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的“真情境”教学
2021-12-01赵毅
赵毅
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学的艺术就在于能够创设恰当的情境。”我们也都曾在自己的课堂中创设过各种情境,或是音乐的导入渲染,或是多媒体的画面视频……但这里的“真情境”不是简单的情绪感染、情感激发,它是着眼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以真实问题为载体,让学生利用已有学习经验和广泛学习资源进行综合式实践活动的真实情境。
一、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情境”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强调以“核心素养”为本。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并构建起来,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品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也明确,高考考查的是应对生活实践、未来学习和探索情境中的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与能力。由此可见,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与未来学习和生活密切相关的“真实”的“情境”,这里的“情境”不是我们以往习见的,比如学习古诗就是配乐MV画面,学习小说、戏剧就播放影视剧片段,这些所谓的“情境”,只是浅层次的氛围渲染、情感共鸣,实际上还是相当于“导入”,这都不是指向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与学生未来生活息息相关的真实的“情境”。
筆者在教学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以上学期我们结集的一本优秀作文集为依托,进行“项目推广”,让更多的人看到我们的写作成果,了解我们的写作方式以及学生的写作过程。大家根据兴趣爱好以及特长等自由结组,各组分别采用不同的媒介做传播途径,设计自己小组的推广方案和设计作品。这样的“项目推广”的情境,是真实存在于学生未来学习和工作中的,很好地体现了语文的“生活化”。对于这样的“真情境”,学生是充满浓厚兴趣的,是带着强烈的积极性去参与的,他们是在与10年后的自己对话。活动中,他们的创造能力、设计能力、合作能力、组织能力、写作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摄影技术等多种素养和能力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
二、在“大单元”理念下创设“真情境”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已经开始在部分省市正式投入使用。此次教材的改革可以说是近年语文教学历程中的一次巨变,不仅在于内容改变之大,更在于理念改变之彻底。它一改传统的教材安排体系,突破单一知识点和单篇教学的组织模式,以“单元”理念整合教学内容。革除了“碎片化”教学的弊病,以人文主题和任务群双线组织教材,注重知识的网络化联系和整体性建构,也更契合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单元编排特点,以“单元”为单位设计学习方案,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完整的学习情景、学习故事。以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单元的总体教学目标有以下几点: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比较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撰写具有相应语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媒介应用能力;学习判断媒介信息,提升媒介素养。如果分散设计,每对应一个目标设计一个独立的学习内容,就背离了统编教材“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设计初衷。它需要我们创设一个真实的、完整的情境方案,设计一个大单元的学习活动,是整合了目标、任务、评价等多项内容的大单位。于是笔者就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情境方案。①设计背景:上学期期末学生自主合作将各自的优秀作文结集设计,做成了一本优秀作文集。②学习活动:设置模拟情景,以作文集做依托,进行项目推广。设计自己小组的推广方案和作品。③活动展示:做一节交流展示课,各小组分别上台展示自己小组的推广方案和设计,并进行讲解;其他学生做点评;教师做总结和提升,再次强调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以及多种媒介传播信息的方法、技巧、要点等,最后阐述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中我们要将多种媒介有效融合,从而完成本单元以及本任务群的学习目标。这样一个完整的“大情境”,包括了多个内容和目标,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切实提升了语文核心素养。
三、在“真情境”中完成综合性“大任务”
“学习任务群”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改革创新,它以学习任务为导向,以学习活动为载体,创设学习情景,整合各种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具有任务性、情境性、实践性的特点。“新课标”共设置了18个任务群,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四单元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在教材的“学习活动”中给了三个活动提示:第一个是“认识多媒体”,比如开展一次身边人获取信息习惯的调查和改写招聘启事。第二个是“善用多媒介”,为班级节目写一个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第三个是“辨识媒介信息”,举一个虚假信息被揭穿的例子。而笔者则将这个任务群设计成一个综合性的“大任务”,以不同媒介做传播途径,分小组设计推广方案。学生自由结为五个小组,分别是文字组、海报组、音频组、视频组和美篇组。他们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结组选择媒介,并小组合作设计推广方案,这一过程就是他们深入了解媒介特点并运用媒介的过程。在展示交流过程中,每组派代表向老师和同学展示本组的推广方案,并加以讲解。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再次明确几种媒介的传播特点。同时,其他学生点评几组作品的过程也是辨识媒介信息的过程。
通过课下小组合作设计推广方案以及课上的展示交流和点评,整体提升了学生的媒介素养。这样就将教材提供的三个活动整合为一个“真情境”下的综合“大任务”。学生的文字作品情真意切,真实地展露了他们学习写作的成长历程。海报设计意蕴深厚,艺术性强。音频作品声情并茂,精彩句子直击心灵。视频作品开头无人机航拍,主题突出,极富青春气息,佳句展示配以内容相符的视频画面,极具震撼性。美篇作品内容丰富多彩,展示了学生的修改过程,还有学生自己总结出的作文写作方法。在这样一个完整真实的情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和潜力被最大地激发出来。这样综合性的“大任务”体现了知识的综合性运用和能力的整体性发展。
真实的作文集、真实的推广设计、真实的情感表达、真实的成长过程,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情境”。学生的能力和素养在真实的学习实践中得到真正的提升,这样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懂得:语文不只是课本上的语文,更不只是试卷上的语文,语文是“生活化”的语文,语文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语文。这样的学习过程也让笔者看到学生的成长和收获,更体会到统编教材“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的设计初衷。我们语文教师常常抱怨学生不重视语文,不爱学语文,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多创设一些这样的语文学习的“真情境”“大任务”,相信更多的学生会乐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