的管护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最终导致后期出现质量问题。例如,贵州省在交通设施建设高速发展的同时,就出现了质量差的问题,这是由于其前期设计不合理,道路工程建设质量不高以及后期维护管理不到位等,造成无论是乡镇公路还是其他道路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7]。
4.2 乡村人才队伍不足
据统计,当前农业科研人才、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农村生产型人才只占农村常住人口比例不足6%,人才队伍难以带动庞大的农村人口发展乡村[8]。同时,当前乡村干部的队伍中年轻人也很少,多是一些年长者,并且在现有的乡村干部中也缺乏德才兼备的全能型人才,最终导致干部队伍后劲不足,从而造成在建设乡村进程中出现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目前,乡村基层干部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不仅是突出的成员老龄化情况,乡村干部在治理过程中也缺乏管理能力与管理经验等[9]。
4.3 乡村文化价值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虽然许多地区借助乡村特色产品品牌塑造、地区旅游宣传等方式实现了乡村文化的价值,但由于农产品存在的同质性问题,以及品牌宣传未落实问题,使得乡村文化价值并未得到充分发挥,本土的文化价值被忽视,致使农村产业项目与当地资源脱节。
4.4 乡村产业发展质量和水平不高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城乡二元结构经济体系得到改善,但国家在资金投资方面,更多的还是面向城市,农村产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缺口逐渐增大。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无法有效融合,难以构建合理的产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很多农村地区多以第一产业为主,由于人口分散、交通不便、信息技术落后等,第三产业发展困难。除此之外,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缺少农业技术服务人员,科技成果转化较慢。
4.5 乡村绿色生态发展还不明显
由于一部分乡村地区过多的生活垃圾、禽畜粪便处理设施不健全,使得污染严重。再加上一部分农村工厂缺乏监督,乱排乱放,也造成大气、水、土壤的污染。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农户为保障粮食产量,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投入大量的农药、化肥,这种耕作行为很容易让植物和土壤受到污染。当前作物在种植过程中使用地膜较多,在粮食生长周期完成后,部分农户不是对其进行适当的清理,而是选择将其弃在土里或路边,给农村生态安全留下了隐患。
5 对策建议
5.1 重视农村基础设施质量的提高
各地的政府应该在完善乡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其质量的提高。一是增加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改善各个地区的水利、耕地、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基础设施和农民居住的环境。二是要严格监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确保建设质量;进一步落实责任制度,建立相关的追责制;对后续基础设施建设出现的质量问题,要及时管理,查找原因,若是人为破坏,则应该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追责;坚持建管并重,创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机制。
5.2 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
乡村人才队伍建设可以通过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两种方式来加强[10]。首先,可以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制定发展重点领域,建立一批与农业、乡村文化有关的示范园区,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结合乡村自身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形成特色鲜明又适宜当地发展的产业,从而达到汇聚和吸引人才的效果,让更多的人才流入。其次,可以建立有关的培训机构或采取集中培训、组织教育、科技下乡等方式,针对乡村发展的方向,宣传有关知识,培养适宜的人才。
而对于乡村干部队伍老龄化现象,政府应该鼓励有学识的年轻人下乡,鼓励青年当选村干部,为乡村干部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同时,老干部应言传身教,让年轻干部能够快速成长。政府也可与高校合作,让有意向大学生到乡村工作,保证乡村人才的输送。
5.3 进一步构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产业体系
当前乡村产业结构发展并不合理,多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较差。对于此,地方政府可以通过引进相关企业入驻、发展地区旅游业等方法进行改善。协调安排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布局、生态要求,进一步融合发展旅游、生态养生、休闲农业等。要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借助“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带动乡村三产融合。各地政府也要重视对各类人才的引进。
5.4 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价值
历史的沉淀也是乡村发展的助力。实现乡村振兴不仅要靠物质支撑,还需要文化的助力,因此,促进乡风文明并发挥其价值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乡村文化价值的发挥,可以将乡土文化以特色农产品的形式流传出去,也可以将传统村落、古建筑等打造成旅游景点,既宣传了地区文化,又吸引了游客的到来,从而发挥地区文化的应有价值。但在宣传过程中应结合实际,保护农村原生态文化,避免遭受现代元素和城市元素的破坏。
5.5 进一步推动农业绿色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整治
对于地区生活垃圾、禽畜粪便等,乡村政府应该予以治理,划分专门的回收地进行统一回收。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重视监督,避免生活垃圾的乱扔乱弃。对于农村工厂的乱排放问题,可以通过增加污染成本来减少其排放。面对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应当要求产品方标注用量,并由政府派出专业人员对居民进行宣讲,以使他们认识到农药、化肥合理使用的重要性。针对地膜遗弃现象,可通过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重视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