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准噶尔铁甫克一带构造形迹特征

2021-12-01周泳

新疆有色金属 2021年4期
关键词:两翼长约岩性

周泳

(新疆有色地质勘查局七O六队 阿勒泰 836500)

1 概述

研究区各构造单元的构造形迹及其组合样式不同,各有特征。由于区内出露地层岩性面积较少,就目前的实际资料而论,将着重描述各构造单元内的褶皱、断层等构造形迹,描述它们的形态、产状、性质、类型、规模等特征,并对它们的组合关系、运动学特征、与构造运动及构造单元等的联系进行研究。

2 褶皱

研究区褶皱构造在下石炭统黑山头组及塔尔巴哈台组内较为发育,在上石炭统吉木乃组和下二叠系哈尔加乌组,褶皱构造不发育。

2.1 萨吾尔山弧形断裂以北地区

该地区褶皱构造主要由一个向斜(2号)、两个背斜(1 号、3 号)褶皱构造组成。背斜发生在下二叠统哈尔加乌组,而向斜发生在上石炭统吉木乃组。

(1)f1 号背斜位于研究区北西部札塔干克孜勒一带,呈近E-W向展布,长约1km,宽约0.5km。轴向NNE-SSW,两翼对称且完整,产状分别为5°∠20°~15°∠30°、200°∠15°~210°∠25°。有明显的转折端,翼部夹角130°±。轴面近直立,轴面劈理发育。出露地层为哈尔加乌组,主要岩性为蚀变角砾晶屑凝灰岩和沉凝灰岩。

(2)f2 号向斜位于研究区中部塔勒德库都克一带,呈近E-W向展布,长约3km,宽约1km,北部为断层破坏,整体不完整。轴面向北倾伏,两翼相对完整,产状分别为340°∠70°~350°∠80°、160°∠75°~170°∠80°。有明显的转折端,转折端圆弧状,翼部夹角27°±,属紧闭褶皱形态。出露地层为吉木乃组,主要岩性为角砾安山岩、安山玢岩、砾岩和砂岩。

(3)f3 号背斜位于研究区中部哈森哈木尔套一带,呈近E-W向展布,长约1km,宽约0.5km。两翼对称且完整,产状分别为160°∠75°~170°∠80°、165°∠75°~170°∠85°。翼部夹角22°±。轴面向南倾伏,属斜歪倒转背斜。出露地层为哈尔加乌组,主要岩性为砾岩和砂岩。

2.2 萨吾尔山弧形断裂以南地区

该地区褶皱构造较发育,主要发育在下石炭统黑山头组及塔尔巴哈台组。

(1)f4号背斜位于研究区南部金德阿根一带,呈近E-W 向展布,长约2km,宽约1km。轴面向南倾伏,枢纽向南东方向倾伏,出露地层为塔尔巴哈台组,主要岩性为砂砾岩、粉砂岩和安山岩。两翼产状分别为310°∠70°~320°∠80°、220°∠75°~230°∠80°。翼部夹角26°±,属紧闭褶皱形态。为f11 的从属褶皱。主要岩性为陆源细碎屑岩。

(2)f5 号向斜位于研究区南东部马哲克孜勒一带,长约2km,宽约0.3km。轴面近直立,轴面劈理发育,两翼对称,产状分别为150°∠60°~160°∠70°、340°∠45°~355°∠50°。出露地层为黑山头组,岩性为砂岩,粉砂岩。

(3)f6 号背斜位于研究区南东部马哲克孜勒一带,呈近NW-SE 向展布,长约2km,宽约0.5km。轴面向北倾伏,两翼对称,规模较小,出露地层为黑山头组,岩性为砂岩,粉砂岩。两翼产状分别为190°∠70°~205°∠80°、10°∠60°~20°∠70°。翼部夹角40°±,属中常褶皱形态。

(4)f7号背斜位于研究区南部托特阔腊一带,长约1km,宽约0.3km。转折端尖顶状,两翼对称,出露地层为塔尔巴哈台组,岩性为砂砾岩。两翼产状分别为340°∠45°~350°∠55°、320°∠70°~330°∠80°。翼部夹角55°±,中常褶皱形态,规模小型。为f11 的从属褶皱。

(5)f8号背斜位于研究区南部札木布勃一带,长约2km,宽约1km。呈近NW-SE向展布,出露地层为塔尔巴哈台组,岩性为长石岩屑砂岩、安山岩和凝灰岩。轴面近直立,转折端圆弧状,两翼对称,产状分别为290°∠25°~300°∠35°、130°∠30°~140°∠40°。翼部夹角115°±,中常褶皱形态,规模小型。为f11的从属褶皱。

(6)f9号向斜位于研究区南部喀腊札勒一带,长约1km,宽约0.5km。呈近NW-SE 向展布,轴面近直立,劈理发育,枢纽倾伏角小,两翼对称,产状分别为100°∠70°~110°∠80°、275°∠75°~285°∠85°,规模小型。翼部夹角25°±,属紧闭褶皱形态。为f11的从属褶皱。出露地层为塔尔巴哈台组,岩性为粉砂岩和炭质粉砂岩。

(7)f10 号向斜位于研究区南部科克乌格孜一带,长约2km,宽约1km。呈近WS-NE 向展布,轴面向北倾伏,枢纽倾伏角较大,两翼对称,产状分别为180°∠75°~190°∠85°、310°∠45°~320°∠55°,规模小型,出露地层为塔尔巴哈台组,岩性为沉凝灰岩、安山岩和玄武安山岩。翼部夹角50°±,属中常褶皱形态。为f11的从属褶皱。出露岩性以泥质粉砂岩、细砂岩、安山岩为主。

3 断裂构造

研究区内主干断裂共有4条,主干断层奠定了研究区的基本构造格架,其中一些是研究区构造层次划分的重要依据,这些断层性质多变,产状各异,对区内岩浆活动,沉积建造和变质作用有约束和控制作用。

3.1 萨吾尔山大断裂(F19)

萨吾尔大断裂在新构造运动中再次发生强烈活动,以差异升降运动为主,总体具有北盘下降南盘上升特点,并形成狭长沟谷地貌。

依据断裂切割地层关系,结合区域地史演化分析,其形成于早二叠世末,在此后又多次发生过活动。

根据前人和邻区资料对比,本次工作通过遥感影像图可清晰分辨出该断裂在研究区出露的位置。由于该断裂出露于研究区中部第四系冲积层平原,在实际调查过程中,难以观察到其构造属性及形态特征。通过在遥感影像图上的反映,实地可见地貌呈狭长沟谷、垭口等负地形。沿断裂多见干涸水系,且水系多呈北东向发育。

3.2 阿依达尔舍克斯套断裂(F2)

展布于研究区帕希克特巴斯陶—哲腊阔腊一带,总长度达到20 公里,断层带影响宽度达1 公里,断层面不清晰,总体倾向南东,倾角在50°~60°间变化,断层西段切割下石炭统吉木乃组第二岩性段及下二叠统哈尔加乌组第三岩性段,东段切割下二叠统哈尔加乌组第四岩性段。

3.3 卡森库梅尔断裂(F4)

展布于研究区哈森哈木尔套-冬格列克阔腊一带,走向约65°,近直立,呈舒缓波状展布。出露长约15千米。该断裂航片反映清晰,地貌呈狭长沟谷、鞍部等负地形。研究区内断裂切下二叠统哈尔加乌组第一及第二岩性段。

3.4 科克乌格孜断裂(F22)

展布于科克乌格孜一带,线状影像和负地形清晰。岩石破碎,碎裂岩,构造破碎带,片理化,构造透镜体,热蚀变矿物,分割塔尔巴哈台组第三岩性段和第二岩性段。

猜你喜欢

两翼长约岩性
“一轴两翼、双发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型与应用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边走边看
生活与实践:小学英语生态课堂“两翼”
树枝变虫虫
黔中地区土壤酶活性对岩性的响应
厘米和米的争吵
测斜仪在钻孔施工中的应用技术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
渠道运行多年后渠体中各土体物理力学性质对比情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