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鹏:练就“平衡术”
2021-12-01张晓利
文/本刊记者 张晓利
角色多了,自然需要精力和时间的平衡;具体事务间的矛盾,更要积极破局,找到平衡点。
新冠肺炎一役中,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主任胡鹏交出了漂亮答卷:诊断第一例重庆患者,治愈第一例危重症,提出并建立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提出“影症分离”方案;支援11家基层医院,远赴巴勒斯坦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等。
“逆行天使”凯旋后,成为知名抗疫“大咖”的同时,职业生涯也开启了新角色。胡鹏被任命为医院副院长,同时担任感染科主任。
进入新角色,已近一年半,胡鹏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角色多了,需要精力和时间的平衡;具体事务间的矛盾,更要积极破局,找到平衡点。
副院长与科主任
2020年4月,胡鹏晋升为医院副院长,开始在更大的舞台发挥自己的能力,挥洒自己的能量。
在副院长岗位,他分管教学、护理、门诊、医技、药师、工会六个板块的工作。“头绪很多,事情复杂。”胡鹏感慨,从专家到管理者的角色转变,意味着需要不同视角和理念,需要跳出“相对轻松的学科管理”舒适区,需要站在全医院视角,甚至站在重庆医科大学视角思考问题,“存在不小的挑战,需要不断学习”。
作为科主任,他肩上的担子也不轻。感染科是医院的传统优势学科,抗疫期间更是与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并肩为抗疫三大主力。疫情之后,怎样变革让优势学科强者更强,如未来战略定位是什么,怎样扬长板、补短板等等,都是需要思考和布局的。
也就是说,当下,胡鹏既要做好分管领域的相关工作,又要忙于科室的经营管理。胡鹏自述“怎样平衡管理工作和科室发展”是他现阶段的关注点。
事实上,胡鹏在副院长和科主任这两个角色中,早已找到平衡,且越来越游刃有余。其中,学科管理于他而言,已不是太大的难事。
一直以来,医院感染科实力强劲,两条腿走路。一是打造肝病全程的管理体系和模式。从预防到控制,到治愈,尤其是在微创治疗领域,均颇有影响力。另一条腿是保持领先地位。随着感染与肝病中心投入使用,该科占有一幢10层大楼,面积达2万平方米,共计床位237张。让人佩服的是,感染与肝病中心还创办了有两本中文杂志和一本全英文杂志,且拥有一支具有应对重大传染病及突发新发传染病科研能力的优秀科研队伍。
“把学科打造成立足于西南地区的国家区域中心”是胡鹏为医院感染科规划的发展之路。目前,该科正在申报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国家临床研究中心。一切井然有序。
而对分管的每个板块,他都有着深刻的思考,并针对每个板块的问题找到了破局之道。我们不妨以他分管的教学、门诊、药学管理为例,感受胡鹏的平衡术。
教学:破局人才培养
作为大学附属医院,重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教学,不仅包含了本科、研究生等在校生的教育,还承担着继续教育的任务。
他注意到,在医学人才培养上有一个矛盾,一方面,临床医学是实践性学科,临床医生需要在实践中学习、成长;另一方面,患者需要的是技术纯熟、高资质的临床医生。“在临床中,患者不乐意让医学生,甚至年轻医生诊治的情况,并不鲜见。”那么,该怎么破局?
胡鹏的破局之道是,充分利用好医院临床技能中心,让难以参与或者机会有限的年轻医生,在技能中心充分锻炼。据他介绍,医院的模拟人已经很完善,可以急救、穿刺,做手术,而且有回应,操作完成情况、成功与否,一目了然。
目前,医院临床技能中心不仅是刚走上临床岗位的医学生成长的温床,也为毕业后再教育、规培医生设计了“进阶版”技能锻炼,为高年资医生设计了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的“高阶版”。
“年轻医生可以熟练技能,进修医生能快速上手,如此一来,可以很好地与临床无缝对接。”胡鹏称,在技能中心,医生很快便能接触到几十个不同情况的患者,而若在临床中,这些历练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
除了技能培养,医院还培养老师。“医院医生往往有医生和教师双重身份”。怎么借助平台带教学生呢?胡鹏观察到,很多青年教师,在临床方面是博士,经验丰富,但在教学方面因没有经过示范院校的系统培养,往往有缺陷。“此时,医院要做的就是补短板,提高他们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毕竟医学需要传承,需要好的带教人。”胡鹏表示。
医院还将教学与临床融合的理念,融入每位医务人员的骨子里。与此同时,临床技能中心还面向公众培训医疗急救知识。不难看出,虽然教学是长远工程,但医院潜心在做。
门诊:兼顾疫情防控与患者体验
对于疫情防控期间担任更多使命的门诊,胡鹏也有着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患者体验好不好,门诊很重要。但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门诊既要满足百姓的需求,又要做好防控工作,这其中本身就存在矛盾:防控工作,必然增加进院的繁琐,患者方便程度自然下降。“这需要医院来平衡。”胡鹏认为。
为此,医院布局了多个办法,如:精准、科学防控,在第一道关口,精准分流发热患者等;借助互联网技术,进一步推动网上挂号、预约诊疗。“随着预约率的改变,大大减少了患者聚集、缩短了患者等候时间,同时也能精准定位患者,为后续防控做铺垫。”同时,该院上线互联网医院,对慢病复诊患者提供线上问诊,配送药品到家的服务。另外,医院将重要科室的专家周末全开放,并尽量保障每位专家全天坐诊,减少患者来回折腾。
“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合理要求,从而达成好的就医体验。”胡鹏称。
药学:在挑战中找机遇
胡鹏分管的另一个模块药学管理,是一个有很大发展空间,且挑战与机遇并存的领域,需要管理者加以引导、指明出路。
药品零加成、集采政策下,药学部从原来的利润中心,转变为了成本中心,药师也不能再偏安于发药功能。此时药学部、药剂师开始迷茫,看不到未来。“其实,这并不意味着药师不重要了,而是要考虑怎么转型。”胡鹏认为,首先要明确药师定位的问题,“药师到底能干什么,怎样为患者服务”。
为了给药师找门路,医院做了一系列部署。其一,下到临床。让药师与科室医生一起查房、调整医嘱,贡献药师价值。其二,药师专科化,让每位药师有自己的专长,如肿瘤专科临床药师,等等。其三,创建平台,开通药学门诊。“对于患有多种疾病的慢病患者,每个科室的医生很难对患者用药做整体规划,但药师有能力、有时间关注患者的整体用药,将不良反应降到最低。”其四,打造审方系统,既有系统审方的自动拦截,又有药师的精准分析。在胡鹏引路下,药师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地位和成就感。
不难看出,胡鹏做得精彩,源于他理解深入。只有理解深入,才能从矛盾中,找到平衡之道。
充分利用好医院临床技能中心,让难以参与或者机会有限的年轻医生,在技能中心充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