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防控高危窗口期风险管理关键技术要点
2021-12-01程玉清
程玉清
(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为民服务中心,安徽 黄山 242700)
非洲猪瘟是一种具有高死亡率、高传染性的重要猪疾病,一旦发生,将会对养殖户造成严重影响。在具体防控中,做好窗口期的防范十分关键。
1 非洲猪瘟危害
非洲猪瘟是一种传染病,会在动物之间相互传染,可导致家猪和野猪在短时间内死亡。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猪均会受到非洲猪瘟的感染,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非常高,将对猪的繁殖和生产造成严重的影响[1]。健康猪直接接触患病猪或被其他携带病毒的载体咬伤后均会引起感染。如果非洲猪瘟在我国传播,将会严重影响我国养猪业发展,从而影响猪肉供应市场。
2 非洲猪瘟病症概述
非洲猪瘟的潜伏期在3~5d,主要通过粪口以及血液进行接触性传播。感染非洲猪瘟后,猪会表现出便血、高热、咳嗽与气喘等症状。非洲猪瘟无特效药治疗、无疫苗预防。在实际疾病防控中,主要通过消毒与隔离的方式对其传播源进行切断,以保护没有感染的健康猪[2]。非洲猪瘟病毒传播途径多样,且具有较强的耐受性。其耐受性主要表现为病毒能够长时间存活在稳定的环境中,且具有较强的传染力。非洲猪瘟病毒对pH值、温度等敏感度较低,在血液中能存活1年以上时间,在腐败血液中也能够进行病毒的分离。非洲猪瘟病毒主要以接触性方式传播,包括有家猪之间、软蜱与家猪之间等,也会通过水源、垫草等媒介进行传播。相关研究显示,非洲猪瘟的暴发具有规律性,在高危窗口期具有较高的感染率,尤其是在发情、配种、转群、免疫与分娩阶段。
3 猪在高危窗口期感染非洲猪瘟的原因
3.1 发情、配种、分娩阶段
3.1.1 人与猪接触频率高,导致猪患病率提高。在猪养殖过程中,猪与人具有较高的接触频率,如在母猪发情时,需要人对其进行发情鉴定;母猪配种时,需要进行人工授精;母猪分娩时,需要人工接产,如果产程较长,工作人员还需要进行助产等。在人与猪接触的过程中,如果环境、人或者工具上存在猪瘟病毒,则有较高的概率导致猪遭受感染。
3.1.2 猪的子宫颈张开,易受病菌感染。在猪发情、分娩等阶段,猪的子宫颈将长时间处于开张状态,生殖道黏膜的免疫功能相对下降,对于病原微生物的防御能力下降。而对于非洲猪瘟病毒来说,生殖道黏膜是其主要的感染途径。同时,发情、分娩阶段发生炎症的概率较高,在体内形成较多的炎症诱因,促使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病毒能够更快地进入巨噬细胞中,加快病毒在猪体内的扩散和复制。
3.1.3 其余疾病活跃,导致非洲猪瘟高发。对于存在蓝耳病、传染病胃肠炎以及流行性腹泻病的猪场,非洲猪瘟发生率较高[3]。这些病毒将会对猪的消化道黏膜、呼吸道黏膜造成损伤,大大降低黏膜的免疫功能,加快猪瘟病毒的入侵。
3.2 断奶、转群阶段
在断奶、转群阶段,发生非洲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
第一,猪群移动前没有对移动通道进行消毒。如果没有提前对栏舍和通道做好洗消工作,会使环境中残留病毒,使猪群在移动通过栏舍、通道时有较高的概率发生二次感染。
第二,转群时,容易对猪会造成应激,应激会诱发血液猪中的Na+水平升高,使猪体内离子通道通透性发生改变,造成病毒侵入皮内细胞。另外,应激会导致猪体内的氧自由基增多,改变机体生物膜通透性,使病毒容易侵入体内,导致发生非洲猪瘟。
第三,在猪转群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继发感染的问题,使猪出现粗喘气、腹泻与咳嗽等表现,在降低机体抵抗力的情况下导致非洲猪瘟的发生。另外,猪质量在50kg前后,胸腺逐渐萎缩,细胞免疫将因此降低,对于T细胞介导形成干扰素的能力也将随之降低,这部分因素的存在提高了非洲猪瘟的发生率。
3.3 疫苗免疫阶段
疫苗免疫阶段发生非洲猪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第一,无论使用哪种疫苗免疫方式,都将会对免疫系统形成应急保护,激发巨噬细胞活性。如果该细胞具有较强的吞噬能力,则有更高的概率扩散猪瘟病毒。同时,免疫情况的存在将形成新的应急保护,注射具有较大刺激性油乳剂灭活苗时,将会提高非洲猪瘟的发病率。第二,在对猪进行疫苗免疫时,人员会在栏舍中移动,如果此时正值猪排毒,人员移动则会加剧非洲猪瘟的传播。同时,很多猪场在免疫时没有及时更换针头,也会造成病毒传播。
4 风险应对思路
4.1 做好猪舍立体消杀
对通道、栏舍、人、工具与水中的病毒进行消杀。对于工作人员来说,进入猪舍前要做好工作服消毒等相关工作;赶猪之前,做好体表消毒处理工作,使用5%烧碱对工具进行浸泡消毒处理,每天使用5%烧碱对猪舍通道消毒2次,严格按照消毒、清理、清洗、泡洗、消毒以及干燥的流程开展工作,彻底杀灭栏舍中存在的病毒[4]。在猪舍立体消杀中,需要添加复合有机酸化剂,防止病毒通过水渠道进行传播。
4.2 应用减毒转阴技术
对于拔牙稳定的猪,可以使用诱导内源性干扰素来有效减少猪体内存在的病毒量,以此起到加快转阴以及减毒的效果。在饲料中添加康之源,连续给猪喂服50d,能有效减少排毒时间与散毒量,更好地实现转阴以及减毒目标。
4.3 应用应激管理技术
如果猪群需要移动,则需要在温度高、晴朗的天气进行移动。在饲养当中,要避免出现不同猪混群饲养的情况,以减少猪群打斗应激情况的出现;要保证栏舍干燥,降低猪冲栏的概率;控制好饲养密度,降低猪舍中硫化氢、氨气等气体浓度,最大限度地减少可能对猪呼吸道黏膜产生的破坏与刺激的因素。出现应激情况时,需要添加优质抗应激产品,如添加益生菌类产品等。
4.4 应用免疫调节技术
对于产仔母猪,在其怀孕85d至断奶期间,可以按照比例将药康之源添加在饲料当中,以此来有效预防流行性腹泻、蓝耳病等易感染病症的猪瘟病毒。在母猪采食量较低的阶段,包括产前、产后1周以及断奶前后1周,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奥茵美和康之源。对于后备母猪,从其6月龄到配种阶段,可以按照2kg/t的用量在饲料中添加康之源。对于保育猪,从仔猪断奶至断奶后3周,可以按照2kg/t用量添加康之源[5]。
4.5 创新养殖模式
在实际养猪过程中,要注意不断提高育种人员自身的养殖水平,并根据实际情况增强育种人员创新养殖模式的意识。根据养猪业的实际情况,整理准确的疾病流行病学资料、建立科学有效的预警机制。当然,在实际的育种过程中,有必要实现监测方法的商业化和规范化,加强相应的免疫检测和病源监测;结合实际,加强各级动物疾病综合诊断中心的相互协作。目前,最理想、最有效的猪育种模式是自我繁殖和自我饲养,这种育种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具有相对完整的育种思路,其相关的育种技术和知识也相对成熟,因此可以广泛应用。
4.6 对养殖户进行相关知识科普
目前,为做好非洲猪瘟防控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非洲猪瘟疫情的暴发流行,需要对养殖户进行相关知识科普。相关动物检疫部门工作人员要引导养殖户合理使用兽药、向养殖户宣传非洲猪瘟防控的相关知识、科普养殖环节中的卫生和消毒等生物安全措施,告知养殖人员养殖过程中的禁忌,使养殖人员意识到不能使用泔水、餐余垃圾饲等饲养生猪等,增强猪的免疫力,减少非洲猪瘟的发生。另外,要组织工作人员向养殖户讲解非洲猪瘟的危害和正确防治方法,加强宣传引导,消除养殖人员对于非洲猪瘟的恐慌心理。
5 结语
在实际猪瘟防控中,需要强化对于高危窗口期的风险管理,降低非洲猪瘟的发病率,保障养殖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