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心理问题的成因与辅导策略

2021-12-01丁晓言江苏西亭高级中学

教书育人 2021年4期
关键词:德育心理教育

丁晓言 (江苏西亭高级中学)

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真正的人”。合适的教育是以了解学生作为前提的,但教师总是从学生的学习成绩切入来关注学生、评价学生,所以常会出现对学生情况的误判。比如将一些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当作“学困生”看待,并以教育“学困生”的方式教育他们,忽视对学生心理、家庭环境及所受社会影响的关注。教育方向上判断有误,教学方法也势必会产生不良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客观且全面地分析学生状态,了解其心理问题,包括经济、学习、网络心理障碍、人际交往障碍、情感受挫、认知障碍、品德素质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对自身的缺点具有敏锐的捕捉能力,所以他们总会对自己灰心,保持原有的现状,甚至因此而破罐破摔。而教师的关爱、关注、陪伴是学生心理愈合的良药,可帮助学生逐渐摆脱心理危机。为了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教师首先要了解心理被困扰的问题类型以及成因,以爱的教育为手段,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

一、高中生心理问题的类型

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环境出处,也有不同的心理印记。所以这预示着课堂不能只有一种教育方式,教师应根据每名学生进行教育方式的选择。例如在长时间的社会、家庭、学校以及自身压力下,一些高中生萌生一些心理隐患,这些心理隐患就像定时炸弹,时时刻刻影响学生的情绪状态,这类学习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的程度远远大于“学困生”。如果他们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将会累及其他学生,这也是心理被困扰的学生人数比例日益增加的原因。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心理问题重视起来,以爱的教育作为手段,利用德育为学生创造美好的学习生活。但是要切实地解决问题,首先必须分析班级学生心理被困扰的类型,掌握学生的心理表现,读懂他们的内心,获得他们的信任,唤起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清除其自卑感、苦恼和悲伤情绪。

教师可以将日常生活作为观察学生、评估学生的平台。例如,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关于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然后将学生“对号入座”,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例如,有学生自卑敏感、内向保守,容易嫉妒和怨恨他人,这样的学生属于经济困难型心理困扰,但又具备人际交往障碍型的一些特点,如提防心理过强,在公共场合容易害羞,不能学会理解和宽容他人等。还有一些学生喜欢沉溺在网络的虚拟世界,过分放任自己,呈现出身份的迷失、道德责任感的缺失等问题。这样的学生很容易出现心理方面两个角度的对抗,也很容易成为矛盾的个体,严重影响自己的情感,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德育课堂上学生的行为和想法评判学生的心理,评估学生是否具有被困扰的心理特点。例如针对当年轰动一时的马加爵案件,教师为学生播放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青少年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玟瑾对犯罪心理的分析,在学生观看以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李玟瑾教授的看法进行讨论。如学生A 和学生B 根据“有很多真相是不能够拿出说的,因为真相会伤害相关的人员”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A 认为法律应该具有人性,在对犯人绳之以法的同时,不要忘记犯人身边的人还要生活,所以有些不重要的涉及隐私的问题是应该保密的。而学生B 的观点正好相反,他认为犯人应该承担一切责任,包括为亲人带去的伤害和痛苦。根据学生A 和B 的回答,可以明显看出,学生A 更具备悲悯情怀,而学生B 缺乏同情心,没有感情的温度,通常这样的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定具有人际交往障碍。通过进一步了解得知,其他学生对学生B 的评价是情商低,不会站在他人的立场理解别人、宽容别人。教师对于学生心理问题类型的掌握,有助于从学生客观情况出发分析成因,找到解决策略。

二、以心理问题类型为依据,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霍尔巴赫说:“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互相关联的,宇宙本身不过是一条原因和结果的无穷锁链”。也正是这条因果锁链帮助我们看到事情发展过程,找到问题的规律。所以,当教师想除去学生身上出现问题的不利因素时,应将目光锁定在产生问题的原因上。对于心理被困扰的学生,其德育也是如此,在了解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之后,教师还要以困扰的类型作为依据,就学生的行为、想法“按图索骥”,分析某一类型心理困扰形成的原因。正所谓“知其所以然,才能知其然”,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必须建立在了解问题出现原因的基础上,才能切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

通过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中的表现,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评估,并将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对应某一心理问题类型。为学生贴标签并不是教师的最终目的,我们只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独特化,从而牵引出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问题的根源。学生个体受到影响无外乎四种因素: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学生心理受到困扰也是因为这四种因素中某些因素的负面影响。例如家庭方面,主要表现为父母的不良行为、教育手段,在父母长期的影响和干预下,学生会出现性格及品德方面的问题。经过统计发现,由于父母的长期溺爱,使得高中生缺乏行动自主性以及抗挫能力,学生过分软弱,有的容易发脾气,有学生习惯独享,所以会在群体中表现出自私自利、自欺欺人的行为。再如学校方面,主要表现为个别教师教学方式的应用失当,如不当的引导、不当的批评、不当的评价,都会给学生造成困扰,使他们产生反抗、厌学甚至逆反的心理。长此以往,会扭曲学生的性格,影响其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再如社会层面,社会负面新闻通过信息共享传递给学生,他们很容易受到这些信息影响进而模仿,近年来学生自杀的情况逐年增加,很大程度上存在模仿趋同的因素。不仅如此,社会上出现的不良现象,诸如假冒伪劣、诚信缺失、欺骗欺诈、黄赌毒、拜金主义、以权谋私,等等,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设置了阻碍。最后是个人原因,某些学生缺乏探索世界的兴趣,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态度。有时也表现出上进心不足,缺乏意志力。个人的主观世界是其理解客观世界的武器,如果个人没有正确的主观态度,其发展势必会存在隐患。所以,教师在分析原因之后,要有针对性地研究疏导的良策,承担起德育对学生自身发展的重任。

三、以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作为基础,采取德育策略

对于学生心理问题形成的原因,我们已经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接下来就是制定相关教育的有效对策。教师不能急功近利,应遵从滴水穿石的道理,循序渐进的影响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例如,教师可以多关心学生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实现家校联合教育,进而消除家庭教育给学生造成的影响。还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给予学生关爱,让他们懂得对自己负责。在这里,教师可以分享给学生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为学生提供榜样参照或反面警示,帮助学生矫正身心。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2003 年黄勇案放走最后一个孩子的事情经过,让学生理解善待他人有时候是救命。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分享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语录,如“人与人能够相互爱护和相互关心,是因为有对于同情的想象力”。有学生结合这一语录,想到自己在路上看到流浪汉衣衫褴褛时沉重的心情,就是这份同情心激发学生的悲悯情怀,使其避免用鄙夷的眼光看待他人,并在必要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对于学校也应承担对心理受到困扰的学生的德育教育职责,根据客观条件适时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感恩教育活动、珍爱生命教育活动、励志教育活动、理想教育活动。

传统的德育课堂,教师会将有问题的学生作为反面教材进行当面训斥,这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甚至还会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实,这些看似不值得爱的学生比任何学生都需要爱,教师的关爱可以使枯萎的心灵苏醒。所以,在德育中,教师不妨用关爱对待学生、感化学生,进而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从而战胜心魔。

猜你喜欢

德育心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题解教育『三问』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