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童话的读写指导
2021-12-0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实验小学周建红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横泾实验小学 周建红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阅读实践活动越来越得到重视,整本书阅读指导、链接课文的拓展阅读等活动从不同的视角和依托,推动小学语文阅读指导活动走向纵深。而读写结合的阅读指导活动,尤其是借力童话的读写指导活动,无论是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需求上,还是在阅读指导活动的有效达成上,都为越来越多的老师和孩子所认同。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体系中童话题材的语言材料相当多,这是贴合儿童语言学习和认识世界的规律的,事实上儿童对母语的启蒙接触,也多是从童话(包括童谣、民谣)等儿童文学样式开始的。从这种意义上来看,借力童话的读写结合指导,是得天独厚的。几年来,我在参与学校教科研课题“童话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之童话阅读教学子课题研究活动中,多次聚焦童话读写指导课的设计和课堂实施,在借力童话开展读写结合指导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并将一些思考拙笔成文。
一、辐射童话情境,激活生活素材
我们推荐给孩子们的,大多是社会生活中善良、积极且丰富多彩的东西。通过对这些童话故事的解读和感悟,学生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加深了对社会生活的感知、认识和接纳,并最终作用于我们的读写学习活动。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心中必定是有生活素材的,但他就是写不出来,读时“热闹”,写时“凄清”。愚以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孩子心中的生活素材比较多的时候是处于静止、沉淀甚至是“休眠”的状态的。在读写指导这一块工作上,我想,我们更需要做的不是帮助学生去积淀生活素材,而是抓住所给童话情境的原点,引导学生去辐射生活实际,去唤醒,去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素材,从而为读写指导的“写”开源。
在阅读指导王一梅童话《猫的演说》读写结合课时,我在辐射童话情境、激活生活素材方面做了一些尝试。这个故事大意是这样的:
一只狗孤独流浪在一座陌生城市,一只黑猫和它偶遇,并真诚地给狗做了一次安全教育方面的演讲,善意提醒狗在这座陌生城市应该注意些什么。一次偶然相遇的温情相助,让孤独的狗觉得世界是多么美好。
教学时,我把这个故事提炼成一个社会话题——相遇,并依此辐射生活。我首先引导学生去回眸生活和学习中与陌生人的相遇,去体会、珍视一次又一次的相遇中,数不清的陌生人曾经给予我们的点滴相助。然后,我让学生从故事中最温暖的相遇想开去,去辐射、链接到类似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如不经意间接受到别人的帮助,乃至生活中其他温暖的场景和经历,并当场来说说。当一些曾经本已沉睡、沉淀的美好体验受这个童话故事情境的辐射而触动、激发、唤醒,这些体验就会因这个童话故事而生动起来,这些“静态的”生活素材就会跳跃、游走于学生的心中。我们认为,真正意义上的“积淀生活素材”,其最本质和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唤醒、激活已有的体验。因为,“盘活”一颗童稚的心,是十分重要的。
反之,被激活的生活素材,可以在今后读到某段语言、某个章节或遇上某个特定故事情境的时候,去得到一个对接和体验共鸣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也会慢慢学着用自己的感觉、心,去触摸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并适时地对社会生活做出正面的回应。其实,我们所期望的也正是学生能自主做活生活素材。
一盏灯辐射出的光线,可以照亮很多原本黑暗的地方。我们借力辐射童话情境开展读写指导,就是在用一种非常特殊的方式温情地引导学生桥接童话与生活,照亮并回眸走过的精彩生活,活跃这些本以沉淀的素材,并促成读写能力的提升。
二、抽取童话视角,倾吐情感体验
不可否认,对于儿童来说,童话是他们倾吐生活体验和感悟的一种很好的表达形式。这一点,好比大家熟知的《伊索寓言》,用小动物之间的生动故事折射人类生活,发人深省。我觉得,在上述认识的基础上,我们是不是可以更进一步,将孩子们熟知和有一定感悟基础的童话看作我们看待这个世界的一种视角和观感?至少我们可以在读写指导的过程中,点拨学生借用童话的视角,来拓展读写指导新空间的。
我经常尝试指导学生以童话视角创作一些童话故事。这个过程,我把它概括为“推类—兼并—提炼”。比如,一次我指导学生围绕“不自量力往往招致失败”这个主题编一个童话故事。我先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去推类:有没有什么物事是具有不自量力(或和此相关)的特征的?学生七嘴八舌,提到了“螳臂当车”“蚍蜉撼树”等信息。其中,有一个学生说实验室里的弹簧秤就是量力的一种科学仪器。这个点子好啊,弹簧秤就是量力的,更重要的是,弹簧秤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个秤都有自己限定的一个称量的极限,因此弹簧秤是需要“自我量力”的。于是,我们把这个弹簧秤的用途和特征用起来,并将它和生活中有的人不自量力做一个“兼并”,即用童话中弹簧秤的形象来表述这类人的可笑之处。我们写的这个弹簧秤觉得自己只待在实验室里整天称几个砝码,没派上大用处,就逃出了实验室。来到大千世界后,它去帮老板称西瓜,分量硬要精确到实验室里常用的小数点后面好几位,惹得顾客大为光火;它去钟表店,一定要去帮老板称每块手表的分量,被老板轰了出去。它称大街上老太太菜篮子里的肉,去称小朋友脖子里的红领巾,最后,它竟然去称琴房里的钢琴——刚一使力,它就马上被拉成一根废铁丝了。
创作过程中,我们抽取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童话的视角,没有丝毫“写作文”的枯燥,没有生搬硬套的“八股模式”,以非常低的站位,引导孩子们走进读写学习,想象多个生动场景。我想,这对参与创作的孩子、对读到这个故事的人,都是一种启迪和教育。确实,有时候,我们换一种视角来面对我们的生活,比如,用本文中所说的童话的视角和观感来拥抱我们的读写活动,也许会收到很不一般的效果。
三、迁移童话语言,发展个性表达
常常感叹幼儿园小班、中班的语言课。每天回家后,四五岁的一个小孩,能复述出听过的近300字的童话故事。后来,做了个有心人,发现这些童话故事,大多语言表达上很有特色:内容贴近儿童,表达反复回环等。我想,这些复述出来的童话故事,对于每一个童稚的孩子来说,首当其中是一种语言表达的垂范。而我们做借力童话的读写指导,迁移童话故事中的语言范本,发展个性的表达,则是将这种语言学习促成一个质的提升。
如我执教的童话阅读指导课上海作家周锐的童话作品之一《猎人打狐狸》(见凤凰传媒《七彩阅读》六年级上册)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说的是有人在顶天山山顶岩石上画了一只狐狸,看到的人说,不像狐狸,倒像只狼。然后,故事就照下文这样写开去了。
“这话一传两传,变成这样了:顶天上有一只狐狸,一下子变狼了。这话一传两传,很快就变成这样了:顶天山上有一只狐狸,一下子变狼了,它有三只眼睛,无论你走多远,它都能看见你。这话一传两传,又变成这样说了:顶天山上有一只狐狸,一下子变狼了,它有三只眼睛,四只耳朵,无论你说多轻的话,它都能听见。这话一传两传,成了这样了:顶天山上有一只狐狸,一下子变狼了,它有三只眼睛,四只耳朵,五条腿,无论你跑多远,它很快就能撵上你……”
我引导学生读这段话,让他们想想:1.这段话在表达上有什么规律?2.如果这段话继续传下去,还会传成怎样可怕的一只狼出来呢?是有六只灵敏的鼻子,还是七只锋利的爪子,又或者是有八颗可怕的獠牙,连石头都咬得动?
这段话不变的语言格式中又包含有内容上的奇特变化,学生读者觉得很有趣,也很好记。有规律的语言,自然好记,也容易上心,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了语言,很快就能脱稿讲给别人听。而后,对这种反复叙事的写法,我组织学生做了一个读写结合的练笔。学生也写得不错,如:
“这话一传两传,居然变成这样说了:……它有六只灵敏的鼻子,无论你藏得多隐蔽,它都能闻出来!这话一传两传,最后又是这样了:……它有七只锋利的爪子,无论你穿上怎样厚实的皮甲,它都能抓破……”
写的过程是自然的,关联词语“无论……都……”、语言组织的样式,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种奇特想象,不需要我们多教,学生自己就能进行语文实践了。这正合了语言表达的迁移习得是在语言品味、实践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完成的之读写学习规律。有了学生感兴趣的语言的垂范,有了练笔的题材,有了定向的表达方式,再配上学生丰富的想象,这个童话故事已超脱出它本身作为一个故事的定位,而成为一种迁移发展个性语言、丰富想象的范本和平台。
一个支点能撬起整个地球,是杠杆借力借得好。世间文质兼美的童话千千万,智慧亲近小童话,择其读写支点而“借”之,读写结合一定能做出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