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友善品格
2021-12-01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开发区天和小学肖庆庆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经济开发区天和小学 肖庆庆
中国自古重视“友善”品格。名人骚客、四书五经关于“友善”的名言警句浩如烟海。而“友善”品格的培养,要从启蒙教育开始着手抓。具体怎么做呢?陶行知认为,有生活的地方就会有教育,教育也会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而对于小学生来说,活动之地处处皆教育。“友善品格”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友善品质的、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但最终目的是为人服务,即教育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的友善品格。受教育者在习得并固化了友善品格后,会反作用于社会,为社会服务。“友善”品格是人际交往过程中建立良好关系的纽带,而友善品格教育是一种新的思想品德教育理念,它是学习的个体在明辨是非的基础上,通过不断纠错、更新自身观念,并趋于逐步完善的过程。那么,如何实施友善品格教育呢?无疑,这需要社会的力量,需要学校的力量,也需要家长的力量,三者形成合力,共同构建友善品格教育体系。
一、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友善品格的重要性
友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成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具体来说,就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要宽容友好。作为担任班主任多年的基层教育者,在复杂浮躁的大环境中,目睹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存在一些问题:任性,以自我为中心,做事毫不顾及别人感受;沟通方法缺乏指导,冷暴力对待身边的人;还有的争强好胜,唯我独尊……有的孩子并不知道自己跟大多数人不一样,只是感觉自己不受欢迎,不受关注,于是浮躁的内心驱动他们用反常的方式吸引同学和老师的注意。经过一年多跟家长沟通,原来存在这些问题的学生大部分上小学前是留守儿童,平时由老人看护,只有逢年过节,父母才会在老家团聚。而一年级时,老师告知家长孩子的表现,家长也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开始暴力镇压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导致孩子不良行为一直反复发作。作为班主任,初衷是因材施教,竭尽全力尽快纠正孩子不良行为,摸清内在的动机才能对症下药,进而在关键期扶一把,引导其身心健康发展。这当然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教育者有责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去实施一些对策改变现状。
二、如何在“生活教育”中,培养小学生友善品格
(一)以学校为主阵地,培养友善品格
这届学生有一半是独生子女,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们在处理同学之间关系时,更容易出现问题,而大部分都是自私、缺乏爱心、不懂尊重同学引起的。班里有个女孩子左同学,她聪明好动,学习成绩起伏不定,尤其让老师头疼的是,与同学相处不好,经常发生矛盾。一次,小班干部来报告说两个男孩子在教室走廊里打起来了。等调查后发现,打起来的两个人确实没什么矛盾,是左同学两边挑唆导致的。等她来办公室一问,才知道,她觉得课间太无聊,要搞点事情热闹一下。而且班里类似的小把戏很多,一到课间休息时间,孩子们都蠢蠢欲动,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冷静地想想,对于教师来说,重要的不是评价孩子的行为,而是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孩子之间的问题,找到原因之后,培养并鼓励孩子们的友善行为,进而内化为品质。接下来,我打算以学校为主阵地,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挖掘可教育的资源。首先利用班会课开展了一次友善主题教育,让孩子们明白与同学友好相处的重要性,只有友善的人才能拥有更多的好朋友。其次,在班里发掘好人好事,采取积分奖励制,每天口头表扬助人为乐的孩子,每月评比一次班级小雷锋,在这些小事中,学生渐渐懂得了要与人为善,也懂得了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很重要。当孩子内在认知发生改变时,在外在行为上也有所表现,当自己付出时,也会体验奉献的快乐。另外,我还结合阅读课外书的优势,有选择地推荐书目,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化,逐渐懂得与人友善的重要。
(二)争取家长的支持,培养友善品格
学生在校习得的主要是理论知识,所谓“知情意行”,理论知识的获得才是第一步,还要通过触发内在情感,拥有坚持不懈的意志去反复实践,才能固化为学生的品格。这一“知情意行”的过程必须争取家长的支持。陶行知曾说:“孩童最易受影响人者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其激触,效而尤之……可不慎哉?”可见,家长必须重视家庭教育,言行要积极正面,做孩子的表率。而在浮躁的大环境下,大多家长非常焦虑,学习想抓,特长想抓……什么都想抓,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品格培养被忽略掉。班主任需要做很多工作来转变家长观念,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很大影响,进而发挥积极榜样的引导作用。可以尝试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家长要抽出时间,参与到学校友善品格教育中来,学校如有以友善为主题的相关活动,一定要配合学校,完成相关任务,于其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友善品格,实现真正的家校共育。二是家长要以身作则。儿童学习的方式最早是模仿,无疑,家长就是他们最早、最经常的模仿对象。而这些模仿如果是正面积极的,就会对孩子形成良好影响,反之则负面。三是引导孩子多阅读好书,课外阅读可以让孩子认识大千世界,明辨是非,让学生的心灵在阅读的海洋中畅游,这无疑对友善品格的形成至关重要。经过一段时间有意识的引导,班风有所好转,但偶尔还是会出现打闹、与同学发生冲突的现象。友善品格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教育者不遗余力地坚持下去,争取家长的支持,往往会事半功倍。
(三)以生活为中心,培养友善品格
陶行知认为,教育与生活息息相关,二者不可分割。生活之中处处有教育,处处可教育。言外之意即教育的范围广,教育的内容多,教育应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限制。培养学生的友善品格也是如此。学生在学校接受了理论教育,明辨是非,懂得友善品质的重要性,但必须身体力行,才能让友善品质固化成自己的内在品德。而实践和内化则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学会扫地、淘米、洗碗、擦桌子、收衣服等家务活,既可以在学习之余放松大脑,也可以通过这些小事学会自立。在自立的过程中,自然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进而学会推己及人,一个会换位思考的人,必然是一个友善的人。除了学校和家,大自然也是孩子的乐园。与此同时,家长要善于适时引导孩子用“善”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一切,一花一草皆有生命,容不得随意践踏。孩子在遵守社会规则过程中,“善”的种子逐渐生根发芽。父母如有空闲时间,可以创造孩子融入社会的机会,带领孩子去街道、去小区做志愿服务,为社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善”的小树逐渐成长。去养老院探望老人,把自己多余的文具衣物送去福利院等,不知不觉中,“善”的小树已经逐渐繁茂。友善品格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只有反复实践,才会内化,表现在外,则是个人素养的提高和升华。
待人友善是我国从古至今的美德。在中华文明璀璨的长河中,“友善”一直都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天,它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陶行知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对培养学生友善品格具有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它不仅是一笔可贵的教育财富,对振兴国家的教育事业同样具有前瞻性。小学生“友善”品格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也并非短时间内能实现的。它是一项需要时间来慢慢浇灌的工程,既要社会的力量的参与,也要学校的力量的参与,更要家长参与,三者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并呵护“友善之花”。作为班主任,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善于用爱心和耐心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小学生身上的优缺点,及时表扬孩子的积极正面行为。其实,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都有自己内在的成长轨迹,有的孩子可能会发展得早一些,有的则会稍晚一点。但殊途同归,友善品格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待人友善、身心健全、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教育者的作用则是在孩子遇到磕碰、遇到困难时去扶一把,引导他们身心健康成长。而这一过程是漫长曲折的。班主任只有正确看待这一过程,不急躁,不苛责,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才能用自己的力量激发孩子生命中人性的第一光辉——善良,进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毕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