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株洲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2021-12-01黄刘婷
黄刘婷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142001)
一、目前株洲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不竭动力,而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战场,承载着为国家为时代育新人的使命目标。国家对此事也非常重视,出台了相应的实施文件,比如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该文件的出台对我国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我国未来高职教育向创新型方向培育和发展开拓了道路、指明了方向,以此进一步地丰富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在整体上促进了人才结构的升级,为我国又快又好稳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地支撑和保障,所以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大的战略价值和实践意义。
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不断加强,一方面使得学生在全面发展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和培养,间接地促使了高职教育整体教育质量的拔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高职学生“双创”品质的形成和就业的更好质量,对我国建设和发展来说都极具影响,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开展了“双创”教育,但却存在运行机制不健全的情况;
第二,大部分学校已经设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学分,但就整体而言,形式单一且数量偏少;
第三,教师队伍配备不足,且水平有限;
第四,虽然学校支持“双创”,但相应配套机制不完善,因而致使后劲乏力。
所以总的来说,高职院校要想科学有效地进行“双创”教育,就必须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明确目标,精准投射,完善教师结构、优化教师队伍,从专业性和针对性的角度开展更具符合高职特点的“双创”教育,然后再在此基础上构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体系,使之走出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双创”教育之路。
二、株洲地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对策
(一)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培养观念
高职院校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摇篮,因要想这些人才在应用的基础上兼具“双创”精神,首当其冲地就是要更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高职院校应结合株洲地区的优势产业,秉承“走创新之路,行科学之法,办高品质特色教育”的办学理念和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地区产业为依托,创新培育模式,构建服务地方的新型教育模式和体系。同时,需要还应强化认识和意识,与时俱进,创建符合时代新人的新型教育和发展理念,使之在掌握科学文化的同时,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实践和创业能力,会“做人”,能“做事”,满足社会对新时代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二)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在培育人才上应当以符合实践性和创新型兼具的应用型人才的为总纲,以此来提高整个教育教学的质量。
基于此,首先就需要从人才的培养方案着手,以市场为导向,动态调整办学理念和要求,使之更能契合和满足社会化进程和发展的需要,并且还应辅以长远性的眼光,将专业的教学内容做相应的延伸和拓展,比如可以将专业培养细分为专业教学、素质提升、“双创”培养三个方面,进而实现人才培养在教育教学中的全覆盖。
其次,在有些时候专业教学、素质提升和“双创”教育是具有融合效果的,因而在教学中还应结合实际需要,将三者进行有机融合,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完美互融,进而使得学生在构建知识架构的同时,其素质和“双创”精神也得到同步提高,以此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然除此之外,也可以将第二课堂作为人才培养的补充和丰富,比如可以通过课外活动的设计,增强学生的“双创”精神和意识,进而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要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改革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因而在课程的设计上应当改革课程目标,将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相融合,进一步优化和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摒弃传统教育关于知识学习系统性和完整性的培养,应重点考虑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双创”精神的形成养成,着力促进学生的素质教育和能力本位,比如可以按照通用知识、专业知识、素质拓展、“双创”提升等模块进行划分和设置。
(四)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与管理体系
高职院校还应健全教育管理体系,以此为高职教育更优更好地培养人才保驾护航。由于“双创”教育是一个新兴的概念,而国家要想其更好实施,就需要更多的长效机制和保障,因此关于“双创”教育的体系健全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应优化和完善监控和评价机制,以此达到更好培养人的目的。
一直以来,我国就以“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和教育理念为核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而在“双创”教育中除了满足地方的建设和对于人才的需要,还应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点考虑,使得对于学生的教育从多个方面着手,包括思想观念、政策措施、规章运行等等,使得对于学生培育质量的管控贯穿到学生教育的全过程,比如可以建立由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决策者-用人单位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组合,以此实现对教育教学实习就业等全方位的监管和评价机制,这样也有利于评价的有效性和客观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高科技手段,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实现评价机制的更为完善,比如可以建立关于教学质量评价的数据库和相关网站,这样更有助学校关于教学质量等相关信息的搜集和汇总,达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和更高效化。当然还可以通过教师队伍优化、精品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立、课程改革推行等方式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整体把握和保障实施。
需要注意的是:高职院校的“双创”工作并非一蹴而就的,因为其完善不仅需要结合地方经济特色,还需要考虑我国国情、当地企业需要、职业教育特点以及未来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等等,因此其是其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工程。同时,还需要政府、企业等共同发力,当然高职院校也要正确认识自己,给予自己中肯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办好“双创”教育。
三、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机制,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一)建立个性化评价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考核评价机制
关于创新性型人才培养,其中对于评价机制必不可少,因为评价是引领高职教育更好发展的指挥棒。而就当下而言,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学习情况,还应充分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虽然每个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但我们教育相信学生是“发展的人”,每个人都有其不一样,只是在于有没有激发其特长,因而在评价中应该更多关注学生就某一方面或者有些方面的特长,比如竞赛获奖、科研成果、实践效果等等,并把这些纳入学分的累计中,以此更好地鼓励学生发挥专长。
创新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赋权给学生个体,让学生拥有评价内容选择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特别是鼓励学生参与到各项创新实践中。综合运用评分、等级制、评语评价等多种评价手段,鼓励学生投入创新实践中,培养成果的输出不仅是纸面的分数,也可以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作品或其他类型的成果。
(二)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创新要素集聚
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平台建设保障,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决定了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整合的资源数量,深刻影响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的学生,高职院校创新平台的建设需要更多引入社会资源的参与,把平台建设成为产学研协同创新的阵地。建设跨学科、跨学校协作创新平台,让有利于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各方资源得以协调,兄弟院校能够及时分享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利经验。
同时,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支撑,使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更加接近企业生产实践的各个环节,从产业链的角度寻求创新的突破口,为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新的发力点。株洲地区的高职院校可结合轨道交通、航空动力、新能源汽车和与之相关的电子信息以及陶瓷、服饰等主要产业来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快创新要素集聚,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三)强化创新型师资队伍的保障机制
高职院校创新型师资队伍的培养,需要与行业专业、企业专家开展联合培养。有效的创新思考来源于生产的一线需求。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当赴企业开展实践,将企业攻坚克难的生产问题,进行思考与创新,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还可以开展教师创新能力提升的专项培训,让教师队伍习得创新思维训练的方法、创新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只有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提升了,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投入到创新实践中。
(四)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
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职院校自身内部的制度建设以及政策支持。同时,通过设置合理的创新学分,比如可以建立“双创”积分与学分之间的转换机制,以此更好帮助学生在专业、科研、创新方面的纵深发展,与此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实验,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成果转换能力,并设立相应的机制,比如可以将创新创业项目转换为学生毕业设计选题,试点专利换论文制度,以此更好的开发和挖掘学生的智力和潜力,建立学生学习和创新档案,并因地制宜地为学生制定专人培养计划,开展优秀创新创业导师、学生创新创业达人评选活动,通过量化的形式更好的记录学生的学习和“双创”情况,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对学生的更好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师生参与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