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个关键维度

2021-12-01

农村实用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征程小康小康社会

吴 良

(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江西 永修 330304)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多次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性,指出这是“我们党向人民、向历史做出的庄严承诺,是13亿多中国人民的共同期盼[1]。”2020年是实现这一伟大历史任务的关键截点。在这关键时刻,需要把握主体、价值和实践三个关键维度。把握好这三个关键维度既体现出全面建成小康历史征程的价值意蕴,也是把准其发展的方向标,具有非凡的意义。

1 主体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凸显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两个主体

全面建成小康的伟大征程离不开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这两个主体。离开这两个主体则是无土之木和无水之源。这一伟大历史征程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和整个民族,也唯有如此,更加凸显了中国人民与中华民族这两个主体的重要性。

1.1 民族复兴的紧迫性

“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2]。”人民得到幸福、民族得以复兴,这是中国共产党一切工作的初始,同样,民族得以复兴内含人民幸福,两者并不冲突,而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全面建成小康伟大历史征程中这两者的实现是相互统一、密不可分的。因为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的征程中,我国的经济社会和人民生活水平得以达到更高水准,人民的幸福感更强,国家更加繁荣强盛,我们的民族更加稳固的站立在世界民族巅峰;所以,这一历史任务的胜利完成,将更加有效的证明,我们已经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关键一步走好了、走实了、走稳了。

两个一百年,是为了将我国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是承上启下、也是继往开来,既是取得全面胜利的完成、也是完美开局的起始。两个百年目标中,蕴含严谨的逻辑关系,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起点,从时间跨度上来说,用两个十五年分别完成两个既定目标,既前一个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后一个十五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两个十五年相加才短短的三十年,仅为沧海一粟,但是,时间的发展不会因人而停下前进的步伐。世界发展日新月异,实现我们民族的伟大复兴时不我待。从时间维度上来说,实现这个伟大的历史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有时间不等人的紧迫性。同时,由此可以看出,关键时刻,关键点还是在于全面建成小康伟大征程上,因为它是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更好地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奠定坚实的物资基础,只有根基打牢才能逐步实现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这体现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历史任务的急迫性和重要性,为走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关键一步打下夯实基础。

1.2 人民主体的普遍性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凸显了人民这个主体。因为既是主体,就需要全体人民共参共建,就需要全体人民奉献出全部力量来共同推进。全面建成小康历史征程中亿万农民既是受益者,更是推动者。“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这平易近人、朴实无华的话语背后,字里行间蕴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农民生活状况殷切关注和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历史征程整体情况的精准掌控。这番话语从海南传到全国各地老乡的心窝里,鼓舞着亿万农民全力奔向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被纳入“四个全面”之中并成为领头雁,其意蕴深刻,是涉及领域广、人口多、区域大的全面小康;其中就涉及人口全面的小康来说,人民主体的普遍性体现在:不光有农村人口还应有城镇人口。因为“全面小康,覆盖的人口要全面,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3]这就需要在走好这一伟大历史征程当中,加大力度缩小城乡各方面的差距,解决城乡贫困人口收入差距,补上“三农”短板。新的历史征途中,因为有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鼓足干净、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4]小康关键看老乡,决定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征程中,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是我们党宗旨所在,也是党中央心系百姓情系民生利系民众的生动体现。

2 价值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党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在对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积极探索,是我们党立足当今中国现实国情和历史方位上作出的科学研判与战略决策,凸显了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历史时刻,是我们党发展思想的价值意蕴体现的具体表现。

2.1 体现全体人民对发展成果的共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质上是为人民谋利益,让人民富起来,让发展红利能更多为人民同等享受。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全体人民,同样,发展的最终动力也要依靠人民,归根到底,发展的成果也必须由全体人民来共同享有。我们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满足全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向往,实现全体人民对更高层次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进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扔是中国较长时间呈现的社会状态。但是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性这个原则上是不能丢的。“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5]如果没有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就达不到全面小康,更谈不上建成小康了,所以踏上全面建成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个群众都不能缺席,一个群众都不能落伍。同样,全面建成小康的时候一个最重要的标识,就是汇集十几亿人一个人也不能落下、一个民族也不能少。特别是重点要放在广大农村地区,所以我们党提出要实施脱贫攻坚、精准扶贫,让每个人都能在全面建成小康的时候共享发展的成果。人民期望小康,发展的红利是人民同建得来,更应同等享受,这是社会主义发展根本性目的,也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深刻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做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效。可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比较,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体系等建设还不健全、不细致,人均享有均等化水平也不强,社会治理等本领要有待进一步地提高。还有大量细致的工作要做,懈怠不得。因而,在全面发展的过程当中,落实共享原则,顶层计划要做好,并作出更卓有成效的制度设计,使广大群众在发展的过程中同建设共同享有越来越大的红利,有更大的动力,进一步促进人民齐心协力,朝着共同富裕目的稳步前进。全面小康是全体人民的,是全体人民共建也是同享的。也应该共同享受深化改革带来的丰硕成果。

2.2 体现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贯彻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以为人民是历史的主体,历史是人民缔造的,人民缔造了所有的社会财富,人民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对以人民为中心这样一种发展理念、思想的贯彻,就是在全面建成小康历史的征程中,深刻地认识到人民对社会财富的共享,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完成全面建成小康这个历史任务的征程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人民,情系人民,一切工作都围绕人民的所思所想所谋作中心。这是忠实履行以人民为中心实践的具体表现。

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和思想,既体现在全面建成小康这一伟大征程的贯彻落实上,又全面展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发展的问题,是为了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和人的素质得以全面提升,是为了让全体人民生活水平迈上新的台阶。对国家和民族而言,是为了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好,是为了将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征程中非常关键一步走好,是为了将人民所追寻的幸福美好生活保障好。全面建成小康从根本上来说事关国家稳定大局,事关民族复兴大业,事关人民幸福未来,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发展是统统为了人民,发展的过程当中要充分发扬民主,群策群力会聚人民才智,最大限度激起人民力量,构成大家介入、大家极力、大家共建同享的奋斗舞台。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中国共产党永远将人民放在核心位置,所有的工作最终都围绕他(她)们开展,回答了发展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因为始终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保证新时代我们伟大事业取得更大辉煌成果。

3 实践维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制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性重要目标,是推动新时代中国发展进步的重大课题,对我国当代现代化建设的进程起着非常重要的战略引导作用。

3.1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表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了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文化等优势,同样,也是增强民族信心和凝聚力的集中显现。更是达到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这既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也是其本质反映。实现这一目标,是为了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为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具体到实践中也就是要建好、要健全市场经济秩序和体系,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要进一步推动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以及生态、教育等各方面更高发展。最终目标是为了体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集体的共同富裕。这一伟大目标的实现,是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价值追求的正常体现,是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回答了发展为了谁的时代之问,这既是一次伟大的道路实践,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更是有效证明中国体制优越性的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是历史盛事也是人民幸事,既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也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和实践的总结,可以有效地对顶层设计进行健全和完善,有效地凸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发展亮点,有效地增进人民走好小康社会的幸福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毅力。全面建成小康,这一伟大任务的完成,对新时期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稳定的大局和在新时期全方位各领域建设的长远未来意义重大而深远。

3.2 是巩固党执政基础的重要保证

历史证明,中国人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最忠实的追随者、最虔诚的拥护者,是党最坚定的执政根基和最坚固的后盾。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伟大历史任务逐渐完成,党被广大人民更加坚定地拥护,党执政的各项基础和各种保障进一步得到增强。同样,这一历史任务充分体现了党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深入探索和整体把握,深刻反映了党对于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发展,怎样实现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思考的不断成熟。历史证明,一个执政党的执政根基是否牢固,关键在于这个政权是否能做到社会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公平正义得到进一步体现,因为这直接关系这个政权的兴衰和人心向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了我们党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上,为逐步增进人民生活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增强人民的成就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上所做的不懈努力。

为人民服务,生动展示了我们党的宗旨意识,只有真正做到重民生、顺民意、知民情、解民忧,时刻践行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动力依靠人民,发展红利让人民同享,发展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我们党才能真正得到人民的坚强拥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忠实履诺,是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让人民充分拥有丰富的物质利益和精神享受,是党的凝聚力、向心力的生动体现。中国的整体经济和各项建设及各个领域高标准、快速发展,体现了“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要求,展现各个领域多方面整体有序发展,唯有全领域多方面的发展,才能持续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幸福生活需求。让全体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更强更大,才能筑牢我们党执政的各项基础。

3.3 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体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体现出中国反贫困事业伟大成果,也是对全人类反贫困事业的重大历史贡献,更是为全球的反贫困提供成功和成熟的中国模式。因为中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消灭贫困的措施、案例、经验价值值得全球各国学习和借鉴。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整个人类发展这个高度来思考,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中国14亿人的生产生活发展问题,更是在中华民族及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上描绘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发展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提出,真正地打破了以往各种“同盟”在国家和地域上的界限,着力打造一个将全人类的前途和命运作为制高点的、不具有任何“排他性”的利益共同体。[6]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两大主题,没有任何国家可以闭门求发展,也没有任何国家的发展可以离开世界大舞台,同样,世界的发展也需要各国的共同努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场规模宏大、永载史册的社会实践。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变化是巨大的、成就是辉煌的,前景是喜人的,实现了在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科技、生态多领域的高品质、稳健有序发展,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向世界展示了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社会制度日益健全、文化自信日益坚定、科技实力日益增强、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和幸福感日益增长的良好国家形象,极大提升和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国际引领力和国际舆论权,推进我国更快更紧密的走近世界、溶入世界,与全球各国一起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共享全人类发展成果,共促全人类共同发展,共造全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

猜你喜欢

征程小康小康社会
我家的小康
一个人的征程
新征程,从春天出发
《伟大征程》文艺演出在京盛大举行
河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群众文艺云上展演
以非常之功,赴小康之路
汇聚打赢疫情阻击战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巾帼力量
小康之路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以“四个强化”引领人大履职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