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证意识培养的小学科学教学
2021-12-01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尤春来
江苏省无锡市港下实验小学 尤春来
科学的目的在于认识世界,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一个不断发现证据来证实猜想、得出结论,对世界产生新认识的过程,所以科学离不开证据,证据是科学的根基。因此,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培养学生实证精神、树立证据意识应该成为科学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一、培养学生实证意识的重要意义
实证是科学本质的体现。科学是什么?科学的本质是什么?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很多不同的答案,但是比较一致的观点都认为科学应该有这三方面特征:1.科学是一个实证系统,科学可以通过证实的、证伪的方法得出结果;2.科学是讲求逻辑的,科学结论能通过推理的方法得出;3.科学结论有局限性,随着时间发展,结论可能会被推翻或更新。从以上对科学本质的看法中可以看出,实证是科学的首要特征,是最重要的特征,科学的逻辑性必须以证据为前提,科学结论的得出也必须以证据为基础。
实证是课程标准的要求。2017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探究式学习”这一条课程理念是这样表述的:“以证据为基础,运用各种信息分析和逻辑推理得出结论,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是科学探究的主要特点。”由此可以看出,课程标准明确把科学的实证思想作为教学的理念,指引科学教学。
实证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需要。小学科学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除了要让学生获得一些基本的科学知识,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科学思维是基于事实证据和科学推理对不同观点和结论提出疑问、批判,进而提出创造性见解的能力。科学思维的总纲就是实证和逻辑,因此,要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离不开实证意识的培养。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应该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课堂中缺乏实证意识的现状
观察我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漠视证据、缺乏实证意识的现象比较多见。
(一)教师实证意识不强
课堂教学的目标有时候单一地指向获得“科学结论”,探究教学中只要获得了期待的答案就直接总结出实验结论,课堂交流便戛然而止,可能存在的特殊数据、异常数据就被无视、过滤掉了;当学生的实验证据不支持假设,事实与原本想法相背离的时候,教师会把原因简单归结为实验误差而不再做深入探究,这些都是教师证据意识不强的表现。
(二)学生证据意识缺失
课堂交流中很多学生习惯性服从教师的想法,服从同学的意见,缺乏自己独立的思考,遇到自己的实验数据与同学有差异,还往往会认为是自己的实验出错,缺乏学习自信;学生不重视实验记录,马虎应对,数据记录不完整、不准确的情况时有发生;为了迎合大部分同学的数据而更改自己的数据,种种不尊重事实、不尊重证据的情况对后续探究都产生了极大干扰。
三、培养实证意识的课堂教学策略
在新版《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实施意见中,实事求是这一维度的分级基本上是按照如下思路:一至二年级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意识;三至四年级学生能基于证据坚持或者调整自己的观点;五至六年级学生能对不一致的结果进行分析,并进行再次观察和实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据此有意识地采取以下策略。
(一)切实提高观察成效,收集有效证据
在科学界有这样一种共识,评判一项科学是否科学,首先不在于你的理论有多么高深,而在于你的观察资料有多真实。小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大部分证据都来自观察,实验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观察,观察自然事物,观察实验对象,观察实验现象,来收集证据,获得事实。因此,观察的成效会直接影响探究结果。
1.学习掌握观察方法。观察事物的时候,我们要让学生养成多感官全面观察的习惯,先用眼睛看,再可以用鼻子闻一闻,可以摇一摇,听听声音,还能用手摸一摸,感受一下粗糙与软硬,如果是食物,在得知食物安全的情况下还可以尝一尝它的味道。另外,对事物的观察也需要讲究方法,比如,观察一朵花的结构,可以先整体观察花的形态,由哪几部分组成,再按照顺序对每个局部展开细致观察,每部分的形态什么样、数量有多少,力求细致全面,避免遗漏信息。
2.学会准确使用仪器。我们人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仪器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感官的能力,也可以帮助我们对事物进行定量观察。比如,测量力的大小要用测力计,使用前要对测力计进行校零,测量过程中如何读数、怎样保证数据的准确等事项,都涉及仪器的操作使用方法,而方法的掌握需要我们指导学生多次练习。有了仪器的帮助,再加上认真细致的观察,就能获得可靠的数据。
3.制订可靠观察方案。我们还需培养学生为获得可靠数据而进行决策的意识,也就是制订观察方案,这是实证意识的深层体现。比如,测量一杯热水在空气中的降温是不是有规律,选择多少起始温度的热水、每隔几分钟测量一次、测到什么时候停止等都需要综合考虑。实际上一杯热水的降温会呈现先快后慢的规律,最终的水温会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持平,因此,选择刚烧开的水或者90摄氏度左右的水开始测量,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会明显观察到降温的变化,如果选择五六十摄氏度的水进行实验,数据的下降规律就不会这么明显,所以在实验之前制订可靠的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尊重事实数据,谨慎得出结论
实证意识在科学课堂中的一项具体体现就是“用数据说话”。数据有助于学生寻找规律、得出结论,数据使课堂探究变得更真实、更准确、更可信,尊重数据是科学探究活动必须遵循的准则。
1.分析整理数据,探寻规律
探究中学生采集到的数据有时是表象的,有时是凌乱无序的,需要对数据进行比较、整理、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可以对数据进行排序或绘制统计图表,这样可以更好地体现出数据的关系。比如,研究声音在各种介质中传播的速度快慢问题,当获取了一系列数据后,对数据进行排序,就能发现在固体中传播的速度最快,其次是液体,最后是气体。再深入研究,还能发现实际是跟密度相关,密度越大,声音的传播速度越大,反之亦反。用数据说话,这也是实证观的体现。
2.不轻易否定异常数据
实验中学生收集的数据,难免会有差错存在,错误的数据、不支持假设的数据经常会出现,教师在遇到异常数据的时候,应该带领学生分析产生的原因,反思实验过程中是否有错误操作出现。如果实验很规范,那教师也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待异常数据,谨慎得出科学结论。比如,研究摆的快慢,按照假设会分别进行摆线长短、摆角大小、摆锤轻重三方面的对比实验,数据中能发现摆线长短对摆的快慢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摆角和摆锤实验的数据往往不会完全一致,即使考虑实验误差的存在,我们也不妨把结论更改为“摆的快慢与摆角大小、摆锤轻重关系不大”这样的表述,更符合理性精神。
(三)勇于质疑反思,培养理性思维
基于证据的思维,要求人们形成基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具有基于证据和推理发表自己见解的意识,乐于倾听不同的意见和理解别人的想法,不迷信权威,勇于修正证据和完善自己的观点。
科学课堂上,我们要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能根据证据谨慎分析、做出判断,拥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在一节关于液体的课上,教师出示了两杯无色透明的液体,取出一个鸡蛋,放入第一个杯子里,鸡蛋下沉,捞出鸡蛋继续放入第二个杯子里,鸡蛋浮着。有孩子猜测第二杯液体是盐水,那怎么证明呢?于是孩子上前给大家做实验,往清水里不断加盐,鸡蛋终于浮起来。孩子说,这就是证据,说明教师的那一杯肯定也是盐水。教学到此为止,貌似完整了,但是其实仔细推敲下,还可以引导学生再想一想: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同学的盐水让鸡蛋浮起来了,这样的一个条件是不是足够证明教师那杯也是盐水了呢?两杯液体看上去都是无色无嗅的。是不是只有盐水才能让鸡蛋浮起来?别的物质溶于水后有没有可能也产生这样的现象?要把水蒸发了看是不是会析出盐的结晶,证据才充分。在这样一连串的质疑和思考中,学生的科学思维变得更严谨,能对证据做出理性评估。
科学的本质在于建立证据,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有利于形成理性、批判的学科思维,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价值,是科学本质观的体现,也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