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及措施
2021-12-01宋翠环艾秋月
宋翠环,艾秋月,徐 繁
(山东省航空应急救援中心,山东 济南 250014)
0 引言
林业可持续发展不仅能改善生态自然问题,给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诸多好处,还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对地方土壤、水利与空气等方面带来诸多益处。而林业发展需要当地种植大量的树苗,扩大种苗种植面积与存活率。但是,林业种苗规模越大,种苗管理难度就越大,由此更需要改进工作以促使林业管理长久地发展。
1 林木种苗的深远影响
1.1 为林业相关产业发展提供苗木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逐渐提升,对于自然环境造成非常巨大的影响,部分地区的森林覆盖率开始出现下降,我国急须加大对于土地沙漠化的治理力度。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此类问题,就需要通过开展植树造林,全面提升我国整体的森林覆盖率。①要提升对于林业中林木种苗工程的重视度,全面了解林木种苗工程的重要作用,提升林木种苗工程整体的规模,确保所有的植树育林地区都可以获取足量的苗木资源;②对于优良种苗的培育工作,应该提供有利的资金支持,推动新种苗的研发以及改良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1.2 优化林业产业的体系
林业种苗是影响林业进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质量良好、数量充足的种苗能够有效推动林业的发展。只有不断优化林业种苗工程,才能够有效促进林业以及相关产业科学技术的完善和快速发展。除此之外,伴随种苗工程的不断完善,植树育林整体的工作效率也得到极大的提升,林业工作人员可以采用科学的方式管理林地,进而确保林业部门整体的组织架构更为高效,这在一定程度上完善林业产业体系。
1.3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已明确指出,需要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以保护生态文明和自然环境为前提,进行经济发展,科学、合理地使用自然资源,促进人类和自然形成一种和谐共处的状态,而林业的发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讲,大力发展林业种苗工程,可以帮助造林工作提供所需的材料,同时,林木种苗工程还可以为建设精神文明提供助力,让大家逐渐形成珍惜林木资源的意识,营造人人爱护林业的良好氛围,这对于开展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2 林业种苗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2.1 种苗管理缺乏专业性
林业种苗管理工作中,林场配备专业技术人才是重要的人力保障内容。但是,种苗管理更加侧重于林苗健康情况,忽视管理队伍的建设,导致管理队伍管理专业性不强,在监控管理林业种苗上,难易实现精细化管理,种苗培育质量受到极大的影响。再加上种苗管理缺乏科学性,管理定位不清晰,面对突发情况,无法快速响应应急机制,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隐患。
2.2 缺乏充足的项目管理资金
林业种苗生产周期较长,管理难度较大,且不能获得短期效益,这几方面的特点造成投资种苗会有很大的风险。如种苗管理中,由于项目资金链的断裂或种苗所需要的设备、农药等资源供货不及时,不能保障管理人员能够按照发放工资等,进而会影响管理质量,对林业种苗管理的稳定发展会带来极为严重的影响。
2.3 管理技术升级慢
林业种苗管理技术主要是指设备管理与技术管理两个方面。在技术管理方面,根据种植地区的气候、土壤、种苗类型等选择合适的育苗技术。但是,当前技术管理的突出问题是专业技术升级较慢。具体来讲,面对市场出现的各种苗种,会影响后期杂交质量,也无法及时按照地域性小气候加以更改管理措施。在设备管理方面,种苗设备由补光灯、浇灌设备、挖坑设备等,若管理人员没有对上述设备制定保养计划,会影响林业种苗生产效率。
2.4 林业种苗的结构失衡问题
林业种苗结构的失衡集中体现在市场需求与品种结构上。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林业生产技术,因技术水平的限制导致种苗存活率受到影响,进而种植技术含量低且容易存活的树苗市场需求量就会偏高。同时,市场对优质树苗的需求量就会偏低,优质树苗的品种量不足,无法满足多样化生产。另一方面,再加上利益的驱使,林业种苗数量明显超出市场需求,也加大市场供需结构的不平衡。其主要原因部分行业对林业资源的需求量较大,导致很多林场为了抢占市场,没有根据经营实际情况而选择盲目地种苗,很多种苗技术含量较低,林业供货量大,但是买方需求量固然有限,缺少优质树苗的供货渠道,市场结构逐渐失去平衡[1]。
3 林业种苗管理措施
3.1 积极改革林业种苗管理模式
为了保障林业种苗的管理水平符合市场需求,应该积极改革种苗管理模式,如改变传统粗放式管理,重视精细化、差异化管理,也就是按照林业生产经营的实际情况,如种苗品种、种苗面积进行分类集约化管理。从林业种苗的选育开始,就应该重视管理工作,严格把关选育种苗质量,保证种苗与土壤、水分等条件的相适应,进而培育出优质苗。同时还要加强种苗抵抗能力,如冬季做好土壤保温工作、下雨多雨及时排水等等,以提高种苗存活率。除此之外,林业管理还应合理固话土地资源,不同土壤条件应该选择合适的种苗技术,以促使林业种苗管理模式的可行性。
3.2 提升林业管理人员的资金引流作用
林业种苗各项管理工作离不开资金保障,管理部门重视资金引流才能为林业种苗提供设备技术保障与专业人才资源的保障。而传统种苗管理正因不重视此项工作,资金不足而影响种苗管理的后续发展。对此,林业相关单位可积极与当地的林业高校合作,构建林业种苗示范基地、实训基地与管理基地,对促进林业种苗管理非常有益,且能够获得资金技术支持。不仅如此,林业主管部门可通过技术、资金或政策支持林业种苗的培育工作。林业种苗的培育单位也可与地方高校或科研院建立合作关系,培育单位提供资金与场地,而科研单位则提供技术支持与科研成果。科研单位或林业种苗单位可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科研,解决因科研缺少项目资金的问题,且这一措施还能起到林业宣传效果。
3.3 重视种苗科研及生产技术
一方面,林业单位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种苗科研管理水平。为满足市场需求与育苗生存条件的变化,进行苗种研究与种苗培育工作显得格外重要。政府部门应该调动社会单位投入到地方林业生产建设中,以保障种苗科研及管理成效,研发出生存率、高品质的种苗,以促使种苗产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另一方面,在种苗生产技术上,需要重视以下三个方面:
林业种子处理,林业单位选购树种应该严格把握好“质量关”。按照育苗标准筛选与脱粒,以及种子消毒工作。完成以上工序需要用干净的稻草覆盖以保证恒温催芽质量。催芽中管理人员应该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出芽率达到8%,则需要去掉种子覆盖的稻草。若完成选种却不能及时进行播种,则应该按照种苗标准合理保存种子,反复上述工序后需要将处理过的种子进行新鲜保存,以保证种子生存活力[2]。
播种林业育苗一般在每年春季的3—4 月,特殊气候应该按照实际情况调整种苗插播期。插播前应提前翻耕,以保证土质疏松与土壤透水性,以此为种子萌发提供良好生长条件。种苗播种常选择人工播种或机械播种,林业单位应该生产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若林业种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林业单位也可以采取插杆的无性繁殖方式,也就是在母树种截取枝条,通过蘸取生根剂再插杆在苗床,这种种苗方式的优势是环节少且育苗周期短。
幼苗管理工作在种苗抵抗力弱时,林业管理人员应该加强管理,并做好水分管理工作。若种苗光照强度过大,则需要用遮盖物进行是当地遮阴,避免幼苗受到灼伤。不仅如此,施肥工作也很重要,切记不能单一使用肥料,而是要交替施肥。当进入冬季,林业管理人员应该采取种苗保温措施,如利用稻草或塑料薄膜包裹,避免树苗冻伤[3]。
3.4 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办法
传统林业种苗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造成林业地域市场差异大。对此,各地区采取因地制宜的管理模式。从种苗管理上,切实按照当地土壤环境、水文地质及气候条件等,选择适合的树苗进行种植管理,不同地区种苗种类不同,促使林业市场种苗多种种类,保障种苗质量与市场供需的平衡。针对管理人员工作质量问题,则可以用量化考核方式将日常工作与绩效进行挂钩,调动管理人员积极执行管理办法。除此之外,地方林业发展应确保统筹兼顾,以带动林业发展活力。
3.5 做到统筹兼顾,推动林业发展
建设林木种苗基地,需要兼顾新基地和旧基地的同步发展,优化基地相应的基础设施,进而提升整体的培育技术和运营能力。同时,依据我国目前的发展现状,需要增加林木种苗的培育基地,通过大量建设新的基地,来弥补旧基地的一些不足,提升林业种苗整体的多样性。对于林业种苗机构的管理工作,应该不断优化整体工作队伍的职业素养,加大基础设施的力度,政府相关部门应发挥一定的协调能力,进一步完善林木种苗培育基地,从而促进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林业种苗管理质量,直接影响林业生产效益与未来发展。种苗实际管理工作中,应该根据行业政策积极推进新管理模式,加强资源储备及其与市场之间的联系,才能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促进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