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击碎的理所当然的想象
2021-12-01梁静怡
梁静怡我是学社会学专业的。
所谓社会学,曾经有一句话,我一直记在笔记里:“Questioning the taken-for-granted, both at the level of common sense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world and in terms of the wider social order denaturalizing what might otherwise be taken as given 'factsof life'.”质质疑、挑战所有的“常理”和“理所当然”,质疑所谓的被给予的“事实”。
今年夏天,我写了一篇关于大象的报道,15头大象“放飞自我”,离开西双版纳,—路北上。它们浩浩荡荡500公里,途经普洱、玉溪、红河州,靠近昆明。现在,它们终于回家了。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声音:“大象没吃的,所以才离家出走”“当地人没有好好保护大象”,这些声音像小刀一样飞向版纳。其实这些声音,某种程度就是“理所当然”。我们坐在大城市的大厦里,因为看到憨态可掬的小象,散发着自己的慈悲,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点江山,觉得当地人短视而无知。我们有更高的学历,把握着知识的话语权,认为自己“先进”而当地山民“落后”,叉着腰,昂着头,伸出食指:“都怪你们,大象出走了。”
其实我一开始也是这样想的,可直到自己在版纳生活了22天。我像水一样流淌在当地,半夜去割胶,生活不易,熬一夜却收入微薄;被大象追那一刻,才真正感受到生命受到的威胁,“象进民退”的无奈;穿越雨林,才理解雨林的温度和呼吸,以及为什么我们需要雨林。我听到了当地人的委屈:“你们只要大象不要人了吗,你们为大象做过什么,凭什么把我们的牺牲当成理所应当。”版纳人直接可爱,我常常被怼得无语可说。
我记得那日穿越雨林,我踉踉蹌跄,寸步难行,没有前面的山民向导,我根本走不出大山。我的那些“理所当然”,被击得破碎。别忘了,他们才是日夜和大象相处,真正生活在雨林的人,可是我们却曾经妄图用城里的“正确”去轻易指责。
一个月后,我带着小麦色的肌肤回到北京,重新踏入高楼与纸醉金迷的现代世界,有点恍惚。诚然,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可警惕那些“理所当然”的想象,我希望,自己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