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贵港市港北区乡村产业发展对策思考

2021-12-01覃凤威邢永秀

乡村科技 2021年33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业农村

覃凤威 邢永秀

(广西大学农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乡村产业发展可提升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能力和发展效益,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乡村经济繁荣。乡村产业的振兴是实现“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坚实基础和强劲依托,关系着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关系着国家发展的全局,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1]。完世伟[2]从技术创新、产业化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政策创新等方面阐述了以创新驱动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姜长云[3]认为产业兴旺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从优化涉农企业家成长发育环境等四个方面发力合力推进乡村产业兴旺。李玉双等[4]的研究认为可以从打造特色产业、加强品牌建设和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推进乡村产业建设。陈秧分等[5]指出乡村产业研究需要从多学科角度思考,探索在发展理念、空间布局、发展途径等方面的个性化特征,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安晓明[6]指出,某些地区在乡村产业振兴建设过程中存在目标设置短视、项目选择低质化和同质化、产业振兴的软硬环境有待提高等问题。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港北区地处浔郁平原,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物产丰富。过去,乡村产业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规模小,且没有特色,产业并不具有优势。随着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精准扶贫开展以来,港北区各个地方依托本地资源,发挥特色和自然生态优势,因地制宜,运用科技手段,加大涉农财政资金投入,乡村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取得明显成绩。

1 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1.1 积极推动产业发展

只有产业兴旺,农民的收入才有保障。近年来,港北区立足本地优势特色资源禀赋,常年种植优质稻20 000 hm2以上、鸡 450 万羽以上、桑叶 200 hm2、荔枝 300 hm2、年出栏生猪5 万头以上,形成沃柑、瓜菜、百香果、火龙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1.27 hm2。河净屯种植约133.33 hm2油茶和66.67 hm2澳洲坚果,带动村民增收。同时,围绕现代化农业建设目标,采取多种措施,大力扶持农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积极发展渝丰农业辣椒基地、南星农业魔芋基地、十堰汇丰魔芋种植及加工基地、绿旺养殖专业合作社年产4 960头肉猪等项目,联合贵港市丰硕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平台公司,打造老乡家园食用菌大棚建设产业基地、港北区油茶种植特色产业园和华竹种植及深加工产业园。充分利用土地富含硒元素优势,打好“中国富硒港”招牌。港北区拥有丰富的优质天然富硒土壤资源,生产的富硒农产品有富硒茶、富硒优质稻及富硒瑶山鸡蛋等,有25 个农产品获得富硒认证,其中4 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因地制宜地规划建设富硒优质稻产业全程机械化示范区,示范区核心区域达666.67 hm2,拓展区域达2 000 hm2,辐射区域达6 666.67 hm2,以标准化、循环、立体的种养方式,全程机械化生产优质富硒米。目前,富硒优质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已被评为自治区四星级示范区。推动稻+虾产业,东塘村富硒稻虾生态农业基地约66.67 hm2,采用稻+小龙虾、稻+黄沙鳖和稻+彩鲤的种养模式,每667 hm2收益超10 000元。

1.2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产业现有结构已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必须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后劲。根据市场消费需求变化,港北区积极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优质和特色农业,引进高新技术,利用科技手段指导农业生产,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其品质和科技含量。积极引导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开展富硒农产品开发工作,已建立富硒优质稻开发培育生产基地的有稻之源米业有限公司、鸿丰米业有限公司,其生产的安顺发牌系列、圣民牌系列优质大米率先获得广西首批富硒农产品认证,被认定为广西名牌产品。建设瑶山鸡产业示范区,形成了保种繁育区、生态养殖区、生物有机肥厂、家禽屠宰加工厂等“一条龙”模式。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业,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土地富含硒元素和荔枝、坚果、桑叶茶、橘红等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手工业、电商物流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工业、农业+旅游、农业+电商相结合,打造乡村特色优势产业,打牢乡村产业发展基础。

1.3 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生态旅游业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其中旅游业得到大家的青睐,并带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开发农业资源,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乡村各个方面的发展,实现农民增收,缩小城乡经济差距。港北区以市场为主导,顺应消费需求,突破传统产业模式,将农业与旅游业有机衔接。一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如武乐镇水石村建设荔枝精品采摘园,举办水石荔枝文化节,开启“云带货”网络直销新模式,持续打造水石荔枝品牌。奇石乡河净屯因地制宜地打造生态田园、生态产品和生态水系,建设景观雕塑、观光平台、烧烤场及树池、木栈道和骑行步道等。二是积极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如建设东塘龙涡瀑布、龙岩3A 景区及石坑屯乡村休闲旅游等项目,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三是积极传承传统技艺产业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极打造“非遗+旅游”汉古伞庄项目。壮族油纸伞制作技艺作为非遗文化遗产,需要得到保护和传承,同时,油纸伞承载着唯美和浪漫的文化意境,极大地增强了广大游客的体验感。鼓励人才返乡创业,成立公司,培训农户编制技术,为传承非遗文化培养乡土技术人才。《哭嫁歌》作为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港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中有团结邻里、孝敬老人、爱护小孩等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可将传统技艺与乡村生态旅游相结合,吸引游客,带动乡村经济发展。

2 面临的困难

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港北区乡村产业取得了较快发展,进而带动乡村经济全面发展,缩小了城乡经济差距,乡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农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但仍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2.1 特色产业相对薄弱

港北区各乡镇大多地处平原地区,耕作、交通较为便利。由于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弱,发展模式较为单一,且农民多外出务工,特色产业发展不明显,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城乡收入水平差距较大。同时,由于缺乏专业的规划和指导,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乡村产业的发展。少数乡镇耕地面积少,大部分耕地属于山地和陡坡地,增加了发展农业的难度。

2.2 农产品宣传力度不够

港北区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利用产品推介会、微商、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型销售方式,推广和宣传本地优势农产品,既减少销售成本,又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销售量和知名度。但部分农产品仍然难以走出去,如优质水石荔枝,品牌影响力小,知名度小,大部分产品只能在本地范围销售;同时,荔枝具有不易保存不宜长途运输的特点,也大大限制了其销售范围。

2.3 农村空心化现象比较严重

随着城镇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农村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提高生活水平,留守在农村的基本上是老人妇女儿童,缺乏优质劳动力发展特色产业。农民思想不够解放,宁愿农田大面积弃耕抛荒,也不愿流转出租,造成农村生产力和农业产值大幅下降。

2.4 人才短缺

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农业推广人员少。每个乡镇农业站仅有2~3 名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兼任农业推广人员,部分大乡镇有20 多个行政村,每个行政村面积大,仅靠两三名技术人员的指导,难以实现技术指导全覆盖。技术人员除了从事农业、畜牧、扶贫等工作,还要忙于报送各种检查表、汇报等工作,占用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人才引进难,产业发展带头人少。大多数农村专业合作社法人是村干部,村干部日常忙于村事务,接受专业培训的机会较少;且村干部队伍缺少年轻力量,思想不够解放,学习和接受新事物能力不强,难以发挥产业发展带头作用。

3 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对特色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指导

乡村振兴关键是要产业兴旺,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农村特色产业,把各乡镇的产业发展与当地的文化、农业相结合,因地制宜,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建立适合当地的特色产业。推进产业基地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建设,坚持绿色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绿色、有机农产品,提高产品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对农村特色产业进行分类指导,生态种养,科学运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条,积极引进企业,构建集种养殖、加工、包装、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确保产业高效、持续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3.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市场竞争力

一是强化品牌建设,好的品牌更具吸引力,正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做好品牌发展规划,以乡村产业为重点,整合资源,积极培育,扶优扶强,研究制定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规划,提档升级农产品质量等,树立绿色、生态、优质的农产品品牌;加强商标品牌运用,建立特色农产品商标;推动实施地理标志运用工程,创建地理标志品牌。大力推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广西优质”认证等,通过认证提升农产品的品质和知名度,提升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销路。二是充分利用港北区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地理位置优势和农时农事,加大农产品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现有产业扶贫资源,采用“互联网+”、电商助农、直播带货等模式将农产品推向大众;搭建农产品营销平台,促进农产品流通。举办农产品文化节,邀请经销商共同参与,参加农产品展销会等,积极宣传本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招商引资等优惠政策,让大型贸易公司、采购商及消费者了解当地特色农业资源。从多方面、多种渠道展示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知名度,吸引更多消费者和投资者,提升市场竞争力。

3.3 完善硬件设施,提高农村吸引力

大量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城市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医疗、教育条件等比农村更好,且有稳定的经济来源。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关键是吸引青壮年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壮大农村优质劳动力队伍,完善基础设施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公路、饮水安全工程、能源、电网、信息化、人居环境、农田水利工程等建设力度,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状况,提升乡村村容村貌。另一方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城市和乡村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平存在一定的差距,在教育资金投入上重点向农村倾斜,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改善农村校舍、教学资源等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学质量;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完善村级医疗机构和新农合报销系统,提高农民报销效率和实际报销水平;推进农村医生队伍建设,加大疾病防治防控教育宣传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体事业,目前每个行政村都建设有农家书屋、广播设备、公共体育设施等,规范管理农家书屋、发挥广播电视、体育设施作用,丰富农民的生活。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关爱老年人、妇女和儿童以及贫困家庭,推动村级养老院的建设,统筹推进养老服务、福利设施、残疾人设施等项目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体、社会保障水平。

3.4 坚持强化财力支持,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乡村经济繁荣离不开产业的发展,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带动。改善人才环境不仅要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加快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倾斜、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而且要健全乡村人才引进和培育机制,厚植乡村产业发展基础。一方面,加大涉农教育资金投入,广泛引进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职业培训机构,加强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重点培训农业技术、农业管理、农产品销售、农村电商、快递物流管理等。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更多的具有技术的现代农业人才,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加强对村干部的农业技能培训,增强其带领村民致富的本领。统筹整合涉农资金,吸引企业投资乡村产业建设,涉农企业的参与能给乡村带来农业技术人员,对乡村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制定人才优惠政策,创新人才建设机制,搭建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就业。鼓励企业家、技能人才、市民下乡、外出打工青年返乡参与乡村产业建设,实现乡村经济繁荣,吸引更多的农民回归家乡建设家乡,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