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鸿宇:草原一屋,心有一木
2021-12-01周禾子
周禾子
去“众方纪”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那是个神秘的地方,它的具体地址无法被标注和描述,去到那里必须有当地工作人员的导引:其次从北京到海拉尔有两小时左右的飞行时长,再经过近三小时的车程,才可以到达,所以即便是坐早班机出发,到了下午也依然还在路上:再就是众方纪每年只有短暂的夏季可以接待人,因为冬天过于寒冷,黑夜也太过漫长。我们去到那里的时候是九月下旬,草原上已经吹起了冷风,早晚需要穿上羽绒服保暖,与此同时蚊虫却丝毫没有减少。
草原像海,驱车一两个小时看不到终点,没有边际。一路上所见的动物比人多得多,在窄窄的公路两边,各种花色的奶牛悠闲地漫步,它们很漂亮,比橱窗里所能见到的皮革制品更令人欣喜:羊群沉着地“过马路”,过往的车辆都会停下,它们也懂得稍微小跑两步让出道路。在这样的景象里,似乎一切都变得更和谐,生命数值都变得更高,就连手机电量都掉得慢了些。
陈鸿宇和他的几个朋友这半个月来都在自驾,进行一场公路巡游,最后一站便是额尔古纳——回到他自己的家乡,众方纪所在的地方。
建立
30岁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特殊的、具有仪式感的人生节点。对陈鸿字更是如此——他在家乡生活了15年,又在外生活了15年,30岁正好在时间上达到了一个对等。而众方纪,正是他送给自己30岁的礼物,就像他的那首成名曲《理想三旬》,是一个来自于“理想”的礼物。“众”是人,“方”是空间,“纪”是时间。陈鸿宇曾经这样描述它:“TheBlack Ark,一个孤独的、温暖的黑色方舟。”
关于建立众方纪的初衷和过程,陈鸿宇在很多地方讲过很多遍,但再被问起,他像抱起木吉他弹唱般,仍然可以平静自若地把故事再说一遍。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他说,“给自己一个回去的理由”。
“一方面是想要跟家人、家乡有一个连结,另—方面是想要有一个自己的空间,这个空间让我可以心安理得地呆着,不用跟人联系,很理想化。”
这其实是很奢侈的一件事,别人只能驻足三天,但陈鸿宇可以在这片大草原上永远拥有它。“是挺奢侈的。如果我没有钱,也许我就花几万块钱盖个小平房自己住了:或者如果我没有这些想法,也许我挣了钱也就买奢侈品买豪车了。”
2017年春,陈鸿宇和建筑师梁琛开始设计众方纪,从两个人的头脑风暴,到后续建筑环节、室内装修的大小琐事,陈鸿宇操了很多心,花了很多钱(“多到有去无回”,陈鸿宇说)。普通建筑的光鲜在建成的那一刻展示给世人,而众方纪作为一个实验体,它的生命从建成后才缓缓开始。
最有意思也最吸引人的部分,是这个房子有它独一无二的“规则学”:不能使用手机,远离社交,最大程度去掉驻留者身上的社会性;没有钟表,让身体遵循自然的日出日落:没有书籍,你只能“读自己”。除了基本的生活用品,这里还提供纸笔、钢琴、吉他等可供创作和记录的东西。
在屋外,陈鸿宇还设计了一个艺术装置“光门”,从侧面看不到任何光,唯有面对它才能看到光。“每个人下车后,都会穿过这个门走到众方纪,回去的时候也是一样,穿过这个门重返原来的生活。像是某种维度之门。”他还为众方纪创作了一首歌《与荒野》——“清土地/小雨洗/野芬芳/几只白/头不抬/草木长/空山伴/左右岸/常将时间翻转……”
“它其实是我内心深处某种需求的一个载体。”2019年9月建成后,陈鸿宇作为第一位入住者,开始了他三天的“理想生活”。
打破
“真的住进去之后,发现之前的想象是一种幻觉。它在我脑海中是理想的,但实际那三天,它告诉我的是虚无。”
与音乐家为了收集声音素材而进入自然不同,住在这样一个被草原包围的房子里,能获取到什么,太过抽象。第一天下午陈鸿字住进众方纪,有点累,他直接睡了,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他不知道具体几点,也不知道该干吗,就一直放空,后来迷迷糊糊又睡着了,身体和大脑都变得更混沌了。
“没有手机,没有书本,相当于你最熟悉的生活方式被剥离了,生活中没有可以去安排的事情,第一感觉是不适应,所以人有点懵。三天之后,我从众方纪出来,感觉一片空白。”没有满溢的灵感,甚至连重新拿回手机打开的那一刻,消息和电话也没有陈鸿宇想象中那么“爆炸”。
我问他,那三天,你的五感没有变得更敏锐么?对于时间和空间的感知是否有不一样?
“做饭和吃饭是最有觉知的吧,因为当你无事可做的时候,只能把眼下做的事无限放大,拉长它的时间,增加它的精细度,所以会很仔细地做饭,去品尝每一点细节。这是一种强制性的专注,其实也是在做众方纪的时候我想象中它带给人的状态,在做饭这件小事上确实达到了。”
在后续的入住者中,也有一些人在此获得了独一无二的体验,有人洋洋洒洒地在駐留手册上写满了感想,或是留下画作,或是采些野花野草做成标本,有人见到了狐狸(野生动物通常不会出现),还有人在墙壁上写诗。“其实墙上不应该有字的”,陈鸿宇苦笑道。我说那你也还是保留了,没有涂抹掉。“这也是房子的一种成长性,我不希望它像酒店似的,下一个人来了就一无痕迹。”
众方纪接待驻留者的过程,就像是种子发芽,会伴随着来去者的印记慢慢长出更多枝叶,所以,也离不开修剪。
“三天,也许三十年,人们都不一定能做到读自己,很多人所需要的孤独,其实是一种独处体验。”在打破了自己之前的幻想后,众方纪的内核有了一些变化,从“孤独”走向更为中性的“宁静”。规则也有所修改:驻留者允许携带一本书和一张CD,但这本书不是给自己阅读的,而是给后面将要来到这里的人留下的,你所能阅读的,是之前居住在这里的人留下的书,“用这种方式来达到一种不一样的空间连接。”
重拾
陈鸿宇开着他那辆名为“做梦巴士”的小房车,将我们从附近的民宿送到了众方纪,这半个月的公路巡游,他就是开着这辆车完成的。这趟巡游也有它的名字,叫“重拾故乡”。
一路上,他简单跟我们介绍起周边的牧场、河流。我想起从机场来的路上,当地的司机师傅说这里有亚洲第一大湿地,陈鸿宇说他对这些其实并不清楚,也许还没有外来游客知道的多。我想这大概是他与入住者的区别,他从小生活在这片地域,对于外部所见的景象、生物都已习惯,而惯常在都市中生活的人突然来到这里,则更容易形成冲击。
所以“重拾故乡”的意义在于,给陈鸿宇一个重新从外部进入到内蒙的视角。他从北京一路向北,再往东,走了很多地方,看到了真正的牧区生活,但看得越多越发现自己无知,“原来说起内蒙我还能说两句家乡什么的,这么走了一圈之后反倒不敢说了,每个地方都是新的。”
我对牧区的生活一无所知,想象中他们会骑着马,边呼麦,边放牛羊。陈鸿宇说现在牧民们都是骑摩托车放羊了,因为骑马太颠太累,养殖的马都是专供游客们骑着玩的。他边说边拿起手机,给我看了一张放羊大姐的照片(这张照片他也发在了微博上):酷酷的防风防蚊虫头套,红黑相间的金属摩托,大姐的姿态淡定中透着娴熟。那个瞬间柴油朋克、蒸汽朋克在我脑中一闪而过,这也许是一种“自然朋克”?我突然发现幻想被打破不是一件坏事,因为现实会给你更意想不到的答案。
今年六月,陈鸿宇第二次住进了众方纪,带着被打破的幻想,以更平和的心态开始了长达七天的独处。这与两年前的那一次完全不同,“因为有了音乐和书本,感觉好了很多,至少我的思维是活跃的。白天我就坐在墙角下面看书。地上有好多杂草,我会拔掉一些烧篝火;晚上在屋里做饭,喝点酒,既能把自己放空,内心也很平静。”
七天后,离开众方纪的当晚,陈鸿宇迎来了一场盛大热闹的家庭聚会。“很多人说很多话,还需要给长辈敬酒,我从零社会性—下进入到了一个纯社会性的状态。结束后我就上飞机飞回北京,可能是喝了酒的缘故,在飞机上—下来了感觉,好像在众方纪这几天看的书、作者都在跟我对话,伴着小鸟的叫声,煮饭时火苗的声音,碗筷的叮叮当当,所有的生活场景变成了纪录式的画面,那个房子也像是活了,跟我产生了感情。”于是借着酒劲,借着众方纪留存在他身上的体验感,以飞机作为燃料,陈鸿宇“爆炸”了,他一口气发了四十多条微博。这也许就是这七天的意义,它不存在于住进去的一刻,也不在离开的一刻,而是潜入到身体和大脑内.需要某个事件和时刻去触发,才会显形。
聊完这些,我也该赶去机场飞回北京了,突然想起来还有一个最简单、最自然的问题没有问他一一你在众方纪见过的最美的景色是什么樣的?陈鸿宇说太多了,有一次看到远处有一个红色的圆顶,他以为是新盖的旅游景点,后来它升起来了,才发现那是月亮,红彤彤的大月亮,再过一会儿它完全升到了空中,就与平时的月亮无异了,一刻的震撼转瞬即逝。“这个房子不变,变的是天和地,就像一幅画,画中物不变,但画布每天都在换,没有遮挡,没有边际。”
无需再赋予更多的意义和价值了,在星空下,在宇宙中,在世间万物里,我们所能捕捉到的每一点细微,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