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表达不自信怎么办?
2021-12-01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成利新
北京市朝阳区教师发展学院 成利新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交流的工具。幼儿期是孩子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当孩子应用语言进行交流表达时,不仅需要了解语境、理解他人的意图,还需要梳理自己的思维过程,应用恰当的语句将想法表达出来。因此,交流表达看似简单平常,实际包含诸多复杂的心理过程。对孩子而言,交流表达既是锻炼也是挑战,无论哪个环节“卡壳”,都可能导致其用以表达的语句听起来不够流畅,或者让自己看起来不够自信。就像故事中的猫头鹰一样,期望将新故事讲给“有史以来最多的观众”听,然而当观众真的足够多时,却“卡壳”说不出来了。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不自信,过度担心自己讲得不够好、别人不喜欢而导致紧张;二是表达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要知道掌握一项在任何时候都能娴熟运用的技能,需要经过不断锻炼。那么如何让孩子学会自信大胆地表达呢?
第一,鼓励孩子去表达,让孩子觉得“我能讲”。当孩子主动发起对话、表达对一件事情的观点时,家长应洗耳恭听,在鼓励孩子多说的基础上,随时抓住契机与孩子充分对话,例如,了解孩子的对话意图,询问事情的进展,了解孩子对某件事情的看法等。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在不断地交流与应用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家长需要避免像故事中的孔雀那样无视孩子的紧张与努力而过度在意表达的结果,要通过赞赏与鼓励,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让孩子感受到表达的快乐。
第二,辅助和陪伴孩子练习表达,让孩子觉得“我会讲”。孩子有时候在表达时会紧张,是由于不知道该怎么说或说什么。对于怎么说,家长可以通过为孩子讲故事和分析故事结构等方法来给孩子进行指导。比如,为孩子讲完《一场观众最多的故事会》后,可以与孩子分析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等,让孩子逐渐感受到一个好故事是因为具备了这些元素才好听。家长逐步引导孩子从复述故事到转变为创造性地讲述一个自己生活中的故事,因为孩子的经验是其进行表达的基础。就像故事中的猫头鹰,说到那些熟悉的杯子,一下就不再紧张,变得侃侃而谈了。让孩子多回顾自己的日常,多讲述自己的生活经历,其表达能力就会逐步发展起来,从而孩子也会觉得“我会讲”。
借助有趣的故事,不仅可以让孩子感到“我能讲”“我会讲”,还可以让孩子变得“我愿意讲”。有趣的故事,能让孩子学会自如地讲述故事、自信地表达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