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2021-12-01马艳娟
马艳娟
(徐州生物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6)
近年来,人们对小麦产品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小麦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有利于满足人们对小麦产品的需求,也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业更好地发展。
1 播前准备工作
1.1 选地与整地
保证所选地块土壤疏松肥沃、孔隙适宜、排水良好、光照充足,能够为小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整地方面,应做到时间要早、深度要深、土壤要细、整体要平。前茬作物收获后需及早整地,要适当加深耕作层,深度一般控制在25~30 cm。深耕完成后要将其整体耙平,将土壤耙碎,保证地面平整、厢平沟直[1],为小麦播种做好准备。
1.2 选种
科学选种是提高小麦产量与质量的基本保障。选种时要选用颗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健康种子,避免选择发黑、发霉、干瘪缺水的种子。同时,要尽可能保证小麦品种一致,不能掺杂其他品种的小麦种子。
1.3 种子处理
播种前可进行晾种,起到防霉、防虫、打破种子休眠的作用,同时也可提高小麦种子的发芽率和存活率[2]。也可通过拌种或浸种方式,杀死种子中的病菌,提高小麦的发芽率。例如,在晚茬小麦播种前可使用40 mg/kg的萘乙酸水溶液浸种6 h,能够促进晚苗早发。再如,可使用50%矮壮素0.25 kg兑水5 kg喷拌50 kg麦种,放置3~4 h后进行播种,能够确保小麦苗期健壮生长。
2 播种技术应用
应用科学合理的播种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小麦成活率,而且可以提高小麦的品质。
2.1 适时播种
小麦的播种时期与温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3]。播种过早,温度高,出苗快,冬前易旺长,不仅消耗养分,而且易受冻害。播种过晚,温度低,冬前积温少,苗小、苗弱、分蘖苗少,不利于越冬。因此,要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播种。
目前种植的小麦品种可分为冬性、半冬性、春性3大类型。由于遗传特性不同,各类型的春化阶段长短也不一样,因而对播种时的温度要求不尽相同。冬性品种播种时要求气温16~18℃,5 cm地温17~19℃;半冬性品种要求气温14~16℃,5 cm地温15~17℃;春性品种要求气温12~14℃,5 cm地温13~15℃。
2.2 适量播种
要结合当地环境与小麦品种来确定小麦的播种量。对于弱冬性和半冬性小麦品种,播种量需要控制在150~190 kg/hm2;而对于弱春性小麦品种,播种量需要控制在160~200 kg/hm2。
2.3 控制播种深度
小麦的播种深度一般需控制在3~4 cm。如果播种深度过浅,小麦会因为抗冻能力欠佳而遭受冻害;如果播种深度过深,则会影响小麦出苗,导致小麦的发芽率降低。
3 田间管理
3.1 施肥
在小麦整个生长周期中有4个需肥关键期,分别为播种期、出苗期、分蘖期和拔节期。第一,播种期。小麦播种期需施入充足底肥作为小麦生长的基础养料,每667 m2可施固体有机肥500~1 000 kg、复合肥40~50 kg。第二,出苗期。小麦出苗期根系生长量相对较少,无法有效吸收播种时施入的底肥,因此要进行追肥。但此时由于根系较少,因此追肥量相对较少,约为总追肥量的20%。每667 m2施碳酸氢铵5~10 kg或尿素3~5 kg。第三,分蘖期。小麦分蘖期时间较长,根系生长较快,需继续追肥。这一时期的追肥量需占总追肥量的35%左右,每667 m2施碳酸氢铵15~20 kg或尿素3~5 kg。第四,拔节期。小麦拔节期需肥量较大,追肥量占总追肥量的45%左右。如果苗壮,此时则可施少量氮肥,每667 m2施碳酸氢铵10~15 kg或尿素3~5 kg;如果苗弱则应多施速效性氮肥,每667 m2施碳酸氢铵20~40 kg或尿素10~15 kg,以促进小麦拔节。
3.2 间苗
按计划对小麦进行人工间苗,保证小麦苗匀、苗壮,促进小麦高产。间苗时需按小麦品种、地力以及生产条件,保证每667 m2预留的苗数适宜。高产麦田通常每667 m2保留基本苗10万~11万,地力相对较差田块则每667 m2保留基本苗12万~13万。
3.3 灌溉
小麦的生长周期相对较长,在不同季节、温度和生长情况下其需水量也不一样。因此,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灌溉。
播种后至拔节前,小麦植株较小,温度相对较低,因此,其耗水量也相对较少,仅为小麦全生育周期耗水量的35%~40%。因此,该阶段不需要浇太多水。
在拔节至抽穗期,小麦进入旺盛生长阶段,耗水量持续增加,如果出现严重缺水,则会导致小麦萎蔫。因此,此期需保证田间灌水充足。充足的水分可以提高小麦的分蘖率、667 m2穗数和大穗数。在此期间,要保证土壤60 cm以上的土层有较高的持水量,土壤水量需达到田间持水量的80%。同时,拔节水需早浇,一旦田间持水量低于70%,需进行灌溉[4]。
在抽穗至成熟期,小麦日耗水量相对增加,特别是抽穗前后,小麦茎叶快速生长,蒸腾、蒸发作用明显,缺水会导致小麦实粒减少。因此,该阶段需及时灌溉,优化田间小气候,避免干热风危害。
3.4 返青管理
3.4.1 合理开展麦苗控旺工作。返青阶段是麦穗分化的重要阶段,此阶段如果麦苗生长过快,会降低苗穗的分化质量,容易导致后期出现苗穗弱小、穗粒数少等问题。因此,需要通过锄划断根、喷洒控旺药剂等方式合理控旺,避免麦株后期倒伏,出现减产。
3.4.2 适时灌溉。针对冬季前没有灌溉或早期灌溉的麦地,需要适当早浇,但要避免大水漫灌,因为大水漫灌容易出现积水,进而导致小麦发育推迟。针对冬季前已适时浇水的麦地,可以适当晚浇,避免温度下降,阻碍麦苗正常返青。针对冬水晚浇、返青不缺水的麦地,则可以适当推迟浇水时间。
3.5 冬季田间管理及小麦生长后期管理
冬季管理的重点是保护小麦叶片,从而增强小麦的抗冻、抗寒能力。因此,要定期做好巡查工作,根据小麦的生长情况及时调整小麦的生长密度,保证小麦生长有充足的光照和良好的通风条件。另外,需要根据小麦生长的实际情况进行翻土、压地和追肥等,在保证小麦弱苗更加健壮的同时,控制生长过旺的麦苗,让所有麦苗均能安全越冬。
4 小麦病虫害防治
4.1 小麦条锈病
条锈病会危害小麦的叶片、茎秆等部位,影响小麦叶片光合作用,降低小麦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小麦感染条锈病后,灌浆不足、籽粒干瘪,产量急剧降低。
对于小麦条锈病的防治,要坚持“发现一点,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在出现条锈病的区域,可喷洒20%三唑酮乳油或25%丙环唑乳油2 000倍液,实现普治与挑治。
4.2 小麦赤霉病
小麦赤霉病也叫烂麦头,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小麦病害,会导致小麦产量与品质下降。小麦赤霉病会导致苗枯、秆腐和穗腐,其中最为严重的是穗腐。赤霉病会导致小麦整穗腐烂,且携带赤霉病菌的小麦籽粒中含有毒素,大量食用会使人出现头晕、呕吐等中毒症状。
对于小麦赤霉病,可采用综合防治方法,如选择抗病品种、在小麦扬花期适当控制灌水量(过度灌溉容易引发小麦赤霉病),也可在小麦齐穗至盛花期,每667 m2使用40%多菌灵·三唑酮·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 g或70%福甲硫黄可湿性粉剂130 g兑水喷洒防治。
4.3 小麦叶枯病
小麦叶枯病大多出现在小麦抽穗阶段,主要危害小麦的叶片、叶鞘。小麦感染叶枯病初期,叶片上会出现淡绿色或黄色纺锤形病斑,随后病斑逐渐发展为不规则淡褐色斑块,且有散状分布的黑色小点。有时病斑为黄色且呈条纹状,与小麦黄矮病类似,但与小麦黄矮病不同的是,叶枯病病斑的条纹边缘呈波浪形且贯穿全叶。
对于小麦叶枯病,可通过选择抗病品种、控制灌水、雨后及时排水、栽培前对种子进行消毒或拌种处理(如使用种子质量0.2%~0.3%的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拌种)等措施来预防病害发生。在小麦扬花至灌浆期出现叶枯病时,每667 m2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5~30 g或20%三唑酮乳油100 mL兑水50 kg均匀喷施。
4.4 小麦蚜虫
蚜虫是小麦栽培中常见的虫害之一,其若虫和成虫通常会大量聚集在叶片、茎秆等位置吸食汁液,造成小麦植株逐渐枯萎死亡。小麦蚜虫会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与营养吸收,最终导致小麦减产。
对于小麦蚜虫,应以药剂防治为主。在小麦拔节后,每3~5 d随机选择50~100株小麦植株,观察其蚜虫数量以及蚜虫天敌的数量,如果每百株植株蚜虫数量超出500头,且天敌与蚜虫比例超出1∶150时,则需使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喷雾防治[5]。
4.5 小麦吸浆虫
小麦吸浆虫主要以幼虫潜伏在颖壳内吸食麦粒汁液,导致小麦籽粒空壳。小麦植株被吸浆虫危害后麦秆通常直立不倒,呈“假旺盛”态势。
对于小麦吸浆虫的防治,可通过选择抗虫耐病品种(以穗形紧密、麦粒皮厚、浆液不易外流的品种为宜),连年深翻,将小麦与棉花、水稻等作物进行轮作等方式进行预防。另外,在小麦抽穗至扬花期,可使用2.5%溴氰菊酯3 000倍液或40%杀螟松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雾灭杀。
5 结语
研究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对推动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要想实现小麦高产栽培,必须从播种、田间管理以及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出发,掌握科学的小麦栽培方法,保证小麦优质高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