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恩施州中蜂养殖历史与产业发展特点

2021-12-01王瑜

中国畜禽种业 2021年4期
关键词:恩施州中蜂恩施

王瑜

(湖北省恩施州畜牧技术推广站 445000)

中华蜜蜂是我国古老的蜜蜂品种,行动灵巧,飞行速度快,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适宜在山林地区饲养。在20 世纪50 年代引进意蜂以前,中华蜜蜂是恩施州唯一饲养的蜂种。恩施州地处鄂西南山区,古称“施州”“施南府”,辖恩施市、利川市、建始县、巴东县、咸丰县、来凤县、鹤峰县八县市,境内气候温暖湿润,有“鄂西林海”之称,蜜源植物资源丰富,适宜中华蜜蜂生长繁衍。中蜂饲养在恩施州八县市分布广泛,不少农民都有传统的养蜂习惯,目前恩施州中蜂养殖量占蜜蜂总养殖量的90%以上。

1 中蜂养殖历史

1.1 民国以前

恩施地区具有悠久的中蜂养殖历史,早在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诗词--《送乔施州》 中就有记载:“恨无负郭田二顷,空有载行书五车。江上青山横绝壁,云间细路蹑飞蛇。鸡号黑暗通蛮货,蜂闹黄连采蜜花。共怪河南门下客,不应万里向长沙。”描写了施州人民养蜂采蜜的情形。

明清年间恩施地区民间养蜂史料也多有记载。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彩接受容美土司田舜年邀请游历鹤峰、五峰一带后著成《容美纪游》 一文,文中记载:“六月二十八日,抵湾潭,与南府(今鹤峰县五里乡南村)仅隔一坡。路皆高平,人家稀少,皆缚柳葺蒲以为筐萡,家家养蜂作粉。”据查证,《施南府志》(清道光丁酉版)、《恩施县志》(清嘉庆·同治版合卷)、《咸丰县志》(清同治版)、《来凤县志》(清同治版)等均有关于养蜂的记载[1]。

1.2 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恩施地区民间利用山林资源养蜂已形成习惯,并以此为副业,作为生活中糖的来源。《鄂西志稿》(民国版)有记载:“凡农家附带经农之事业另有饲猪、养蜂、种苏菜、养蚕、种菸、种茶亦有,施鹤八县民间恒有副业…”。民间习惯以圆桶悬置于外墙高处或屋檐下,任蜂自由筑巢酿蜜、生育繁衍,户养为主,饲养量不等,有一桶、数桶。据史料记载,民国时期恩施地区民间常年饲养中蜂在8000 群上下。

1.3 解放后

新中国成立后,除个体养蜂外,还建成一批国营和集体养蜂场,恩施地区的养蜂业向集约化发展,饲养量也成倍增加,到50 年代末中蜂数量维持在5 万群左右。后来由于制糖工业逐渐兴起,蜂蜜价格下调,加上气候等多种因素影响,到文化大革命期间私人养蜂又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不少,这段时期恩施地区养蜂业元气大伤。而且此时饲养方法仍然陈旧,管理粗放,毁巢取蜜,损害幼蜂,产蜜量低,蜂群繁育缓慢[2]。

1980 年,恩施州开始试验改中蜂土法饲养为活框饲养,改定点饲养为转地追蜜源饲养,产蜜量成倍增加。此后几年,中蜂活框饲养在恩施州八县市得到大力推广,中蜂养殖逐步向少数养蜂能手集中,家庭养殖规模扩大。1985 年前后恩施州养蜂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中蜂蜂群数量达6 万群左右。据《恩施州志》 记载,至1985 年恩施州蜂蜜累积供应出口2420t,主要出口品种为乌桕蜜。90 年代以后,恩施州中蜂产业稳步发展,蜂群维持在5 万群左右。

进入21 世纪,随着恩施州各级政府对中蜂产业的重视和畜牧业结构的调整,加上中蜂养殖以其投入少、回报率高的特点,在精准扶贫中的助推作用,恩施州中蜂产业发展迅速,养殖数量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2020 年底中蜂蜂群已达20 万群左右,其中产业扶贫达6.8 万群[3]。

2 中蜂产业发展特点

2.1 蜜源植物资源丰富,但人工培植力量薄弱

恩施州面积2.4 万km2,温暖湿润的气候适宜多种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高,有“鄂西林海”之称。境内蜜源植物品种繁多、面积大、分布广、花期长,主要蜜源植物有40 种,辅助蜜源植物有157 种。春季蜜源植物主要有油菜、紫云英、柃木等,夏季蜜源植物有乌桕、洋槐、红三叶等,秋季蜜源植物有盐肤木、乌泡、桂花等,冬季有柃木、香薷、冰雪草等[4]。

虽然蜜源植物资源丰富,但由于分布不均匀,冬季蜜源植物数量少,部分蜂群仍然存在越冬困难的问题,特别是气候不好的年份。加上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土蜂蜜”的需求越来越大,现有的蜜源植物资源满足不了中蜂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人工培植蜜源植物被提上日程。由于日积月累的传统养蜂习惯,目前人工培植蜜源植物还没有大力推广,恩施州仅有少数几个规模养蜂场根据自身需求进行过人工培植蜜源植物。

2.2 蜂蜜品质优良,但产品市场监管乏力

恩施州森林覆盖率高,工业污染少,深山地区是理想地放蜂场地,中蜂可采百花、饮泉水、产优质蜜。恩施蜂蜜依托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以其绿色生态的优良品质被消费者高度认可。在中国蜂产品协会主办的“2020 年全国蜂业大会暨中国特色蜂蜜供需对接会”上,由鹤峰县连升蜂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联社和湖北鹤峰源汁蜜蜂业开发有限公司选送的中蜂蜂蜜分别获得“国民好蜜-第四届蜂蜜感官品评大赛”金奖、银奖。虽然恩施蜂蜜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但蜂蜜市场监管乏力,大多数中蜂蜂蜜只经过简单分装便流入市场,蜂产品质量和检验检测标准不完善,产品质量难以控制,市面上还存在质量不达标、产品掺假、冒充中蜂蜂蜜等现象,蜂蜜中毒事件也偶有发生[5]。

2.3 产业发展速度快,但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

随着近年来畜牧业结构调整升级,加之中蜂养殖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带动作用,恩施州中蜂产业发展迅速,蜂群数量从2012 年的7.5 万群发展到2020 年的20 万群。虽然近几年恩施州政府及社会对中蜂产业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在2019 年编制了《恩施州蜂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3 年)》,但一直以来各级畜牧部门中蜂养殖方面专业人才力量薄弱,标准化、规模化养蜂得不到较好的推广。虽然发展速度快,但恩施州中蜂养殖业仍以家庭小规模为主,以文化水平低、劳动能力弱的中老年人为主,不少散养户仍习惯传统的养殖方式,管理粗放,饲养技术落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另外,恩施州的中蜂产业目前只注重养殖环节,在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品牌创建、产业融合等方面还很薄弱,专业化、规模化企业很少,龙头企业、品牌带动能力不足,中蜂产业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低[6]。

3 结语

中蜂养殖业在恩施州历史悠久,作为生态绿色产业,依托恩施州优美的自然环境,也在恩施州脱贫攻坚中展现了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但在产业发展中涌现出来的产业化程度低、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足、产品质量标准化程度低、销售市场混乱等问题仍然存在。在今后产业发展中,一要加大投入技术力量,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延长中蜂产业链,提高中蜂养殖的标准化、产业化程度;二要结合林业发展,加快蜜源植物基地建设,人工培植蜜源植物;三要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结合生气蓬勃的恩施旅游业,走融合发展之路;四要控制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市场监管,同时加大市场宣传力度,让恩施蜂蜜以过硬的产品质量带着恩施原生态走出恩施。

猜你喜欢

恩施州中蜂恩施
恩施州创新开展中小学实验教学说课大赛
恩施石油:党建为经营赋能
“改变”让城市更“优雅” 恩施州老旧小区“变身”记
中华蜜蜂
恩施方言中的“倒”和“起”
遂昌县中蜂产业发展对策
恩施年俗——点路烛
恩施州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质效的对策
新加坡发展之路对恩施州的启示
动真招下苦功创建平安恩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