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2021-12-02孙瑜
孙 瑜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探究
孙瑜
(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吉林集安13420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朝阳产业,而是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国家支柱性产业。旅游业在拉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的进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全域旅游的思维将引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方向。文章从全域旅游的视角下,探究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路径。
全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发展
1 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关系
1.1 全域旅游
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国民休闲旅游纲要(2013—2020年)》中提出,必须从景点的旅游模式转换为全域旅游的模式,进行旅游发展的再定位[1]。全域旅游是将一定区域范畴内所有的社会资源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资源整合,包括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公共服务、政策法规、地方产业、文化内涵等诸多因素。以旅游为“引线”拉动地方产业发展,同时这些因素也将为区域间旅游业的发展服务,实现区域内不同资源的有机整合、各产业之间的融合发展、社会文化的共建共享,以旅游业带动并促进区域内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域旅游作为旅游发展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战略,不仅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协助,还需要各行各业的积极融入,乃至全民共同参与。全域旅游的发展建设必须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创建良好的旅游环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旅游体验,从而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总之,全域旅游不像传统旅游只一味追求数量上的增长,而是注重以品质拉动发展。
1.2 乡村旅游
在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发展的过程中也衍生出了很多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深入了解乡村旅游的概念,理清发展思绪。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旅游体验感追求的不断提升,旅游者们对乡村旅游的追求已经不单单局限于“住农家院、吃农家饭”,而是越来越希望在体验异于城市的乡村环境的同时得到休闲、观光、体验乃至学习等复合型旅游活动。可是无论乡村旅游形式如何变化,我们都可以找到其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即贴近自然环境的乡野农村风貌、淳朴的民风民俗、返璞归真的田园体验。
综上所述,乡村环境是乡村旅游的本质特征,乡村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它独特的乡村环境和文化氛围。乡村性的内涵体现在地域条件、旅游资源特性、社区参与、旅游产业本地化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2]。
1.3 全域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关系
乡村旅游作为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发展全域旅游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域旅游的意义在于动员一切资源投身于旅游业发展中去,而很多重要且丰富的旅游资源都聚集在乡村地区。不仅如此,乡村旅游活动形式丰富,市场发展潜力巨大。一方面,乡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农业产业、基础设施、劳动力等资源可以成为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载体。另一方面,乡村地理空间范围较小,有利于统筹布局、协调资源,从而践行全域旅游发展理念。
近几年,乡村旅游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影响下发展迅速,随着全域旅游理念的提出,为未来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所以说,全域旅游是乡村旅游规划与发展的理论基石。同时,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如何整合资源、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如何进行统筹资源、科学发展等。而全域旅游可以凭借着全新的发展理念和统筹方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指明方向。
2 影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
2.1 资源优势
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条件是拥有丰富且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不同于城市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是吸引游客、激发游客旅游动机的重要因素,但这一切都基于乡村的地理人文环境,地理环境越独特、文化活动越丰富,可供挖掘开展的旅游活动就越广泛,可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越大,社会竞争力就越强。
2.2 交通条件
乡村旅游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的支持。只有具备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才能相对缩短空间距离、减少时间成本,提高出行效率。优越的交通运输条件不仅能够为旅游消费者到达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便利,而且在投资商与建设乡村旅游景区之间搭建起合作的桥梁。
2.3 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的生活水平,而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发展。一般来说,基础设施好的乡村更能吸引消费水平高的游客,生活水平高的村民对消费者的消费预期也高,他们会根据消费预期来制定旅游形式,从而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
2.4 产业政策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我国对第三产业发展重视程度的提升,政府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大,并制定和完善了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旅游在政策上更具有导向性。
3 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3.1 旅游产品设计落后,类别单一
现如今,乡村旅游发展势头强劲,各地区都在不同程度上发展乡村旅游,但是各地乡村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都只注重城市和乡村文化的差异,并没有注重乡村之间的差异,所以不同乡村设计出的旅游产品趋近相同,差别不大。同时,各乡村在旅游产品设计过程中没有紧跟时代步伐,及时进行更新换代。
3.2 旅游资源之间缺乏有机结合
现代农业本身是一个复合型产业,方方面面都可以被利用到乡村旅游中去。以农产品种植为主的第一产业,以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都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必备条件。在全域旅游的视角下,需要将各产业进行有机地结合,相互促进,将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化。
3.3 乡村旅游资源规模小
受传统思想和农业劳动习惯的影响,乡村旅游大多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小规模单独个体经营,而在旅游资源发展方面,整体的旅游项目规模比较小。因此,一方面是一项有限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需求。另一方面,因个体经营的投资成本有限,没有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的集休闲、娱乐、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资源。
4 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策略
4.1 提高区域间合作效率
打破城乡间、区域间甚至是国际边界,加强旅游产业合作,打造开放、互通、互助的全域旅游发展局面。每一个区域都有自己优秀的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积淀,但是各区域若只是单方面凭借自身优势发展乡村旅游,很难使这些优质的旅游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达到预期发展目标。相反,会使各地区的乡村旅游出现发展不一、两极分化的局面。因此,区域间、城乡间需要建立旅游联盟,一方面搭建旅游合作平台,促进区域间各项资源的有机结合,互惠互利。另一方面,各地区间的行政部门需要制定统一的管理机制,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有效保护、对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人员进行有效监管,提高服务质量,创建良好的乡村旅游发展环境。
4.2 提高乡村旅游规划水平
近几年,乡村旅游虽然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乡村并没有合理地进行统筹规划,主要原因是没有树立起全域旅游的发展观念。这就要求各乡村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来面对如今的乡村旅游发展,相关的从业人员也必须更新发展观念,全面收集、整理和归纳各方资源,创建资源库。利用资源库提供的信息请专家学者进行分析规划,编制出符合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和旅游资源的开发,加强产业间的融合,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4.3 促进乡村旅游其他产业融合
无论乡村旅游如何发展,都离不开其旅游业的根本属性,而在全域旅游战略的总布局下,乡村旅游必须要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相互融合,才能实现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第一,打破乡村旅游和传统农业之间的界限,创建现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业态。将传统的农业劳动、田园风光变成旅游资源,吸引游客,满足游客体验城乡生活方式的求异心理。第二,使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与农副产品的加工以及手工业的生产紧密地联合起来,发挥农副产品的特点,使其成为具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第三,让乡村旅游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交流、休闲体验、文化娱乐有机结合,这样不仅能促进乡村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发展,让科技、文化为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支持,带动其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和其他现代化的服务行业相互结合之后,就会形成全新的业态[3]。
4.4 创新乡村旅游产品
在旅游产品的设计上需要充分发挥乡村特色,在传承和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注重文创旅游产品的设计,丰富旅游产品内涵,提高产品的附加值。要充分发挥风土人情等文化元素,开发有地域特色的主题文化活动。最后,深入融合相关产业,有效实现旅游产业之间的联动效应,开发创新符合时代发展、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形式,塑造自身形象,提升产品的影响力。
4.5 开拓乡村旅游开发主体
在全域旅游思想的引导下,乡村旅游的建设与发展不仅需要旅游企业、政府部门的联动,更需要有旅游合作社、创客和普通村民等多重主体的互推互助。旅游企业、合作社、普通居民是主要经营的主体,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动力,一定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提高其参与度,从而实现乡村旅游规划。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加速器”,政府要在市场、经济、政策上扶持旅游企业的发展,为旅游创客提供孵化基地,吸引和培育大量的优秀旅游创客投身于乡村旅游发展中来,不断地更新乡村旅游发展新的方式方法。
4.6 加大乡村旅游宣传力度
在互联网时代的大环境下,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多种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实现智慧旅游的全覆盖,使乡村旅游产品得到有效的推广。
5 结语
综上所述,要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全域旅游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的实现不仅能使我国旅游业突破传统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实现新的飞跃,还能使我国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所以,全域旅游对乡村旅游的发展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
[1]丁爱琳,柳光露,孟芷卉.全域旅游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J].民营科技,2017(1):253.
[2]廖碧芯,张河清.全域旅游视角下博罗县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17(1):48-53.
[3]张涛.全域旅游背景下高职旅游专业的发展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24):243.
F592
A
2095-1205(2021)02-97-02
10.3969/j.issn.2095-1205.2021.0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