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设计与反思

2021-12-01陈喜莲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征稿启事媒介语言

陈喜莲

2020年秋季新学期,广东省全面启用部编版高中新教材。2020年12月,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获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国家级示范区深圳市语文学科示范基地”。2021年4月,深圳市语文示范学科基地展示活动在我校举行。笔者以“谷雨诗会”为真实情境,设计了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课,该课例落实了新课程新教材理念中的“任务”“情境”“活动”等要素,以“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为统领,组织学生展开了跨媒介阅读与探究学习活动实践。本文以“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为例,侧重探讨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单元任务的设计及深度学习的实践路径。

一、设計依据与意图

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四单元“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属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任务群。

基于课程标准任务群目标,笔者结合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语文组传统节目“谷雨诗会”这个真实的语文生活情境,围绕文化溯源、筹备征稿、诗文鉴赏、宣传推广、朗诵汇报、直播报道等活动,整合了教材中的认识多媒介、善用多媒介、辨识媒介信息三个学习任务,设计了“谷雨诗会”跨媒介文化溯源与诗歌创作鉴赏、“谷雨诗会”跨媒介宣传活动设计与实践、“谷雨诗会”直播报道与新闻稿撰写三个学习实践活动。

“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比较不同媒介的语言特征,能够撰写具有相应语言特征的文稿,提高信息时代背景下的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提升经典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核心素养,让学生掌握运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传播信息的相关方法和注意点,并进行有效实践,运用于真实的语文生活中,不断提升媒介应用能力和媒介素养,从而培养求真求实的态度,提升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谷雨诗会”的真实学习情境和跨媒介学习实践任务的整合,意在让学生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在校园文化生活中真实发生,具有真实性和实践性、贯通性和层进性的特点,深化学生对新媒介文化的体验与认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的目标。

二、单元设计与实施

“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在创设真实学习情境的前提下,建设跨媒介学习共同体,分阶段进行“学习与设计、运用与实践、汇报与提升”三个课时的学习,侧重学生对跨媒介语言运用的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合作探究中完成三组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

学习活动一:“谷雨诗会”跨媒介文化溯源与诗文鉴赏。前期,学习实践的主要任务是文化溯源、诗歌创作与鉴赏、诗歌朗诵与推荐,实践方式是跨媒介。

首先,学生借由多媒介搜索、辨析、筛选24节气中有关“谷雨”的文化知识,跨媒介了解“谷雨诗会”的缘起和文化内涵,并以多媒介方式呈现和表达。第一,阅读文件《中国二十四节气申遗报告》,网络搜索百度百科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人文科学纪录片《印象中国——二十四节气》;第二,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撰写科普短文,简要介绍二十四节气;第三,小组分工合作构画“谷雨”思维导图,突出“谷雨”节气的文化内涵。其次,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语言特征,拟写“谷雨诗会”征稿启事,征集有关“春天”“青春”为主题的原创诗歌。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征稿启事的撰写,引导学生区别在不同的媒介上发布征稿启事在语言运用上的差别,并在此基础上修改征稿启事,以体现不同媒介的语言特点。学生课外阅读书籍《中国二十四节气诗词鉴赏》(王景科)、摄影集《时光映画·镜头中的24节气》(林帝浣),收听“为你读诗”微信公众号“散步二十四节气”音频节目。精选“谷雨诗会”原创诗歌,撰写鉴赏短评,配上图画,做成PPT课前分享。然后将本组精选的诗歌、撰写的短评录成音频,由班级宣传委员精选汇编,以“图文+音频”的形式发布至“山海丝语”公众号上。

学习活动二:“谷雨诗会”跨媒介宣传活动设计与实践。围绕“谷雨诗会”,进行跨媒介宣传推广方案设计与实践,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善用多媒介”内容及相关的学习资源,了解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语言特征,学习运用多媒介设计“谷雨诗会”宣传推广方案。分小组撰写方案,以具体的学习实践项目确定宣传目的、使用媒介、语言素材、面向受众与效果预设,分小组收集宣传素材。教师指导学生撰写宣传语,设计活动海报,制作宣传短片。短片的制作自由报名,分工合作,由语文老师和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完成。第三课时,学生分两大组分享“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与实践的过程,展示学习实践活动成果,教师组织进行分析、评价,对其在活动设计、文案撰写、媒介运用和团队建设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评价,评选出“最具创意奖、最美文字奖、最佳媒介奖、最赞团队奖”等奖项,并予以表彰。(详见附表1)

学习活动三:“谷雨诗会”直播报道与新闻稿撰写。人大附中深圳学校“谷雨诗会”于4月22日举行,宣传报道组提前撰写“谷雨诗会”直播脚本,进行网络直播。“谷雨诗会”结束后,宣传报道组撰写新闻宣传稿,分别在校园电视台和学校微信公众号上发布。

三、课程探索与反思

“谷雨诗会”跨媒介学习实践活动课教学,实质上是一场新教材教学探索之旅。这里的探索,既有教师教学设计、实施和课堂组织、推进的探索,也有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共同体构建与实践的探索。

首先是跨媒介与语言运用的有机整合。在引导学生善用多媒介呈现、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诗歌的征集、创作、鉴赏与交流”环节充分地体现了这一探索。征稿启事的学习实践,既是实用文体写作的训练,同时也是认识媒介特点的深入。征稿启事分别以纯文字的形式在班级宣传栏、以PPT形式在语文课堂上,以音频的形式在学校广播站进行推广。学生根据三种不同媒介的特点,先后对征稿启事进行了文字上的修改,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媒介对于语言的不同要求,提升了学生多媒介交流中的语言运用能力。原创诗歌鉴赏的学习实践活动,首先是鉴赏短评在班级和学校宣传栏展示,这个是纯文学的专业鉴赏;其次是以PPT的形式在课前分享,内容要精炼、重点突出;再次是以音频、图文结合的方式在微信公众号上推广,这个要浅易通俗、音画俱佳,吸引大众关注,达到网络传播的交流目标。

其次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全新学习方式。在开课之初,班级各小组就在讨论学习实践活动方案的过程中进行了学习共同体的建设,进行了小组分工。然后,在引导学生辨识媒介特点和信息的过程中,老师围绕“谷雨诗会”的文化溯源问题,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媒介信息搜索的方法和途径,并让学生充分查阅、收集多媒介的信息来源,再引导学生比较、辨析信息,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根据情境交流的需要,合作撰写“二十四节气”科普短文,集体构建“谷雨”思维导图。学生在全新学习方式的体验中,以项目推动过程,以过程生成体验,每一个人都在学习实践活动中收获了知识,获得了成长。

最后是学习实践活动的落地执行,以及后期调研与探索。在整个的学习实践活动中,最难、最具挑战、最受同学喜爱的学习活动是制作“谷雨诗会”宣传短片。这里面既需要有脚本创作、配音文字创作等语言运用能力,也要有拍摄、配音、剪辑等多媒介使用技能。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与引领下,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分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实践并完成了宣传短片的制作。过程非常艰难,作品也稚嫩,但跨媒介学习实践的过程和體验在信息时代的语文生活里真实发生,弥足珍贵。

在学习实践活动结束后,学校高一年级对各版块的学习实践项目进行了评选,并以多媒介的方式展示了优秀学习成果。笔者设计了学习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对学生展开了学习实践活动调研。本次调查问卷为抽样调查,选取10个班共计500人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有三大项:一是纸质、图文、PPT、音频、视频、广播、网络等多媒介的运用;二是科普短文、征稿启事、诗歌鉴赏、视频配音文案、直播脚本等文体语言的学习和运用;三是小组合作学习共同体的建设,以及学习方式的体验。据统计,在学习实践活动项目中,受学生欢迎的实践项目的前三名依次为:宣传短片、诗歌鉴赏微信公众号、宣传海报。由此可见,学生对跨媒介宣传的关注度高,对全新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学习兴趣高,对语文信息生活的跨媒介的探索精神可嘉,但也暴露了学生对灵活运用多媒介进行信息传播的技能上的不足。在语言运用学习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表示对应用文写作存在疑惑,不太明确各类应用短文的写作要求和规范,担心在考试中失分严重,希望后期能够进行专题学习。另有调查显示,近九成的学生接受学习方式的改变,并愿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尝试在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习,以此获得新知识。

广东省的新教材教学的探索尚在起步阶段,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一个全新的学习任务群,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一线教师仍需在这个领域拓宽思维,创新设计。笔者认为:落实该任务群不应局限于单元学习活动的设计,还可以渗透在古诗文阅读的情感探究中,也可以体现在戏剧单元的演绎里,还可贯穿在小说单元人物的探讨中。教师的任务在于设置真实情境,细化学习任务,设计具体活动,为学生提供跨媒介学习的支点。无论采用何种媒介形式,无论语言运用怎样变化,都要指向提升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核心素养,这是跨媒介学习实践的本质,也是跨媒介阅读与交流的重要支点。

猜你喜欢

征稿启事媒介语言
征稿启事
语言是刀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征稿启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征稿启事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