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对策

2021-12-01杨正丹尹德志

乡村科技 2021年11期
关键词:农民人才农业

杨正丹 尹德志

(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其中人才振兴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挥着关键作用[1]。乡村振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的质量与数量直接影响乡村振兴的成效,因此,要出台并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让各类人才在乡村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2]。

1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2]。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根据新的实践需要,多次对农业农村人才的发展做出重要指示。为解决乡村人才问题,需要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

乡村振兴,关键靠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需要大量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人才,能将先进的现代化技术应用到农村农业发展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规范化和科技化,拓宽产业渠道,助推产业振兴[3]。生态宜居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重要方面,需要储备和构建一支环境治理、环境规划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助力乡村环境优化,为农民提供宜居的生活环境。农村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传播学人才,有效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的时代文化,提升广大农民的精神面貌和道德风尚,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乡村治理需要具有现代化社会治理理念和治理手段的相关人才参与其中,以提高新时代我国乡村治理效能。解决村民就业和收入的问题,是实现生活富裕的关键点。对此,需要基层政府、新乡贤、大学生村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龙头企业入驻乡村。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2.1 农村人口快速减少,乡村振兴人才数量不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不充分主要是指农村发展不充分,不平衡主要体现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民在农村以农副产品为主要收入,但是农副产品易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稳定的收入”成为农民的基本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使农村人口单向流向城市。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和年轻人升学,农村“空心化”现象越来越明显,农村人力资源大量涌向城市,农村人口快速减少,乡村振兴人才数量严重不足。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60.60%,同比增长1.02%[4],全国农民工总量29077万人,同比增长0.8%,并逐年呈上升趋势[5]。

2.2 人才培育机制缺失,乡村振兴人才质量不高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开启建设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必然选择,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尤其是加强对农村失地农民的培养。从实际培训情况来看,培育机制欠缺系统性与先进性,在涉农人才培养上没有形成社会合力;农业从业人员、农村技能型人才接受培训的意识淡薄;固化的培训方式与途径无法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另外,乡村人才处于不同的行业,培养缺乏精准化,人才培育机制缺失,乡村振兴人才质量不高,需要不断完善乡村人才培训体制机制,提高人才培育质量。

2.3 人才资源配置信息化水平不高,使用效率低下

信息技术促进城乡劳动力资源合理流动,有利于农村人才自由迁徙。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地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技术对于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虽然现在很多农村地区网络通信都比较方便,但没有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导致人才资源配置信息化水平不高,无法实现人才跨地区流动、跨行业流动,人才使用效率不高。人才资源配置信息化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传统的人才管理模式不能很好地利用数字信息化进行数据更新,使得人才上岗与辞退的信息失去时效性,就会出现岗位空缺或一岗多人的情况;人员上岗的具体安排和落实情况含糊不清,在人员工作安排上出现“有力无处使,有事无人做”的现象,严重影响人事部的办公效率和人才使用率。

第二,非自动化办公。关于乡村振兴的项目缺失长期性和持续性,是因为乡村人才流动性大,加之没有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对项目的具体实施事项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资料整理分析,导致很多项目的实施因为人才流动而出现无人接手、无法实施或者实施过程失去初衷的现象。

第三,缺乏数字化人才供需平台。缺乏供需平台的搭建和没有有效利用新媒体对接“人才”与“岗位”,人才资源配置信息化水平不高严重阻碍了跨地区、跨职业的人才就职,造成人才闲置浪费。

人力资源配置信息不对称导致“有力无处使,有事无人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信息技术在农村的使用,采取有效的措施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提升人才资源配置信息化水平,提高乡村人才使用效率。

3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人才振兴路径优化建议

“地谁来种、村谁来建、农民谁来带”成为乡村振兴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毫无疑问,农业要发展,乡村要振兴,农民要富裕,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是关键。对此,需要通过外部吸引人才和内部培养人才,打造高素质、高水平、爱农村、肯吃苦的人才队伍,助力乡村人才振兴,为建设现代化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3.1 挖掘乡村现有人力资源潜力,将人力转化为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想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上山下乡”、回报乡村的人更有信心,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

挖掘乡村现有人力资源,将人力转化为人才,需要加大职业农民培育力度,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通过采取“技能+专业+文化素养”教育教学模式,以田间为课堂有效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农村技能培训精准化和常态化。

此外,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坚持农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将农民自主经营作为主旋律,以此来最大化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消灭消极因素,保证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障所有农民的合法权益,使他们成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依靠者和受益者。在此基础上,应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激励制度。同时,要进一步督促职业农民实名注册、职称认定、信息档案登记等方面的信息完善;要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进而增强乡村人才的荣誉感、获得感、归属感。

3.2 拓宽乡村人才资源引进渠道,将外力转化为内力

乡村产业的多元化决定了乡村人才的多样性、广泛性,同时需要其各尽其能,以先进代替落后,以先富带动后富,以点带面、从局部到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同时,政策扶持是必不可少的,如通过多渠道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大力开发乡村产业,拓宽人民致富道路。引进人才需要分清主次,更要因地制宜且能长效持久,要针对乡村产业及其长远发展有针对性地引进与之匹配的人才,不能“越俎代庖”。

从外部引进人才是激发农村潜在活力、改善农村传统落后产业模式、使传统农业适应时代发展、提升农民收入与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径,他们能带来高新技术及创新思维,聚众家所长,择适时以发展。把引进的人才留住,实际上就是一个阻止和扭转“乡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农民老龄化”加剧趋势、聚集乡村人气,以此来激发农村发展的活力与动力的问题。

有“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因此,应吸引各类人才到农村创业创新,让农村成为其施展才华的广阔天地[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通过政策引领、激励机制、情感寄托等方式吸引各界党政干部、技术人才及相关企业等投身乡村振兴的伟大事业。乡村对于人力资源的需求主要是基于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政府应以自身变革和能力提升为引领,改革宏观人力资源管理制度,鼓励各行精英人才“上山下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另外,有关部门需要构建有效的奖励机制留住人才。

3.3 利用“互联网+”整合人才资源,提高人才使用效率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人类社会不断地向信息社会迈进,信息技术对于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要建立数字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体系,对新时期推进数字农业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做出明确部署,擘画了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新蓝图。

以“互联网+”为基础搭建人才信息平台进行信息收集、交互和处理,整合人才资源,提升人才使用效率,为农村劳动力流动提供了空间和拉力。实施数字化管理,为求职者和用人单位提供优质、高效、方便快捷的供需对接服务,更好地配置人才资源、优化人才结构。就业服务部门能快速为就业者提供准确、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劳动者可以利用“互联网+”拓宽获取就业信息渠道,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当前的政策制度。此外,搭建人才供需对接平台,能促进人才跨地区流动、跨行业流动,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实现人力资源有效调配,解决“有力无处使,有事无人做”等问题。

猜你喜欢

农民人才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耕牛和农民
人才云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