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情驭景,以景结情

2021-12-01周美艳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西江月黄沙辛弃疾

周美艳

常言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环境描写的价值正在于此,在文人墨客笔下,环境与情感紧密相连,在惜字如金的诗词作品中,环境勾勒尽显作者胸怀,一草一木皆有深意,这样也让诗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文学意境。辛弃疾作为南宋最为重要的词人、文學家、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其作品中的环境描写十分丰富,或是刻画军旅诗歌的豪迈之景,抑或尽显燕赵奇士的侠气之景,都带给读者明显的冲击力。本文以《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的环境描写为切入点,从自然之美、丰收喜悦与豁达胸怀这三个方面出发,就《西江月》一诗中如何通过环境描写层层递进其中情感,实现以情驭景、以景结情、情景交融进行详细分析。

一、质朴天然的自然之美

读诗词、知其味,理解诗词内核需深入诗词环境,以作者之眸,品作者深意,以作者之词,探景象内涵。《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环境刻画仿佛能让读者身临其境。恬静的生活之态在自然景物之中更显情趣,自然的美妙风光也尽显山村乡野特质。

苍苍明月下,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远远看去,鹊儿的惊飞恰如一幅画卷,或因月色明亮,惊醒了梦中鸟儿,抑或是晚风浮动吹皱了鹊儿的羽毛。展翅高飞的喜鹊自然也是一番美景,“别枝”摇曳,浮想联翩。遥想当年的辛弃疾,或许也远远地望着鹊儿惊飞之貌,我们似乎又通过环境勾勒回味当时夜色,明月装饰了辛弃疾眼前的景象,作者的诗词又装饰了我们的梦。清凉的晚风拂过,远处蝉鸣隐隐而来,诗词景象的刻画也逐渐丰满起来,视觉与听觉让眼前景更显立体化。蝉鸣声似乎带有浓厚夏意,“月明惊鹊未安枝,一棹飘然影自随”,辛弃疾也一定驻足仔仔细细地聆听着,凉风徐徐而过,更显这夜晚惬意十足,在夜的清幽与深邃之中,仿佛都不忍离开脚下的土地,阔别眼前美景。

我想,辛弃疾落笔时,也一定冥想着让这样一首名篇去滋润这一方天地的百姓,诗词之中都是显而易见的事物,风、月、蝉、鹊都是乡村之中目之所及的普通事物,但是组合而来却令读者浮想联翩。“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作者在平淡之中寄托的深情更令人感叹,只有真正淡然的人才能领略这大千世界的自然之美,这美不可复制。辛弃疾一定这样想,我与清风诉诗词,但愿自然席君梦。

二、月夜稻村的丰收之喜

点点星光聚月夜,处处自然尽风光,《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对于乡村丰收之喜几乎融入在字里行间,诗词中的景物描写更如媒介,我们茫然回望,仔细品味,仿佛能伸手触摸几千年前的夏夜,飘洒隽逸,和谐轻松,深入浅出,灵活生动,有乡土气息,有生活情味,合上书卷,所有情感也被一并带入进去。

随着夏风飘过,一阵阵的稻香扑鼻而来,在夜间的黄沙道散步,想必作者的内心一定是柔软的,乡村的静谧尽在一个个夜景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眼前稻田无边,香味弥漫,不觉联想即将到来的丰年,稻花飘香的“香”,固然是描绘稻花盛开,也是表达词人心头的甜蜜之感。蛙鸣之声不断,俨然在呼应作者内心想法,眼前的稻田既是百姓生存的基石,更是乡村之中一大乐事。这样写景刻画令人称奇,这堪称词人匠心独到之处,以蛙声说丰年,是词人的创造。将读者五感进行充分调动,补足声音与味觉来源,通过景物描写来侧面烘托,引起读者不断思考诗词接下来的发展又会有何惊喜之处。

但在我看来,洒脱的乡村风貌也能勾出辛弃疾几多惆怅,他不仅仅是赫赫有名的词人,更是南宋著名将领,作为封疆大吏,他行为作风光明磊落、果敢正直,大力宣传以战争来重获国家的主权,恢复中原,而这一观点恰遭到了同僚官宦的嫉恨与高层打击。《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落笔时,辛弃疾惨遭排斥,被罢官免职,到上饶带湖家居,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过着投闲置散的退隐生活。在稻香下、蝉鸣中的深夜里,辛弃疾也必将感慨良多,他或许会深念这稻田乡村之状简单纯朴,不似官场中勾心斗角、世事难料。他或许在稻田之中也曾怀念自己未完成的家国大梦,剑气纵横三万里,一剑光寒十九洲,祖国山河仍旧破碎,这一定是个未完成的梦。更或是,在无法明说的心愿面前,在污秽不堪的大环境之中,稻田、蛙鸣似乎有诗意的代指,能将无法明说的感情倾注其中。通过其中详尽的景物描写,我们虽不能完全理解辛弃疾内心所想,但在这样一幅乡村画卷展开之际,其蕴含的文学气息便已胜过千言万语。

三、倾注诗人的豁达胸怀

词中的景物是作者一眼望去的尽头吗?这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辛弃疾笔下的村落风光也并未就戛然而止,上阕是夏景的描绘,在下阕景物的探究中,更多的惊喜等待着我们自己来挖掘,这仿佛一条没有尽头的长廊,诗词景物的尽头深几许?或许连作者内心也并无准确的答案。在辛弃疾沉思之时,周围景象又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天空浮云微显,明亮的星星高悬在星空,淅淅沥沥猝不及防而至。寥寥数语就将天气猝然转变尽显现于读者眼前。“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在这里,“星”是寥落的疏星,“雨”是轻微的阵雨,这些都是为了与上阕的清幽夜色、恬静气氛和村野成趣的乡土气息相吻合。特别是一个“天外”一个“山前”,本来是遥远而不可捉摸,可是笔锋一转,小桥一过,乡村林边茅店的影子却意想不到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而这一环境描写似乎是和读者打了一场哑谜,辛弃疾久住此地,对于“黄沙道”应该是谙熟于心的,在夜景与薄雨中,竟然引得作者不识眼前路,土地庙附近镀金茅草小屋又去向何处了?作者自身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虑,竟然一转眼就在眼前,只是转了个弯儿。

在这一阕的景物描写过程之中似乎平添一丝禅意,诗词前部分的“山前”,后部分的“路转”都似乎在一念之间。平淡之景显深邃之意,环境描写的意义也在这一刻得以不断深化,在这一刻辛弃疾也一定是心境豁达的,官场执念、家国之恨在这一刻也能短暂割离开来。这恰是简单的景物描写带来的冲击感,正是在看似平淡之中,却有着词人潜心的构思、淳厚的感情。在这里,读者也可以领略到稼轩词于雄浑豪迈之外的另一种境界。

触景生情、寓情于景,情感与景物分割不开,斟酌景物的深层情感,在诗词空间地域下,景物总如烙印一般深深镌刻在读者的脑海之中,一景一象皆是意,曾是惊鸿照影来。垂眸凝望,仿佛总能触及千年前的夏夜,蝉鸣悦耳,天空点点星光,细嗅稻香,真正清风拂面,都展现诗词之中的绝美秘境。当我们再次回望,仿佛追逐着辛弃疾的脚步,琅琅诗词声使得我们身临其境,返照全词,则无一不是作者“夜行黄沙道中”的见闻和感受。这大抵便是诗词之韵、景象之美,皆在文本境界,词脉由此畅通一体,浑然天成。

猜你喜欢

西江月黄沙辛弃疾
西江月·农家早春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西江月·新秋写兴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战黄沙” 郭成旺一家四代与4.5万亩沙漠绿洲
西江月·流萤夜
腰痛用花椒黄沙热敷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
《西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