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颌面锥形束CT 评价牙周非手术治疗对慢性牙周炎上颌窦黏膜变化的影响
2021-12-02王伟
王 伟
(菏泽市单县中心医院放射科 山东 菏泽 274000)
慢性牙周炎是一种常见口腔疾病,而此种炎症很容易扩散到上颌窦组织,导致此部位受到破坏,从而引发上颌窦黏膜炎症,对人们的生活和健康产生影响,也会导致患者逐渐丧失咀嚼功能。牙周非手术治疗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主要方式,能够帮助患者控制牙周袋当中的龈下菌斑,改善牙周组织出现的炎症情况。在此基础上想要对疗效进行检测,需要使用合理的影像学手段评估牙周炎骨组织缺损情况,并且诊断上颌窦底以及窦底黏膜软组织形态方面所呈现出来的情况[1]。基于此,本院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应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 评价牙周非手术治疗对上颌窦黏膜变化的价值进行了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12 月—2020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28 例慢性牙周炎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非手术治疗。28 例患者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1.85±5.69)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牙周非手术治疗,方法如下。
在进行牙周非手术治疗时,需要对患者进行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全口菌斑显示、龈上洁治以及根面平整等工作。在进行全口龈下刮治和根面平整后需要进行1 个月、3 个月和6 个月的复查工作。每次进行规范的全口菌斑显示和健康教育工作之后,需要对探诊深度超过5 mm 的地方进行二次刮诊的工作,并且帮助患者咬合调整以及消除咬合的创伤。首次进行非手术治疗半年后复查。
口腔颌面锥形束CT 检查:在治疗前后患者均需使用相同的仪器进行口腔颌面锥形束CT 检查。扫描的范围设置为10 cm×13 cm,度数为360°。电压设置为110 kV,电流为5 mA,曝光时间为3.6 s,总扫描时间为36 s。在获得清晰的影像学图像之后需要由两名具有丰富经验的医师阅片。
1.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观察和对比各项指标和上颌窦黏膜变化情况。
患者半年后进行复查,观察其牙周指标以及上颌窦黏膜的厚度以及长度。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对比
治疗后菌斑指数、出血指数、临床附着丧失、探诊深度指标值均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对比()
表1 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对比()
2.2 治疗前后上颌窦黏膜变化情况的对比
治疗后上颌窦黏膜长度和厚度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上颌窦黏膜变化情况的对比()
表2 治疗前后上颌窦黏膜变化情况的对比()
3 讨论
现阶段,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的改变导致患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逐渐增多,因此口腔疾病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牙源性上颌窦炎是一种常见口腔感染疾病,主要是细菌和真菌等引起的,而在研究当中发现,上颌窦黏膜当中会出现和牙源性感染十分相似的细菌[2]。牙周病也是临床当中常见感染性疾病,和口腔卫生以及全身疾病的关系较大,也是导致上颌窦炎感染的主要疾病。患有牙周炎的患者牙周袋所含有的生物膜当中会含有较多的微生物。上颌后牙和上颌窦组织具有相似的解剖组织,上颌窦底骨板出现血管穿孔的情况后,上颌窦黏膜和上颌磨牙牙周韧带会互相贯通。与此同时,上颌牙齿以及周围牙周组织的血液来源均是牙槽动脉前后支,和鼻部血管分支以及系血管分支充分汇合后有效的连接在一起成为了相通的血管网络。所以在发生牙周病炎症的时候很容易将所带有的炎症扩上到上颌窦组织中,导致其受到破坏和出现上颌窦黏膜炎症。
在临床当中,一般会使用牙周非手术方式治疗慢性牙周炎,能够通过口腔卫生健康教育、全口菌斑显示等方式治疗得到理想的疗效[3]。实际治疗当中可以对患者的牙周袋中龈下菌斑有效控制,改善出现的炎性症状。而想要对其疗效以及对上颌窦黏膜变化进行检查,需要使用合理的影像学手段,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更为有效的治疗,并及时发现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更换治疗方式。根尖X线片和全颌曲面断层片是两种传统的影像学方式,前者在使用中会出现影像重叠以及角度偏差等问题,使检查效果变差;后者虽然可以帮助临床提供全景影像,但是所呈现出来的影像会出现失真以及解剖结构重叠等问题,所以在判断牙周组织和上颌窦底的关系以及上颌窦黏膜变化等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4]。这就导致在实际的诊断过程当中,因为牙周组织炎症而导致的牙源性上颌窦炎会被忽略,也就没有办法对牙周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进行评价。医疗技术的提升,促使传统影像学检查手段逐渐被口腔颌面锥形束CT 代替,此种方式可以帮助临床对牙周炎骨组织损伤情况进行有效的判断,并且对上颌窦黏膜变化以及牙周情况也可以清晰地反映出来。
口腔颌面锥形束CT 是近几年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三维成像技术,在实际使用中对患者出现炎症的部位进行锥体束的三维扫描,射线比较少。并且其扫描的速度快,成像分辨率更高,还可以对运动轨迹进行步骤,能够在动态空间重建当中发挥出自身的作用[5-7]。口腔颌面锥形束CT 还可以对患者颅颌面区硬组织结构进行评估,清晰地将其解剖结构显示出来,判断患者牙周组织和上颌窦底的关系。除此之外,此种检验方式对于软组织的测量也有较高的准确率,利用其优势在各个层面和角度完成切割,测量上颌窦黏膜的每一个角度,但是不会对患者产生任何的损伤,所以可以在评估慢性牙周炎治疗后上颌窦黏膜的变化中得到更为理想的效果[8-10]。在本次研究当中,治疗后的牙周临床指标和治疗前具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上颌窦黏膜厚度和长度值显著小于治疗前(P<0.05),在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使用牙周非手术治疗之后,可以控制牙周袋当中所滋生的细菌,此时炎症也会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是牙周炎所导致的牙源性上颌窦炎能够得到控制无法直接显示出来。本次研究发现在牙周指标不断改善的情况下,使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 检查所得出来的结果看出了上颌窦黏膜增厚并且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这就说明炎症得到了明显的控制,可以阻碍其发展,对此种疾病有着较大的治疗意义。但是依旧需要在治疗之后提醒患者注意口腔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慢性牙周炎的复发率,减少疾病为患者带来的痛苦。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锥形束CT 能够有效地将患者进行非手术治疗后的上颌窦黏膜变化反映出来,是一种有效的影像学检验方式,能够为临床提供更多参考数据,值得推广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