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超级中学的问题探究

2021-12-01金琳琳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教书育人 2021年29期
关键词:升学率办学中学

金琳琳 (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超级中学的“高状元率”与“高升学率”一直是其招生的最大优势,也是学生与家长关注的重点。事实上,尽管超级中学依托其高升学率不断垄断优质生源,但这种普通高中教育应试倾向过度的产物,也成为校际差距逐渐拉大的催化剂。超级中学不但破坏了区域高中的教育生态平衡,同时其造成的教育分层现象也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为促进高中阶段教育生态系统的均衡协调发展,我们必须从教育生态学视角出发,明晰超级中学的发展模式,寻察其存在的问题与危害,并提出优化策略。

一、教育生态学及超级中学概述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劳伦斯·克雷明于1976年在其《公共教育》一书中最早提出“教育生态学”。教育生态学主要指根据生态学理论,重点强调生态平衡、生态系统等原理,着重研究教育领域的现象及问题,从而找寻其发展规律。[1]教育生态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教育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发生作用,研究目的是发现教育与周边环境及教育内各要素与其所处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揭示教育发展的未来趋势。20世纪末期,教育生态学的分支学科——“学校生态学”开始受到关注,美国华盛顿大学的古德莱德也指出,“学校是一个文化生态系统”。[2]其中,学校文化生态系统既包含学校内部文化生态系统,也涵盖了学校外部文化生态系统。

(二)超级中学的含义及其特点

超级中学大多为封闭或半封闭的公办高级中学,是在政府推动、社会人才需求等要素的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超级中学在传统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依托其严格、封闭及军事化的教育管理模式,显著提升其教育质量与升学率。“招生规模巨大、教育资源雄厚、升学率极高”便逐渐成为超级中学的主要特点。但除此之外,超级中学在教育、培养与输送人才的同时,不仅无形间强化了“分数至上”“一考定终身”的评价导向与舆论氛围,并且其掐尖式的招生行为严重挤压区域内其他中学的发展空间,破坏区域内的教育生态环境,拉大了基础教育发展的差距。所以,超级中学也被视为校际差距日益扩大的催化剂。

二、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超级中学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内部教育生态系统破坏

1.大规模招生与教学。出于扩大生源、提高收益等目的,大规模招生成为超级中学的显著特征之一。部分超级中学在校生已达到4000人,班额多为50人以上,这已严重超出学校办学的承载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3]甚至,个别超级中学教学班级高达上百个,在校生达万人。在这种大规模办学的背景下,不仅日常的规范化管理很难达到,而且由于班额较大、人数众多,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导致教师很难在规定课时内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计划。因此,教学方式便往往采用灌输的机械教育形式,忽视学生的接受能力、理解程度以及其个性化培养,因材施教、道德教育、情感修养等问题更是无暇顾及,学生的学习质量与身心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

2.学校生态位趋同化。生态位主要是指某群体中的各主体根据自身独特性占据一定位置,而位置的不同促使主体间产生较大差异,而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生态系统才逐渐实现平衡。[4]在生态位理论的指导下,高级中学应依据自身特色,找准并构建独具特色的生态位。但事实上,我国大多以超级中学为代表的学校逐渐呈现生态位趋同现象。主要表现为办学定位、学科建设以及课程设置的趋同。其中,办学定位趋同化主要由于大多学校对自身定特色认识不清,从而过度模仿甚至照搬其他重点学校的办学定位,缺乏异质性。学科建设的趋同化则是源于地方高中过于追求数量与规模增长的“外延式发展”。[5]除此之外,趋同的课程设置也导致实际课堂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相脱离。各要素的趋同化造成学校异质性缺乏,学生多样性发展受到影响,教育生态系统的稳定受到威胁。

(二)学校外部教育生态系统失衡

1.“马太效应”导致学生分层现象严峻。各省市能培养高考状元的学校大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有能力培养省状元的学校也多集中在省会城市或是经济发达的一线城市。并且由于超级中学可依托于其优先招生及跨区招生等权利进行跨地区“掐尖”招生,优质生源便自然聚集向超级中学,甚至不少超级中学几乎直接垄断全省优秀生源。而部分管理者唯升学率马首是瞻的政绩观也促使超级中学具备更加完善的师资及硬件设施,更多学生及家长被其高升学率的招生口号吸引。超级中学日益造成区域学生因学业成绩的高低而逐渐出现分化现象,进而逐渐形成地区高中教育发展的“马太效应”,即优质生源、优质师资均向超级中学倾斜,一般高中自然在区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2.个别生态主体参与性不足。教育生态主体不仅包括学校内部生态环境的教师、学生、其他工作人员,也包括学校外部生态系统中的政府、民众、学生家长以及其他利益主体。所有的生态主体在这个庞大且复杂的教育生态系统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必须承担并履行自身职责。其中,区域管理者作为关键的生态主体之一,应积极担负监督与管理等职责。但由于升学率逐渐成为衡量该区域教育质量水平的唯一指标,管理者便趋向于将区域内的优秀生源、优质师资以及系统的基础配套设施均优先投放到超级中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超级中学的“井喷式”发展。政府的“投资”与超级中学高升学率的“回报”使政府成为超级中学相关利益群体的最主要获益者。在此循环下,相关政府部门成为超级中学教育问题的漠视者,我们很难听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声音,其监督与管理效率更是不言而喻。

三、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超级中学的危害

(一)大规模教学弱化学校育人功能

学生规模巨大是超级中学的特征之一,大规模招生与大班额教学背景下,学校很难做到精细化管理。出于学生安全与规范化管理的目的,超级中学一般采用较为严格的军事化与封闭化管理模式,以教书育人为主要价值追求的学校逐渐成为削弱人性的场所。除此之外,大班额教学使教师无法照顾学生的个性特征、道德素养,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优化更是无暇顾及。除此之外,教师无法进行因材施教,授课大多采取满堂灌方式,并且在该教学模式下,评价手段一般只借助书面测验这一传统的评价方式,这就导致学生的综合评价不是个性化、全面化、多元化的评价。大规模教学下的管理模式、授课方式、教学内容以及评价手段都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

(二)教育分层加剧社会不公平

分层现象所指的“分层”不仅表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更重要的是“重点”与“非重点”这两个维度的割裂。有学者调查发现,在重点中学的生源中,城市学生甚至是高阶层家庭的学生占比更高,而农村学生与其他低阶层家庭的学生自然大多于非重点高中就学。处于社会中上层的家庭往往通过所拥有的社会地位及经济能力享受社会优势资源,甚至凭借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无形中加剧择校现象,生成多种隐性入学方式,如凭借关系入学、交纳高额费用等。这种家庭背景的差距无疑加剧农村学生的入学难度,剥夺了他们接触优质教育资源的学习机会。除此之外,由于超级中学极大提高了分数门槛和经济门槛,不仅区域内学生的教育机会受到影响,该现象导致的教育生态失衡也直接使一些曾经很有竞争力的县级高中受到挤压。区域内校际的平衡逐渐被打破,城乡教育公平更是备受挑战。

(三)办学模式强化应试教育导向

超级中学的“超级效率”是其招生之本。超级中学因其对“升学率”“清北率”的追求及大班额教学环境,学生应试能力被强调,忽略对学生道德素质、价值观念、创新实践能力的优化。这种应试教育导向不仅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而且威胁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全面发展。并且在超级中学威胁教育公平、破坏教育生态的影响下,超级中学及其支持者仍高举“超级效率”的大旗为其辩护。[6]但超级中学真的有超级效率吗?有研究表明,该说法并不成立。超级中学在“一考定终身”这一狭隘观念的指引下,大多采用题海战术,片面强调应试技巧,“分数至上”的评价导向与舆论氛围被强化,“升学率”成为衡量该校教学质量唯一也是最有效的评价标准。在这种教育模式下,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被漠视,全面发展的目标被窄化,一部分所谓的“优质生源”并不能真正适应多元化且充满挑战的现实社会。

四、教育生态学视域下超级中学的优化治理

超级中学现象屡禁不止,学校与政府作为教育生态系统的两大主体,地方政府教育政绩观的偏失、学校的“流水线培养”以及非规范化招生与办学都成为超级中学发展壮大的推手。[7]教育生态系统的优化必须从源头根治,通过多方联动开展集中专项整治,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动态化:灵活调整教育与市场的生态链

学校教育,尤其是高中阶段,部分教育理念、培养方案与当今社会需求相脱离,“市场”无法发挥其在教育领域的调节与引导作用。所以,政府与学校必须强化市场意识,重视市场调节,建立能适时反映社会需求的弹性调控机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校根据社会发展灵活调整办学规模与培养模式,与市场间建立一条动态生态链。除此之外,由于优质教育资源的垄断促使超级中学发展迅猛,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与分配问题便成为优化区域教育生态的关键。市场应积极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关键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办学,建立优质教育资源的生成机制。[8]同时,学校间、区域间的壁垒应被打破,利用互联网创建一个开放包容、全面多元的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市场与学校教育间的联动生态链使优质教育资源在市场调节下得到开放与共享。

(二)制度化:优化学校内部教育生态环境

优化超级中学内部生态,既要规范学校招生规模,又要规范教育教学行为。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学校基本建设规划的意见》要求,应合理规划学校服务半径和办学规模,普通高中原则上不超过3000人。[9]在相关政策指导下,政府要严禁高中超计划招生,制定高中办学规模标准,从制度上保证高中办学规范化;并依据此标准,在保证资源配置均衡的基础上,积极鼓励各高中找准自身特色,进行合理拆分,实现小规模、个性化发展。政府在给予学校一定办学自主权的基础上,需加强对其办学与教育行为的管理。政府及校领导要正视超级中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规范,对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管理方式及时纠正,禁止出现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题海战术、精细化时间安排等现象。

(三)规范化:明确各生态主体责任

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区域内各高中共同组成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生态系统。为了教育生态系统平衡发展,明确各生态主体责任,使各主体协调发展成为首要问题。首先,学校要明晰自身在该区域生态系统中的生态位,以确定办学特色、培养模式等。其次,在传统高考制度的背景下,升学率成为最直观的考评标准,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育的功利主义取向。为此,政府要严格规范其教育行政行为,减少控制与干预,以人为本,避免盲目追求升学率与经济效益,培养正向的政绩观。除此之外,积极正向的舆论环境也有助于正确育人观念的树立;家长对孩子适当、适合的教育也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观与职业观,社会各行各业都要在教育生态建设中发挥积极的正向引导作用。[10]促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合力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系统的规范化。

(四)错位化:学校自身找准生态位

生态位的错位发展主要指找准自身特色与优势,避免与其他主体产生生态位重叠。并且,教育生态理论强调了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在此理论的指导下,教育领导者必须立足于长远发展,认清学校发展不能仅局限于校内,而要充分且全面地了解社会环境,最大限度地利用社会、社区、家庭等资源,以正确认识并找准自身定位以及领域内的相对优势。在此基础上,学校根据实际发展要求,围绕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行创造性、针对性的改革,系统地制定一套全面的、有计划的、独具特色的学校变革方案。不仅凸显自身教育特色,提高学校的招生吸引力,而且通过错位发展的实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也使其在多变、复杂的生态系统中找到自身生态位,实现学校个性化发展,避免了生态系统内各主体间的恶性竞争,推动区域内整个教育生态系统向常态化、可持续化目标发展。[11]

猜你喜欢

升学率办学中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基于ARIMA模型对我国升学率的研究
Big Hero 6: Always be with You
宁波市四眼碶中学
诸暨市学勉中学
实现升学率与素质教育的辩证统一
“升学率”不应是衡量学校的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