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林龙头企业发展 高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2021-12-02凌秋漫卢雪园黄春萍李日云
凌秋漫 卢雪园 黄春萍 李日云
(1.贺州市农机站 广西贺州 542800;2.贺州市平桂农村投资有限公司 广西贺州 542800; 3.贺州市农业科学院 广西贺州 542813)
1 贺州市农林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贺州市积极培育现代特色农林产业集群发展,坚持“走出去、引进来”,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贸、工、农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格局。
(1)加快“走出去”,拓展农林产业发展的空间。一是推动企业“走出去”,学习产业发展先进经验。近年来,贺州市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方式,积极推动当地企业“走出去”,谋求合作与交流,拓展贺州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2019年2月,组织了贺州农投集团、正丰公司、潇贺古道、昭平将军峰等企业赴浙江杭州考察杭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学习茶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在茶叶优良品种选育、生态栽培技术、茶叶加工、品牌打造和营销方面有了较大提升。2020年,先后多次组织市农投集团等企业到广东京基智农科技有限公司、广东鳗鱼业协会等考察生猪养殖、渔业养殖,以及到深加工、研发中心等地学习先进经验,在引进新产业、新技术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二是推动企业“走出去”,扩展企业发展空间。为推动企业对接市场,积极搭建各类展销、合作平台,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拓宽企业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对接大湾区市场和发展空间重点加大力度。每年都组织全市农林企业积极参加深圳绿色有机食品博览会、佛山农产品展销会、广西名特优农产品(广州)交易会、粤桂扶贫协作消费扶贫活动及广西贺州名特优农产品(佛山)交易会等。其中,在2019年12月举办的第十届广西贺州名特优农产品(佛山)交易会上,贺州农业企业达成现场签约项目10个,总投资额14.27亿元。
(2)积极“引进来”,夯实农林产业发展的基础。近年来,贺州聚焦“全力东融”主战场,积极“筑巢引凤”,引进有实力农林企业落户贺州,投资建设农林产业重大项目,形成一个优势农业主导产业有一个以上的龙头企业带动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先后与深圳市京基智农时代股份有限公司签订《京基智农贺州市年出栏5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合作框架协议》,总投资约171亿元;与广东深圳鑫坚渔业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签订《贺州现代绿色渔业产业园项目投资框架协议》,总投资15亿元;与引进新希望六和集团贺州新好农牧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存栏母猪1.65万头、年产猪苗40多万头的种猪场项目,逐步形成现代养殖业产业集群;先后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达成新品种选育、生态栽培等合作协议;同时,先后引进欣荣星、金润等形成生态林产业集群。
(3)积极“沉下去”,激发农林产业发展的活力。近年来,贺州积极打造法治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提供更高效更有力的服务,让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更“沉得下去”。目前,全市共有农林企业1 487 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自治区级重点龙头企业13 家;市级农林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3 家,其中,农业企业42 家。塑造了“富川脐橙”“昭平茶”等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位列全国第56 名和第71 名。全市通过有机(转换)产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野生资源采集认证的企业及合作社64 家,认证产品133 个,认证面积4.61 万亩,认证产量8.39 万吨。
2 贺州市农林龙头企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农产品销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发展面临较大压力。当今时代日益优化,贺州市“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的区位优势和“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米袋子”的产业优势逐渐弱化。从区外来看,贵州、云南等农业大省、强省的农产品逐步进入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从区内来看,梧州、贵港、玉林、柳州等地市均把发展重心聚焦在“东融”,积极承接湾区农林产业转移,特别是柳州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配套齐全、产业体系完整,对拓展大湾区市场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贺州市农林企业在拓展大湾区市场上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优势越来越不明显。
(2)农林产业招商日益成为区域竞争热点,增强农林业项目吸引力迫在眉睫。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印发实施和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的政策性转移,全国各地均把目光聚焦在粤港澳大湾区,把大湾区市场作为重点拓展的市场之一,千方百计做好招商工作。尤其是当前全国上下聚焦“六稳六保”,把落实稳投资作为重要举措,积极打造良好营商环境,筑巢引凤推动更多重点企业和优质项目落户。在激烈的竞争中增强贺州市农业项目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抢占大湾区市场承接湾区产业转移迫在眉睫[1]。
(3)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建设滞后,对接先进生产力存在现实障碍。产业发展现状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高度,贺州市作为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和品牌建设、市场影响力相对薄弱,尤其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于10%,且“大路货”居多、“俏销货”较少,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缺失等问题持续存在,在对接先进生产力上存在现实障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林产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4)人才科技支撑不足,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由于贺州发展起点低、经济基础薄弱,对人才、科技的投入远低于全区的平均水平。在此背景下,贺州农业企业的实力普遍较弱,人才、科研的支撑严重不足,造成输出产品基本以低端、老旧为主,新品种研发、新技术运用较少,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要求不相适应,无法匹配、满足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随着贺州市“全力东融”步伐加快,对外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支撑不足,会影响到企业参与产业分工合作体系的深度和广度,限制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高度。
3 加快发展贺州农林龙头企业的对策建议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输出产品和服务的质量。粤港澳大湾区聚集了一大批国家自主创新、专业服务高端人群,对生态环境、卫生条件有着更高要求,对农林业产品品质有更高更新的期待。要深入研究分析粤港澳大湾区市场需求,按照大湾区“菜篮子”的“一个标准供应、一个平台流通、一个体系监管”要求,建设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配送中心、生产基地和备案基地,全面推进贯穿于育种、种养、储存、加工等全流程的生产标准认证体系、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和品牌项目大数据库建设,提高贺州市“菜篮子”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程度。要注重打造贺州品牌,引导企业充分发挥全市“三标一品”农产品优势资源,突出“生态、有机、健康、富硒”特色,按照“1+N”子母品牌运作模式,全力创建以“贺字品牌”为母品牌,以企业产品品牌为子品牌,覆盖全市、全品类、全产业链的农业区域品牌,企业“握拳抱团”合力闯市场,全面提升贺州农产品含金量和美誉度。要重点拓展农业多功能,推动农业与休闲养生融合发展,向粤港澳大湾区输出优质的旅游养生服务[2]。
(2)以营商环境为核心,提高招商引资软件环境。以持续农林业产业化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导向,全面梳理项目建设、运营和服务的公共服务流程,明确服务环境、关键节点和问题隐患,有效整合公共服务资源,建立完善政务服务“一张网”,让更多的企业和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用跑”,为企业投资提供最大程度便利条件;要全面落实好各项优惠政策,尤其是综合运用贴息、奖补支持精深加工企业,重点加快提高农业担保水平,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发行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专项债券,在用地指标安排上适度向农产品精深加工倾斜,重点围绕创建广西东融先行示范区,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市场标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公共服务,与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同标准、同待遇的公共服务体系,以政务大提效促“东融”。
(3)以社会化服务为基础,提高企业发展硬件服务。企业产业化发展道路必须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重点是依托良好的社会化服务。重点要配套好基础设施建设,家有梧桐树,方能引来金凤凰,只有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完善了,企业才能无后顾之忧地发展产业。支持鼓励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各类社会化服务,积极完善配套“产地到市场”无缝对接的冷链物流建设,积极发展大型农机服务和组建劳务输出服务团队等,合理布局产业化发展各类服务,为覆盖区域的农林发展提供低成本、便利化的全方位产业发展社会化服务。
(4)以对外开放为驱动,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竞争力。持续深化对外开放,努力构建全面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格局。要积极开拓“农业飞驰”市场,深化大湾区市场终端龙头企业合作,借助大湾区龙头企业知名度高、市场好等优势,实现产地在贺州,销售在大湾区,提升贺企品牌形象。搭好承接产业专业的合作平台,积极组织和鼓励本地企业参加大湾区农林产业展销活动和推介会等,通过大湾区平台将自身优质农产品推销出去、将大湾区资金和先进技术引进来,从而提高企业知名度和提升企业竞争力。
(5)以人才科技为支撑,提高企业发展“上限”。以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打通产学研一体化的上下游障碍,重点推动本地企业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高校、行会协会、科研院所、企业等建立创新联合体,搭建多层次、常态化的开放合作平台,重点围绕贺州“10+3”产业开展市场化导向的研发,提高农林产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竞争实力,同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3],通过“联姻式”柔性挂职、“智囊式”组建团队、“候鸟式”聘请专家等集聚高层次人才,助力贺州企业吸纳大湾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