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系统与新动能:我国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态势研究

2021-12-02赵淑萍

现代出版 2021年6期

赵淑萍 吴 昊

一、地市级媒体融合的特性与差异发展动因

在一定程度上,媒体融合赋予了媒体更为直接的使用功能。在我国中央、省、市、县四级媒体融合发展布局中,地市级融媒体处于第三层级,是市委市政府的宣传和舆论阵地,在城市公共服务、政务服务、商务服务、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我国城市分为直辖市、省会市、地级市、单列市,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在城市化进程中划分出了副省级城市、县级市。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有293个地级市。地级市的管辖范围比较广泛,地级市下面还有市、县、区,旗、乡,村,有些地级市的地域面积甚至大于某些省份。例如笔者考察过的呼伦贝尔市,辖区内有2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4个旗、3个自治旗,其地域面积大于山东、江苏两个省的总和。相对来说,中央级、省会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媒体融合路径比较清晰,主体模式基本形成;地级市的融合探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主体模式还没有形成。客观来讲,地级市辖区范围宽泛复杂的特殊性成为媒体融合推进相对缓慢和滞后的主要原因。同时,这种复杂化与特殊性也成为地市级融媒体的特征。故此,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必须从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探寻差异化发展路径。

从宏观上看,地市级媒体融合差异化发展的动因,还取决于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地市级媒体融合必然要在全媒体环境下的大格局中演进。伴随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互相影响,媒介之间的聚合与互动成为媒介生态环境新系统的突出特征:新媒体呈现出非常活跃的状态,传统媒体转型并采取积极行动,二者相互影响与助推并产生强效作用,不同媒体依然具有独立属性并形成新的系统,所有媒体都在谋求不断发展并构成新的格局,新的传播形态仍在演化并使媒介影响力加速扩散,公众以新方式介入并深度使用媒体。在向全媒体过渡的过程中,地市级融媒体不仅面临着利用新技术扩展新功能的机遇,还面临着转型带来的一系列挑战。

地市级媒体融合经过近八年的发展,已成为我国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8月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数个有关媒体融合的纲领性文件,对我国县级媒体融合进行了非常具体的部署,指明了“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大方向。2020年9月下发的《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任务,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要求,为处在探索中的地市级媒体融合提供了原则性指导,即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差异发展、协同高效。

纵观我国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路径,广播电视媒体是一支生力军,奠定了许多地市级媒体融合的基础。随着国家层面的指导性文件的下发,各级媒体的主管部门也相继出台了落实中央精神的文件。例如,国家广电总局配套出台的文件《关于加快推进广播电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因地制宜,加强上下联动和横向合作”,明确提出广电媒体发展的方向和路径;“精耕本地内容,强化本地服务和社交互动,建成本地主流舆论阵地、综合服务平台和社区信息枢纽,做强做实基层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新平台、新载体、新阵地”,提出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和具体要求。可以说,媒体管理层的文件成为推进地市级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的具体行动指南。

我国各级主流媒体融合发展的基本逻辑在于:一是自上而下的战略规划与设计,二是对各地优秀典型做法加以推广。①2015年10月—2021年6月,笔者调研走访了六个地区的主流媒体,覆盖海口市、广州市、苏州市、玉溪市、深圳市和珠海市,调研的单位包括以上六市的市委宣传部、广播电视局、报社、广播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等,主要采用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在实地考察中,笔者走访了各地市级主流媒体的指挥调度平台、内容生产平台、数据后台等部门;在深度访谈中,笔者同宣传部门管理者、融媒体中心领导、云平台负责人、中层干部以及一线运行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通过田野调查,聚焦媒体融合的整体规划方案及具体实践,媒体机构的组织形式、经营管理模式、线上线下的媒介产品与服务等,笔者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对地市级媒体融合在体制机制、技术应用、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困境与突破有了充分认识。

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体制机制、技术应用与管理手段是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三大动能。地市级融媒体应探寻差异化发展路径,从宏观上系统布局,微观上精准推动,激发动能,寻求整体突破。

二、体制机制创新与“一把手工程”能动作用

体制机制是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关键性要素。当下,体制机制问题成为制约一些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的瓶颈。如何突破与创新?宏观上,应该立足中国特色的媒介环境与媒体性质,在制度优势下进行顶层设计,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微观上,应该从两个主要方面进行推动:一是发挥“一把手工程”的能动作用;二是精细化布局媒体内部的组织架构。

(一)体制机制创新:事企分开、流程优化、人员分流

从当前我国地市级媒体融合的实践来看,“报业+广电”的模式成为体制机制创新的主要路径。在体制机制的探索中,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人员派位是地市级融媒体运行的基础,明确媒体属性、搭建好新的组织架构、优化生产流程、合理安排人员是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我国地市级融媒体在体制机制层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一是媒体机构“事企不分”。我国地市级融媒体作为区域主流媒体,多数属性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政策范围内又具备一定的经营权限。公益单位的媒体身份与企业化经营活动极易混淆,进而影响媒体的高效运转。二是机构臃肿,部门冗余,人浮于事。地市级管辖范围宽泛、在媒体发展中政策变化较多等原因,造成了机构重叠、人员混杂、成分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人员身份的企业、事业并存混岗,分布在媒体机构的各部门之中,增加了管理难度。三是经费不足,运行艰难。传统地市级报业与广电媒体的日常运行成本高,再加上新媒体的冲击,导致传统地市级主流媒体陷入经济困境,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运行受到影响。四是传播平台与渠道繁多,合而不融。体制机制的困局严重制约了地市级媒体融合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网站、客户端等各平台分立运行,未能实现真正的融合。

我国事业单位改革“事企分开”的原则,是地市级融媒体组织架构设计的依据。目前,我国多数地市成立了事业性质的融媒体中心,同时在融媒体中心之外,成立了企业性质的公司或集团。通过整合区域内传统的广电、报业等媒体资源,按照大部制、扁平化的组织架构,建立党委领导的事业单位与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

图1 地市级融媒体组织架构基本构成

在组织架构上,地市级融媒体主要采用三级架构管理模式。党委会负责融媒体中心党建工作,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等职能;监事会承担监督职能,负责法务审计、纪检监察、风险管控等工作;编委会全面统筹融媒体中心的宣传任务、重大选题策划、采编力量指挥等决策工作;管理中心承担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后勤保障等职能;政文中心负责时政要闻和重要版面新闻的生产、制作、分发,负责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宣传任务;采编中心承担全媒体采访与全媒体编辑职能;技术中心负责融媒体中心的技术研发与技术运维;运营中心负责媒体业务拓展、媒体信息服务、媒体产业拓展等;媒体事业部承担内容传播职能,涵盖纸媒、广播、电视、政务、新媒体等业务渠道。在媒体事业部下,一般保留原地市级日报社、广播电视台两块牌子。未来媒体研究院根据融媒体中心需求,提供业务培训、技术研发、内容孵化、产品输出等服务,助推地市媒体传播创新研究与发展。

图2 传媒影视集团组织架构基本构成

从全国范围看,多数地市成立了传媒影视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其性质为正处级市属国有独资文化企业,一般由当地市委宣传部、市融媒体中心负责政治导向把关。市融媒体中心与集团实行平行运营模式,明确市融媒体中心“宣传”与集团“经营”的功能定位,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分开。实行党委合一,一体化运作,市融媒体中心党委成员为集团的党委成员,集团的党委成员以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方式进入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党委书记兼任董事长。

融媒体中心的事业编制人员可与集团进行双向交流,交叉任职,并根据个人意愿分流。分流的方式主要涵盖以下三种:一是保留事业编制,领取事业工资,在集团兼职,或将事业编人员派驻到集团,保留其原职级、职称,执行原聘用合同,正常参加职称评审与职级晋升;二是身份转换为集团的企业人员,一次性发放经济补偿金,按企业职工身份退休;三是保留事业编制,领取企业工资,按事业编制身份退休。可以尝试探索提前退养政策,通过人事调整与优化配置,妥善安置体制机制改革涉及的人员。非事业编人员在解除原合同后,整体转移到集团工作,重新签订劳动合同。

在地市级媒体融合中的体制机制改革,应审慎选择事业编制的调整方案。从我国国情来看,对事业编制的完全剥离不符合融媒体的公益事业单位属性特征。事业编制是融媒体留住人才的主要优势之一。一方面,事业编制保证了融媒体工作人员的基本待遇,能够有效稳定其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事业编制构筑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可延续的融媒体人才队伍。当下,互联网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对融媒体的改革探索产生了一定影响。融媒体在顺应时代潮流、加强企业化管理的前提下,应适当保留一定的事业编制。事业编制给予年轻从业人员实现其职业理想的机会,将事业编制完全剥离会导致融媒体精英人才的流失,降低从业人员的职业身份认同。

(二)“一把手工程”:总体 谋划、具体规划、强力推动

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国家战略,体现国家意志。媒体融合发展比较顺畅的地区,都得益于三个“一把手”—地方党委“一把手”、地方宣传部门“一把手”、融媒体中心“一把手”—推动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一把手”的推动作用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什么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是“一把手工程”?2018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建设我国县级融媒体的目标与任务,指明“引导群众,服务群众”的功能定位。随后,中宣部对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出具体部署,强调要把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推动。从全国范围看,县级融媒体建设在“一把手工程”推动下,取得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20年年底已全部完成。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中央媒体、省级媒体、市级媒体和县级融媒体中心四级融合发展布局。地市级媒体融合也必须发挥“一把手工程”的能动作用:第一,站在国家战略高度,进行顶层设计;第二,从地方实际出发,进行具体谋划;第三,精准实施,强力推动。

媒体 融合对地市级党委“一把手”的社会治理能力、政治思想水平、媒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把手”要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高度认识媒体融合发展的时代意义。要以强大的魄力、决策力、推动力、执行力实施中央战略部署,总体规划顶层设计,坚定推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由于媒体融合成为“一把手工程”,地市级党委“一把手”对融媒体发展能够提出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推动融媒体中心深度参与区域社会治理。例如,深圳广电的新闻在电视播出后的15分钟内,必须被拆条在官方客户端“壹深圳”发布,逐步形成全媒体传播机制,而这一机制是由深圳市党委“一把手”统筹推动建立的。地方党委“一把手”对媒体融合发展的重视及其相应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区域媒体融合的体制机制、技术投入、内容创新、管理模式。

媒体融合对地市级宣传部门“一把手”的政策水平、统筹规划、组织动员、全媒体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把手”要从地方实际出发,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具体政策,落实扶持资金,压实发展成果,持续推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当前,在互联网及商业平台冲击的背景下,“一把手”可以通过统筹、协调地市区域内的政务、商务等资源,扶持地市级融媒体发展。例如,珠海市协调市辖区内所有的户外广告等资源,由珠海传媒集团进行独家经营,并依据股份进行利润分红。这一措施不但推动了珠海传媒集团发展,而且有利于全市宣传资源的整合,保障意识形态安全。

媒体融合对地市级融媒体中心“一把手”的领导能力、执行能力、专业认知、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把手”要具有全局意识,从构建全媒体新系统着眼,提升自身造血机能,助推区域发展与媒体发展,形成良性互动。珠海传媒集团建立了地市级融媒体平台与地方政府中心工作的互动机制,自研九霄生态系统,在指挥调度中心大屏上开辟宣传动态指令排行模块,这一模块根据轻重缓急,对每日市委市政府下达的指令进行排序,一方面提升了区域时政新闻宣传效果,另一方面减少了记者采访报道的盲目性,提高了工作效率。

三、新系统构建与技术应用的多维度开发

全媒体技术体系的建设是我国总体国家安全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基于自身实力与技术基础,地市级融媒体的技术研发与应用应探索可持续性、渐进式路径。我们看到,一些具备自建技术系统能力的地市级融媒体,正不断完善灵活性架构设计并进行模式输出。

(一)逻辑匡正:量力而为、优化布局、渐进式发展

技术系统的布局与架构是媒体融合发展遇到的首要问题。当前,我国发达地区的地市级融媒体利用自身优势,完成了技术系统自主研发与模式输出。然而,必须要引起注意的是,大多数地市级融媒体面临着研发能力较差、资金支持不足、人才缺乏等困境。基于此,地市级融媒体的技术系统构建首先应匡正逻辑。

第一,树立正确的技术观,警惕技术决定论。当前,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所构成的“ABC”战略组合是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的基础与核心,是互联网企业布局与深耕的方向,也是融媒体技术突破的方向。融媒体的技术系统构建应立足主流媒体的功能属性,偏离主流媒体的党媒属性,单纯的技术突破不能履行好主流媒体的使命。

第二,技术思维决定技术方案。地市级融媒体技术系统的构建应以主流价值作为引领,促进技术向善,避免技术突破过程中的价值观缺失;摒弃技术主义,避免陷入不切实际的技术追逐与资源浪费;在技术系统构建中践行实事求是、抓大放小、逐步拓展的原则。地市级融媒体技术系统必须能够支撑日常运行,不能是面子工程,更不应该是用来展览、参观的空架子。

第三,地市级融媒体技术系统并非简单的高新技术的堆叠。在建设方案的实施过程中,应采用效率优先、实用为上的技术架构,充分考量复杂操作模块和分工种安全网络的详细分布。首先,采纳具有核心功能的技术,摒弃效能低下的技术。参照珠海市的媒体融合实践,精细化设置内容生产与分发模块,优化布局合理高效的业务流程。其次,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的大屏选择、物理空间布局等应基于原有基础进行集约化改造,避免重复建设。

地市级融媒体的技术系统必须具备可扩展性,升级与迭代应该不影响现有技术系统的正常运转。这意味着融媒体技术系统内部搭建的各模块应具备良好的自主升级能力,采用高扩展性能的硬件框架。此外,还要充分考量整体性功能延展和存储扩容,为技术系统模块的逐步集成、延伸与升级预留一定的空间。

在一定程度上,技术系统的高额投入已经超出部分地方经济的承受能力。地方党委与政府的资金是地市级融媒体技术布局的主要经济来源。在制定完备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获取政策支持、申请专项资金等方式拓展资金渠道。

地市级融媒体要审慎选择技术公司的高额技术方案。省级融媒体是我国融媒体云平台建设的中坚力量。基于国家顶层设计中对省级融媒体“一省一平台”的要求,省级融媒体的技术系统具有新闻业务契合度较高、技术安全系数较强等优势,成为地市级融媒体技术支持的重要依托力量。地市级融媒体应探索与省级云平台的技术合作方式,在系统集成、成本控制、升级迭代等层面寻求最优解决方案。

此外,应提升数字资产意识,构建数据库,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与不同平台的合作中,注意防止本地数据资源流失。在技术方案制定中,应明确自身的技术需求,避免掉入技术陷阱。

(二)自建系统:开放兼容、深化合作、模式输出

客观上看,自主研发一套同时满足报纸与广电的内容生产平台,对于地市级融媒体中心来说,虽然存在一定的困难,但仍需勇于探索。我国传统媒体的发展历史较长,其业务生产技术系统陆续迭代出头部产品,诸如报纸行业中的方正技术系统,广电行业中的索贝、大洋等技术系统等。这些头部系统具有知识产权、发明专利,以非兼容性的排他手段抢占市场。这些头部产品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养成了用户的使用习惯,完全舍弃重建新系统显然需要花费极大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

从长远发展来看,与自主研发一套满足各种传统媒体业务生产的新系统相比,提升融媒体资产的一体化管理更具有紧迫性和可行性。一些具有研发实力的地市开始在原有的生产平台上架构新的技术层,发挥媒体资产管理功能与内容生产前后端的指挥功能,第三方生产工具仅用于专业化的单线内容制作。融媒体中心的所有媒体资产,诸如报纸文稿、电视节目串联单、海量视频素材、电视节目拆条等都被存储于自建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之中,并在自有平台进行全媒体内容生产与分发的指挥调度。

在新技术的迭代升级与融合发展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完成上述技术架构需要多方合作。近年来,商业技术公司纷纷放弃专属性技术优势和排他性竞争策略,主动积极寻求与主流媒体合作研发融媒体技术新系统。从地市级融媒体平台建设的成效来看,通过技术合作研发,媒体对新系统技术的实际应用更加得心应手;技术公司对媒体的专业特性更加了解,有助于及时解决问题,推出解决方案,输出成熟模式。

具体来看,地市级融媒体与商业技术公司的研发合作主要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第一,融媒体中心继续使用商业技术公司专业化的内容生产工具,商业技术公司根据使用反馈不断提升该工具的专业化水平;第二,融媒体中心自主研发平台使用规范,以统一的资源管理系统接入厂商的技术工具,保证自主可控的全媒体生产与传播以及媒体资产管理;第三,探索共享商业技术公司技术后台的路径,即权限管理、系统设置等功能,从而更好地完善融媒体中心自建技术系统的架构,提升安全性与可控性。

四、以人为本与创新管理的动能激发

未来的全媒体创新管理,是一种基于互联网思维的人力资源、产业与资本管理模式的聚合式体现。具体来看,地市级融媒体应建立适宜的考核与激励机制,拓展产业布局,为实现超媒式、共享型、移动化与智能型的未来媒体探索可行性管理模式。

(一)考核与激励:以人为本、灵活多元、机动高效

考核与激励机制是地市级融媒体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地市级融媒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开始借鉴商业互联网平台的管理模式,呈现出以“移动优先”为核心,以提升传播力为目的,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并举等特点。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层面:

一是新媒体内容产品考核。传统主流媒体考核新闻产品的收视率、市场份额等数据,融媒体重点考核新媒体产品的传播数据,对不达标的新媒体产品采取整合、分流甚至关停等措施;设置内容增值绩效,对取得不俗传播效果的新媒体产品予以绩效奖励。

二是部门考核。以频道、频率或工作室等为单位进行全年的生产贡献值考核。例如,每年设置100分的部门考核分,提升新媒体在考核分中的比例,一般占到总分的20%左右。这一考核机制主要考核各生产部门的内容产品对整个融媒体中心的新媒体内容首发贡献率,提升各生产部门生产新媒体产品的积极性。在每年的分值考核之外,部分地市级融媒体在每月一次或两次的总编辑宣传工作例会中对各部门的新媒体传播情况进行复盘,并在整个融媒体中心进行公开评价与排行,形成对各生产部门的倒逼效应。

三是人员考核。对每个员工每天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每月形成一份成绩单,将12个月的成绩单汇成成绩表并作为年底的竞聘定岗依据。管理层一年竞聘一次,融媒体中心考核所有中层干部去年的指标是否完成,进而决定今年是否有资格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竞聘要通过单位答辩、专家组投票。

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地市级融媒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存在重“流量”而轻“深度”、重“内容”而轻“渠道”、重“考核”而轻“流程”等问题。当我们用极为严苛的数字比例对融媒体职能部门与工作人员进行高频率、高比例、高强度、立体化的机制倒逼时,我们应该反思这样的管理机制是否太过激进与消耗?是否不够人性化?当“KPI”“996”“大小周”成为互联网企业的文化标签时,我们更应警惕这样的风气在融媒体领域蔓延。

与互联网商业平台相比,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主阵地不能丢失,正能量不能缺失,主旋律要大力传播和弘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优良传统要不断传承。地市级融媒体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创新应以主流价值为引领,以人本主义为出发点,避免高强度的消耗、避免陷入“流量主义”桎梏。

地市级融媒体要不断提升管理水平,以科学的生产流程进行内容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减少重复劳动。立足内容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区域服务的本土特点,探索“一元主导,多元补充”的优化路径,避免单一流程模式的禁锢。

(二)产业与拓展:平台耦合、区域盘活、跨边界协作

整合自有平台矩阵,打造核心平台集群,探索差异化的发展路径,为地市级融媒体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奠定基石。我国的地级市大多是中等城市,传媒资源相对有限,要推动传播活动与经营活动的强劲发展,首先要盘活自有平台与渠道。以后端平台为技术支撑,整合报纸业务、电视频道、广播频率、网站、客户端以及第三方社交账号等平台资源,制定合理的平台分工与协作机制,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其次要发挥好自办企业公司的灵活性与便利性,开展新媒体代运营、技术模式输出、媒资版权交易、承办大型活动等合作,拓展全案服务。

媒体融合打开了全方位发展的通道,拓展了媒介的边界。地市级融媒体的区位具有非常突出的地方性,有利于整合区域文娱与传媒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名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一是寻求当地政府给予充足的政策、财政资金等支持,以大量“注血”促进自我“造血”;二是立足本地产业园、演播室、实验室等物理空间,推动集约化发展;三是充分发挥体制优势,争取更多公共稀缺资源,成为当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抓手,深度参与智慧媒体、智慧政务与智慧城市建设。

值得进一步关注的是,地市级融媒体正在尝试建立央地联动、省域统筹、横向贯通等合作机制,促进行业的优质内容互通、资源优势互补。以业务合作为突破口,提升跨区域、跨产业协作能力,拓展区域权威主流媒体的功能。例如,以“视频+”拓展线上业务,突破行业发展边界。依托视听传播优势,开展短视频创作和直播活动。借助互联网,将各行业的业务与自身业务深度结合。例如,与电商、旅游、教育、健康等行业进行商务合作,拓展业务范围,拉动区域经济增长。

五、结语

当下,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都一致认同全媒体时代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对于许多新问题需要辩证地考量。媒介变革的演变进程将带来什么样的结果?未来我们怎样认识全媒体时代不同媒体的属性、特征和优势?毋庸置疑,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融合与互动、助推与分享、探索与创新不但给媒体自身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可以说,媒介环境的演变是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是人类社会重大变革的一部分。

我国地市级主流媒体正处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起步阶段。因而,当下的实践与探索具有历史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区域特色与资源禀赋,地市级融媒体处在努力探寻自身发展的进程中,一个新的系统初步显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系统集成、精准施策的重要性。地市级融媒体应充分考虑自身区域特殊性,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积极主动作为,从体制机制、技术应用及管理手段三个主要方面激活发展动能,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

注释

①④ 赵淑萍,崔林,吴炜华.构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新格局[N].光明日报,2020-12-22(06).

②③赵淑萍,吴炜华,王婧雯.构建中国全媒体传播体系的三个重心[N].光明日报,2020-12-09(06).

⑤ 叶明睿,吴昊.重生之困:县级融媒体中心发展的逻辑断点、行动壁垒与再路径化[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21(4):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