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文化创建初探
2021-12-01王丽丽江苏海安市城南实小东校区
王丽丽 (江苏海安市城南实小东校区)
一、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为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而创设的、引发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活动的情感氛围。简而言之,教学情境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的、积极的情感氛围。
音乐学科具有人文性、审美性和实践性特点,非常适合活泼好动的小学生的心理需要,因而也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由于年龄的原因,自我控制能力弱,学习兴趣不会持久。《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师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所以,教师有必要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营造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从灵魂深处产生情感体验,帮助他们巩固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为优化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让我们荡起双桨》生动地描绘了新中国少年儿童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憧憬,表达了他们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真挚的感激之情。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笔者特地把这首歌的教学安排在学校春游活动后。教学时,笔者先让学生简要回忆这次春游活动,为课堂教学营造必要的教学情境。在这样的氛围中,笔者顺势导入,让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情境中、带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开始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整合音乐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是服务于该课程的教学活动并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的各种相关信息。《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学生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所以,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机整合学生生活中的音乐课程资源,丰富、充实教学内容,并使学生从中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1.挖掘教材资源
课程资源开发的对象首先是教材。教材是教育专家从教育资源中精心遴选出的内容。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准确把握其中蕴含的各种信息,并把自己对这些信息的解读通过教学活动传递给学生,从而实现编者的意图,促进学生成长。
需要指出的是,教材资源中,既有知识资源,也有能力资源,更有情感资源——三者不可偏废。否则,就会偏离编者的编写意图,难以达成教学目标。
例如,通过教学《快乐的孩子爱唱歌》,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会用轻松、欢快、跳跃的声音来演唱歌曲,会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还要引导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2.开发人本资源
学生和教师、家长及身边的其他人本身就是鲜活的课程资源。教师把这类资源与教材资源有机结合,能有效缩短教材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使他们感觉到,原来教材并不是那样的“遥不可及”,从而产生一种“亲近感”,更好地参与学习。
例如,在《天下的妈妈都是一样的》教学拓展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妈妈甚至其他亲人平时是怎样为家庭辛勤劳作的。这样,既能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更好地带着感情去演唱,也能培养他们对父母及亲人的感恩之情和对家庭及家庭生活的热爱之情。
3.经营社会资源
音乐课程资源中还包含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对学生来说,这些社会资源,有的是熟悉的,有的则是陌生的。在音乐教学中,对前者,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经验来理解;对后者,我们则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帮助他们认识和学习。
例如,在《姑苏风光》的教学中,由于大部分学生没有去过苏州,或虽然去过,但对苏州也仅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欣赏姑苏风光,在欣赏中对苏州秀美风光产生赞美之情,再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情感学习歌曲、演唱歌曲。通过与学习内容紧密相关的社会资源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教学效果必然不同凡响。
三、优化课堂教学策略
《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加强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互动交流”。所以,教师有必要根据课堂教学需要,通过建立平等师生关系、构建师生互动课堂和引导自主探究学习等举措,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1.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赞可夫指出,“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心理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着力营造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要让自己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而不是主宰者,引导者而不是领导者,合作者而不是决断者。教师放下身段,更好地感受学生的学习情况;学生能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放松地展开思维,踊跃地表达观点。
2.构建师生互动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课堂学习本质上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充分挖掘作品所蕴含的音乐美,巧妙地与学生进行交流,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则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这种互动,能更好地彰显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能在互动中及时获取反馈信息,并据此对课堂教学做出适时的、必要的调整;学生则能在互动中强化学习动机,积极地学习,主动地发展。
3.引导自主探究学习
自主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探索问题、发展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它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应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倡探究式学习方法”。这一重要精神首先要落实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上。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机会,要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要组织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取得应有的成效。
四、科学实施学习评价
学生音乐学习评价就是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价值判断。《课程标准》要求“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改革学生音乐学习评价方法,科学实施学习评价。
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这两种评价方式是根据评价时点来分的。形成性评价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进行的评价。通过形成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必要的反馈,以调整课堂教学。终结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结束后,学校或教师为判断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进行的结论性评价。它主要采用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等方式来进行。实现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可以更加客观、全面、系统地评价学生的音乐学习情况,从而为教师调整课堂教学提供更加准确的依据。
2.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
这两种评价方式是根据评价结果的形式呈现。定性述评是指评价者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对评价对象的学习表现做出定性的价值判断。定量测评是指评价者采用数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数据资料,对评价对象的特性用数值进行描述和判断。
3.自评、互评及他评相结合
这是从评价主体的角度来说的。它要求音乐学习评价在评价主体上要体现多元性,帮助学生实现自评、互评与他评相结合,从而使评价更加客观、全面、公正、透明,更有说服力。
需要指出的是,与其他学科一样,学生的音乐学习评价一定要重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要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尽可能地引导他们发现自己的进步和潜能,树立并不断巩固学习自信心,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活动中。
课堂文化的创建是教师教学思想的诠释,是教师教学理念的体现,更是教师教学艺术的彰显。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学观,通过营造有效的教学情境、整合音乐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策略和科学实施学习评价等举措,积极建设开放、和谐、智慧、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文化,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