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花生病害的科学辨别及防治技术
2021-12-01侯素美
侯素美
(河南省安阳县白璧镇人民政府,河南 安阳 455000)
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和新技术的推广,花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但是长期重茬种植和不合理使用农药,导致花生病虫害有逐年加重的趋势,限制了花生的生产。安阳县农业技术人员通过几年的生产实践和观察,总结了为害花生生产的病毒病、茎腐病、立枯病等主要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防治技术,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对花生生产中的病害发生进行防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 病毒病
1.1 发病症状
花生病毒病是花生的一种重要病害,在豫北地区普遍发生,主要有黄花叶病毒病、矮化病毒病、斑驳病毒病等。花生病毒病是系统性侵染,染病后往往全株表现,几种病毒病常混合发生,表现出黄斑驳、绿色条纹等复合症状,不易区分[1]。一般发生年份病株率20%~50%,减产5%~20%,大发生年份病株率90%以上,减产30%~40%,早期染病株减产30%~50%。各种病毒病的主要症状如下。
1.1.1 黄花叶病毒病。叶片小而变形,叶缘黄褐色镶边。病株比健株矮1/5~1/4。病果变小而轻,荚壳厚薄不均而且坚硬,果仁变小呈紫红色。
1.1.2 矮化病毒病。病株严重矮小,为健株的1/3~1/2,单叶叶片变小,茎枝节间缩短,开花少,结果少而小。本病依靠多种蚜虫如花生蚜、菜蚜等传播病毒[2]。
1.1.3 斑驳病毒病。初在嫩叶上出现深绿与浅绿相嵌斑驳、斑块或黄褐色坏死斑,近圆形、半月形、楔形或不规则形,叶缘卷曲,后逐渐扩展到全株叶片,坏死斑病株萎缩瘦弱,斑驳病株矮化不明显或不矮化。荚果小而少,种皮上有紫斑,果仁或变紫红色[3]。
1.2 发病规律
花生病毒病的病源是不同类型的病毒。带毒种子和田间其他越冬的带毒寄主成为翌年的初浸染源。主要靠蚜虫传毒,汁液摩擦也可传毒。传毒蚜虫主要是豆蚜、棉蚜、桃蚜等有翅蚜。带毒种子形成的病苗,一般在出苗10 d后开始发病,到花期出现高峰。
1.3 防治方法
1.3.1 农业防治。第一,选用抗病能力强和种子传毒率低的品种;第二,无病田或无病株留种,精选种子;第三,推广地膜覆盖栽培技术,选用银灰地膜驱避蚜虫;第四,实行花生与玉米等高秆作物间作;第五,及时拔除病株,清除周围杂草及其他蚜虫寄主,集中销毁[4]。
1.3.2 药物防治。做到及时治蚜防病,防治病毒病的药剂与杀虫剂混用,可显著提高防治效果。在发病前或发病初期,可选用10%混合脂肪酸水乳剂50~100倍液,或用0.5%几丁聚糖水剂200~400 倍液或用6%烯·羟·硫酸铜可湿性粉剂200~400倍液,或用0.5%菇类蛋白多糖水剂200~400倍液,或用24%混酯·硫酸铜水乳剂400~600 倍液等均匀喷雾,每667 m2喷药液40~50 kg。或每667 m2选用5%葡聚烯糖可湿性粉剂60~80 g,或用4%嘧啶核苷类抗生素水剂60~80 g,或用50%氯溴异氰尿酸可溶粉剂60~80 g,或用40%烯·羟·吗啉胍可溶粉剂100~150 g等,加水40~50 kg均匀喷雾,每隔7~10 d喷1次,连喷3~4次。
2 冠腐病
2.1 发病症状
花生冠腐病又称花生黑霉病、曲霉病等,主要为害茎基部,也可为害种仁和子叶,造成死棵或烂种。病害造成缺苗断垄,一般发病地块花生缺苗10%以下,严重地块可达30%以上,发病率达20%~30%,最高达60%。病部长满黑色霉状物,病株地上部呈失水状,叶片对合,失去光泽很快枯萎而死。果仁染病腐烂且不能发芽,长出黑霉,浸染子叶与胚轴接合部,使子叶变黑腐烂[5]。
2.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残体或种子上越冬,越冬病菌产生分生孢子侵入子叶和胚芽,严重者死亡不能出土,花生苗出土后,病菌可以从残存的子叶处浸染茎基部或根茎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借风雨、气流传播进行扩大再浸染[6]。花生团棵期达到发病高峰,后期发病较少。种子带菌率高、种子破损或霉变等发病严重;高温高湿、排水不良或旱湿交替有利于发病。多年连作、土壤带菌量大、有机质少、耕作粗放的地块发病重。花生蔓生型品种较直生型品种抗病能力强。
2.3 防治方法
2.3.1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无病种子,无病田留种,适时早收,及时晾干,防止种子发霉,播种前精选晒种;提倡与小麦、玉米、高粱、谷子、红薯等非寄主植物实行2~3 年轮作。轻病田可实行隔年轮作。适时播种,播种不过深;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雨后及时排水,播种后遇雨及时松土;清除病残体,深翻土壤。
2.3.2 化学防治。播种前处理种子是防治花生冠腐病的有效措施。花生齐苗后和开花前是防治的关键时期,可同时兼治茎腐病、根腐病、白绢病、立枯病等。播种前,按种子重量可选用0.6%~0.8%的2.5%咯菌睛悬浮种衣剂,或用0.04%~0.08%的35%精甲霜灵种子处理乳剂,或用1.7%~2%的25%多·福·毒死蜱悬浮种衣剂,或用0.2%~0.4%的3%苯甲环唑悬浮种衣剂等包衣或拌种。花生齐苗后至开花前或发病初期,当病穴(株)率达到5%时,可选用50%福美双多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用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喷淋花生茎基部或灌根,使药液顺茎蔓流到根部。或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1 000~2 000倍液,或用20%三唑酮乳油1 500~2 000 倍液,或用40%丙环唑乳油2 000~2 500 倍液等,均匀喷雾或喷淋花生茎基部,每667 m2喷药液40~50 kg,或每穴浇灌药液0.2~0.3 kg,发病严重时,间7~10 d 防治1 次,连续防治2~3次,药剂交替使用,药液喷足淋透[7]。
3 立枯病
3.1 发病症状
花生立枯病又称叶腐病、烂叶子病,花生各生育期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苗期,容易造成烂种和苗枯。中后期植株受害造成叶片枯萎腐烂,严重影响花生产量。受害花生一般减产10%~20%,严重地块减产30%以上。花生播后出苗前染病致种子腐烂而不能出土;幼苗染病时,近地基部发生黄褐色凹陷病斑,病斑绕茎扩展终致幼苗直立枯死;中后期发病,中下部叶片受害较重,叶片受害后产生暗褐色病斑,遇高温高湿病斑加速扩展,导致叶片黑褐色卷缩干枯。根系染病,多数呈腐烂状;菌丝不断扩展蔓延,还可浸染入土果针和荚果,在侵染部位产生灰白色棉絮状菌丝体,致荚果腐烂,种仁品质下降,严重时造成整株枯死[8]。
3.2 发病规律
播种带菌的种子或在病土中种植花生,可以引起花生立枯病发生。花生立枯病病菌以菌核或菌丝体在病残体或土表越冬,菌丝在合适条件下萌发浸染花生,通过伤口或直接从寄主表皮组织侵入。产生的菌核可借风雨、水流等进行传播。发病盛期为7 月底至8 月初。如花生植株徒长、过密造成通风透光不良或连续阴雨高温高湿气候条件有利于发病。偏施氮肥、生长过旺、田间郁闭发病重。一般低洼地、排水条件差、土壤湿度大、常年连作田病害较为严重[9]。
3.3 防治方法
3.3.1 农业防治。避免连作或与纹枯病重的小麦田轮作,不偏施过施氮肥,增施磷钾肥。完善排灌系统,及时排除积水,降低田间湿度。合理密植,推行高畦深沟栽培。注意田间卫生,收获时及时清理烧毁病残物,切勿堆沤作肥[10]。
3.3.2 化学防治。拌种前可将种子先浸湿,用40%三唑多菌灵或45%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按种子质量0.3%拌种,密封24 h 后播种。在发病初期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叶面喷雾,每隔7~10 d 喷1次,共喷2~3 次。或用5%井冈霉素水剂800~1 000 倍液喷淋封锁发病中心2~3次,7~10 d 1次,喷足淋透。
4 花生锈病
4.1 发病症状
花生锈病主要为害花生叶片,也可为害叶柄、托叶、茎秆、果针和荚果。发病初期,叶片背面出现针尖大小的白斑,正面出现黄色小点,以后叶背面病斑变成淡黄色并逐渐扩大,呈黄褐色隆起,用手摸可沾满铁锈色沫。严重时,整个叶片变黄枯干,全株枯死。
4.2 发病规律
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浸染循环全靠夏孢子完成,河南省的初浸染菌源来自南方。病株上的夏孢子堆产生的夏孢子借风雨传播,在叶片具有水膜的条件下进行再浸染,由气孔或伤口侵入,发病最适温度为25~28 ℃。菌源数量、气候条件是影响锈病发生和流行的主要因素。菌源量大、雨日多、雾大或露水重,易引起锈病流行,高温、高湿、温差大利于病害蔓延。春花生早播病轻,晚播病重;秋花生则早播病重,晚播病轻。花生锈菌可在秋花生落粒的自生苗上存活,或以夏孢子在花生病藤上越冬,以夏孢子作为初浸染接种体,借气流作近距离或高空远程传播,完成病害周年循环。病害初侵染源包括本地菌源和外地菌源两种菌源。夏孢子萌发温度11~33 ℃,最适25~28 ℃,20~30 ℃病害潜育期6~15 d。本病毒的发生流行同天气、栽培条件、品种抗性等有密切关系[11]。适温高湿的天气或密植株间湿度大的生态环境有利发病;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
4.3 防治方法
4.3.1 农业防治。选用抗(耐)病品种,如战斗2 号、红梅早、恩花1 号、中花17 等。与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实行1~2 年轮作;及早处理秋花生病藤和落粒自生苗,以减少菌源;加强栽培管理,创造有利植株生长、不利病菌浸染的生态环境。包括适时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增施磷、钾、钙肥;高畦深沟栽培,整治排灌系统,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降湿等。
4.3.2 化学防治。于初花期开始定期检查植株下部叶片,发现中心病株及时喷药封锁。发病初期病叶率5%时,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15%的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1∶1∶200 的波尔多液等喷洒,每次每667 m2用药液65~75 kg。喷药时加入0.2%的黏着剂(如洗衣粉等),有增效作用。也可用15%三唑醇(羟锈宁)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或用40%三唑酮多菌灵1 000~1 500 倍液,或用30%氧氯化铜+75%百菌清(1∶1)1 000 倍液,或用50%三唑酮·硫黄悬浮剂800~1 000 倍液,隔 7~15 d 1 次,连喷2~3 次,前密后疏,交替施用。
5 根结线虫病
5.1 主要症状
花生根结线虫病主要为害植株的地下部,一般出土半个月后即可表现症状,植株萎缩不长,下部叶变黄,始花期后,整株茎叶逐渐变黄,开花迟,病株小,田间常成片成窝发生。当主根开始生长时,线虫便可侵入主根尖端,形成膨大纺锤形虫瘿(根结),以后在虫上长出许多细小的须根,须根尖端又被线虫浸染形成虫,经多次反复浸染,根系就形成乱丝状的须根团。病株根瘤少,结果亦少而小甚至不结果。
5.2 发病规律
病原为线虫,以卵在卵囊内或幼虫在根结内随着病根、病果壳在土壤或粪肥中越冬,主要靠土壤传播。线虫主要分布在40 cm 土层内,不耐干燥,耐水淹和低温。土壤温度20~25 ℃、含水量70%左右,最适于侵入。干旱发病重;沙壤土、沙土或贫瘠的土壤中发病重;连作田,管理粗放、病残体及杂草多的花生田易发病。春花生比夏花生、早播比晚播发病重。
5.3 防治方法
5.3.1 农业防治。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无病种子,贮藏、播种前充分晾晒;保护无病区,不从病区调运花生种子。与玉米、谷子、小麦等禾本科和甘薯等非寄主作物实行轮作,水旱轮作,效果更好;增施腐熟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提高抗病力;改善灌溉条件,忌串灌,防止浇水传播;及时清除田内外杂草,病田就地收刨、单收单打,深刨病根,集中烧毁病残体,减少扩散传播。
5.3.2 化学防治。抓住播种时药剂沟施或穴施、出苗后1 个月时(浸染盛期)药剂灌根两个关键措施。播种前线虫密度达到幼虫(卵)30条(粒)/kg土壤时,要及时进行药剂防治。播种时,每667 m2可选用15%阿维·吡虫啉微囊悬浮剂0.3~0.5 kg,或用40%三唑磷乳油1~2 kg,或用1.5%阿维菌素颗粒剂1~2 kg,或用5%丁硫·毒死蜱颗粒剂6~10 kg等,加细土20~25 kg拌匀制成毒土,撒施于播种沟或穴内,覆土后播种,或进行15~25 cm 宽的混土带施药。花生出苗后1 个月时,可选用25%阿维·丁硫水乳剂1 000~2 000 倍液灌根,或每667 m2选用3%阿维菌素微囊悬浮剂500~700 mL/m2,用清水稀释后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